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工作美學”,是指偶像劇中女主角的工作通常需要“看起來很美”,具備高審美、高內容、以及高價值屬性。
這在視覺體系中主要體現為多變的工作場景、時尚潮流的服飾穿搭以及外化具象的工作儀式,工作內容上則要讓觀眾感受到理想、價值。
最近的典型例子,是扎堆出現的“女記者”。近期熱播的《難哄》中的溫以凡、《白色橄欖樹》的宋冉,職業碰巧都是女記者,趙露思的待播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許妍也是光鮮亮麗的主播。
再加上之前火爆出圈的《以愛為營》中的財經記者鄭書意以及《變成你的那一天》中的自媒體娛樂記者梁聲聲,記者這一行業開始成規模地出現在屏幕之上。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學”與“專業”難以找到平衡。在不少偶像劇中,工作特性成了推動男女主角關系進展的手段,這讓不少從業者以及觀眾感到不適。
越來越多的女主角滿足“工作美學”,好的一面是能推動偶像劇工業化、商品化發展。但更深一層的影響在于,這種“工作美學”與女主角的強綁定,實際上是以美學符號包裝職場故事,雖然工作換了一波,但故事還是那一套。
形式之外,角色靈魂更重要。不要讓一個個在現實中努力拼搏的職場女性,淪為偶像劇中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美學符號”。
當記者成為女主角
最近,記者又成了國產偶像劇女主角