城鄉失衡、階層固化、貧富分化,撕裂社會的三大鴻溝應如何跨越?
保羅·科利爾在《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給出了獨樹一幟的答案。
本書是由劉瑜、許知遠、梁文道、熊培云主編的“理想國譯叢”的經典之作。
劉瑜老師讀過此書后很受觸動,發現自己的認知仍有值得微調之處。她說,本書作者試圖在左右之外找到“第三條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普通民眾不再是被動的“弱者”,而是社群中的積極行動者:他得到,同時給予,實踐個人權利,同時相互承擔責任,在這一“互惠”的過程中,獲得人之為人的尊嚴與友愛。
在本書里,科利爾談的是資本主義,但其觀點卻可輻射全球,與中國也息息相關:書中所說的種種問題,我們周圍也普遍存在,只是更為隱蔽。閱讀本書,相當于以西方社會為鏡照見自身,探索未來更為可行的發展模式。
◎越是撕裂的時代,越需要重建包容性的社會
科利爾觀察到,撕裂的現代社會出現了以下三大鴻溝:
1.大都市繁榮發展,普通城市和鄉村破敗不堪,造成城鄉失衡、地域分化;
2.有的家庭享有一切,有的家庭窮困潦倒、分崩離析,導致階層固化;
3.全球化財富再分配,跨國企業和移民群體缺乏監管,加劇貧富分化;
科利爾認為要跨越這三大鴻溝,需要重建包容性的社會。他提出改革稅制、增加大城市對小城市的轉移支付、抑制享有一切的家庭、對跨國企業和移民群體增加監管等一系列成體系的補救方案。
同時,為了戰勝極左與極右,還需要重建包容性的政治,讓世界回到“務實中間派”的道路上來。
◎若要走出危機,就必須務實,必須摒棄意識形態
科利爾認為:政府不是萬能的,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左派錯得離譜,右派也不完全正確,他們都忽略了倫理約束;資本主義有讓人類走向空前繁榮的潛力,但現在它還缺少一個關鍵基因——道德。
科利爾堅信,我們需要治理而不是打倒資本主義;若要走出危機,就必須務實,必須摒棄意識形態,在左右之外找到“第三條道路”。
因此,他主張回歸亞當·斯密的哲學,既注重市場經濟,也注重倫理道德;提倡在不破壞資本主義活力的前提下,讓政府發揮積極作用,從而讓世人在繁榮富足之外,也擁有歸屬感、自尊和幸福。
這樣的觀點,在當下極端主義復蘇時代中,猶如一針難得的清新劑;同時,也是拯救現代資本主義乃至現代社會的一味良藥。
◎世界頂級思想家的深度思考,值得一讀再讀
生于1949年的科利爾,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牛津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部主任,英國政府顧問;工黨政府授予他大英帝國勛章,保守黨政府授予他爵士頭銜,英國科學院授予他院長獎章。
他曾獲萊昂內爾·吉爾伯獎,克林納國際書卷獎、亞瑟·羅斯圖書獎、埃斯托利爾全球事務杰出著作獎等。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被《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
《資本主義的未來》是科利爾對當下世界核心問題的深度思考,堪稱幾十年來學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融合了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多領域知識,可謂包羅萬象,極具啟發意義,值得一讀再讀。
原價68元,現49元包郵,數量有限,感興趣的書友不要錯過,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