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漢水交匯處的武漢,不僅流淌著“九省通衢”的商貿基因,更激蕩著工業轉型的時代脈搏。當智能算法重構生產流程,當數字技術重塑產業形態,這座從鋼鐵洪流中走來的城市,正站在科技與倫理的交匯點上,成為觀察中國工業文明進階的鮮活樣本。當算法重構鋼鐵的溫度,當數據編織城市的軌跡,如何在奔騰的科技浪潮中守護人之為人的尊嚴與社會和諧的尺度?這不僅是時代拋給武漢的轉型之問,也是對投身其中的青年哲學學子的思想考驗。
2025年仲夏,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叩問,一支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4名學子組成的聯合實踐隊,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金林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廖璨璨副院長的學術引領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輔導員舒琴的帶隊下,共赴江城武漢,以“從鋼鐵到芯片——科技倫理視域下武漢工業轉型的實踐觀察”為調研主題,開啟了一場深度探尋科技文明中人性尊嚴與主體價值的哲思之旅。
循著工業文明躍遷的足跡,學子們的腳步深入武鋼轟鳴猶在的車間,探訪依迅北斗科技感十足的研發中心,叩問得偉君尚律所嚴肅思辨的研討室,沉浸于前沿實驗室躍動的數據之海。他們試圖在這些科技與人文激烈碰撞的現場,聆聽法律、哲學、技術與倫理的多維聲音,共同找尋那道關乎人類未來的倫理基線。
實踐隊出發前合影
一、走進武鋼:技術帶來的解放
武鋼工業文化園區
在武鋼工業文化園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聯合實踐隊先后走進一號高爐、5G煉鋼中心,在銹跡斑斑的爐體與實時跳動的數據屏交織的光影里,在勞模事跡與現代工人的崗位堅守中,觸摸到了武鋼精神最本真的溫度。
講解員繪聲繪色地介紹著一號高爐遺址展覽館,學子們則在其中品味著武鋼精神。第一代煉鋼人踩著泥濘住進草棚,用扁擔挑走爐渣,用胸膛頂住高溫,以“勞動最光榮”為信念,在艱苦條件下完成了從灘涂到鋼城的蛻變。
如今,5G煉鋼中心的電子屏取代了火星四濺的爐膛,操作員輕觸屏幕,鋼水溫度、成分數據實時跳動,遠程操控的機械臂精準完成煉鋼的各項工程,遠程操控的運輸小火車在軌道上精準穿梭。武鋼精神體現出科技發展的初心,科技發展不應該是機器搶了人的飯碗,是把人從與鋼火的“硬碰硬”中解放出來。從“用體力換生存”到“用智慧創價值”,人的尊嚴在勞動形態的躍遷中呈現出新的形態。
武鋼一號高爐遺址展覽館
武鋼實踐隊合影
崗位在變,可對技藝的極致追求、對責任的堅守始終未變。戴家湖勞模工匠文化公園里,李鳳恩等勞模的事跡被鐫刻成永恒,光榮的名字墻提醒著人們,工業轉型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個體在時代浪潮中對精神血脈的接續。
戴家湖勞模工匠文化公園
王金林教授在調研首日便提醒實踐隊:“AI時代最該培養的是AI直覺”,看到技術應該先想它解放了人,還是替代了人,在武鋼的實踐也引起學子們的思考:當智能系統把工人從高危崗位解放,更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技能培訓、職業升級,讓他們不僅要找到新崗位,更在新崗位上找到價值歸屬感。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關乎社會穩定與人之權利的倫理命題。
二、技術迭代:工業轉型中的倫理
武鋼的實踐讓隊員們意識到“技術解放人”的倫理底色,而當目光轉向智能駕駛這一更前沿的領域,當實踐隊的腳步從轟鳴漸歇的高爐轉向精密運轉的科技實驗室,技術與倫理的碰撞便有了更具體的載體。
在智能駕駛的厘米級軌跡與數據洪流中,科技倫理的現實考題正等待解答。“從鋼鐵工業轉型到高新科技,科技倫理又發揮著什么作用呢?”實踐隊帶著這一思考,走進了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企業代表就北斗系列技術的應用場景、數據安全、監管政策、行業標準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深度的交流。作為“北斗+時空智能”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依訊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已深度應用于智能駕駛、地質災害預警等場景。企業代表向實踐隊解釋了數據安全體系,從機房安全認證到數據脫敏監管,再到與國家大數據局的聯動機制,展現了科技企業對技術本身的倫理性的回應。
武漢依迅北斗公司
武漢依迅北斗展示的“北斗+多模定位”系統能將車輛軌跡精度控制在厘米級,但是自動駕駛以及智能駕駛的科技倫理問題依然縈繞在人們心中,當機器決策替代人類操作時,倫理責任該如何錨定?
針對實踐隊所關注的智能駕駛責任認定這一難題,雙方探討了“企業主體負責、追溯技術源頭”的行業共識,以及法律尚未覆蓋的“算法人為篡改”等灰色地帶。自動駕駛的出現,勢必會帶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方面的新挑戰。如果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了交通事故,是算法工程師負責,是當時監管屏幕的測試人員負責,還是自動化駕駛公司的法人代表負責?工作人員例舉了北京出臺的法律政策:“提供自動化駕駛的公司是主體負責單位。”如果公司通過技術手段確實發現是算法提供商,例如其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有偏差,那么公司可以進行追責。但是,如果涉及算法的人為篡改,這是否會進入刑事案件的范疇?關于這些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仍在探索的過程之中。
實踐隊與武漢依迅北斗公司交流探討智能駕駛倫理問題
“干起來,修正、再干”,這是技術人員向實踐隊介紹的公司理念。當前人工智能倫理領域存在顯著矛盾:產業界在自動駕駛等技術的問責倫理問題上急于推進應用,卻面臨無法估量的風險;技術專家將“電車難題”等倫理決策責任推給倫理專家,而倫理專家難以承擔這種責任轉移。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技術與倫理被視為相互獨立甚至對立的存在,導致現實倫理解決方案難產。其實,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是一個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實踐隊經過這一次跨界交流,對于科技和倫理的緊密結合更有感觸了。但是,實踐隊通過反思也意識到,企業主體負責、追溯技術源頭的模式,需配套法律補充,才能破解“誰都有責卻誰都不擔責”的困局。
三、法律保障:科技倫理的落地
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線實踐,讓技術倫理從抽象概念落地為具體的責任網絡與迭代邏輯,但企業端的“責任追溯”探索,仍需法律制度的支撐。當實踐隊走進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法律如何為技術劃定倫理邊界便成為實踐隊接下來探尋的焦點。
如果自動駕駛發生事故,法律上誰應該承擔責任?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的會議室里,這個問題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兩校學子與律師們思想的層層漣漪。面對實踐隊拋出的智能駕駛倫理困局,王丹律師直指責任劃定的核心:法律需在技術創新的沖勁與風險防控的底線間找到支點。她以數據泄露案件為例,強調平臺審查義務與第三方數據鑒定機制的雙重防線,恰如為狂奔的技術裝上剎車與導航。
而隨著討論的深入,另一個更隱蔽卻同樣關鍵的倫理命題浮出水面——當智能駕駛的車輪滾滾向前,數據隱私這道邊界如何守護?這一議題與北斗系統的厘米級定位、AI算法的深度挖掘、大數據的洪流奔涌緊密交織,成為科技時代繞不開的道德考題,實踐隊與律師們的交流也由此延伸,觸碰著更細膩的倫理肌理。
“是否同意采集位置數據”,智能駕駛的用戶協議里,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藏著一場無聲的博弈。在武漢街頭,每輛搭載北斗系統的車,每秒都在生成軌跡數據,這些數據能預警路況,也可能暴露家庭住址、就醫記錄。“用隱私換便利,就像簽了份看不懂的賣身契。”一位出租車司機的比喻,道出了數據時代的倫理困境。
圍繞這一看似簡單的選擇,實踐隊與律師們展開了更細致的剖析,揭開了數據采集背后層層疊疊的現實困境。學子們發現,多數用戶在密密麻麻的條款森林里“被勾選”同意,渾然不知數據會被轉手倒賣;企業用“提升服務”的漂亮外衣,掩蓋著數據二次利用的真實企圖,“知情同意”淪為一場心照不宣的形式主義。加密技術縱然能筑起高墻,卻擋不住供應鏈上的縫隙,就像再精密的門鎖,也防不住暗處的撬棍,數據泄露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
這些隱藏在數字背后的倫理隱憂,讓實踐隊深刻意識到:數據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與個體命運息息相關的“第二生命”。一位學子在每日總結中寫道:“真正的隱私保護,既要在技術端就建立保護機制,也要后期建立法律的銅墻鐵壁。”
四、結語
鋼鐵的溫度與芯片的精度在武漢交匯,就像工業文明與智能時代的對話,前者教會我們“拼搏創造價值”,后者提醒我們“技術要懂人心”。通過跨界交流,兩校學子對武漢大學蘇德超教授所言深有感慨,AI再智能,也只是工具,能為何為美好生活下定義的,只有人類自己。
倫理不是技術創新的枷鎖,技術和倫理不應當對立起來,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從技術源頭注入倫理的解決方案。“下次再來武漢考察,該看看這些倫理構想落地了多少。”這場跨越五天的實踐,不僅深化了兩校情誼,更在科技與人文的碰撞中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期待未來繼續攜手,共同探索科技時代的倫理答案。
學子們的約定里,藏著實踐的真正意義:調研不是結束,是讓“人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五天實踐雖落幕,但滬鄂哲思的碰撞已埋下種子。從珞珈山的學術論道到武鋼的鋼火淬煉,從北斗技術的倫理邊界到法律實務的治理探索,兩校師生以腳步丈量學術價值,用思辨錨定科技向善的方向。這場始于長江之畔的實踐,終將成為推動科技與人文共生、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動能。
本文攝影:陳可馨 吳浩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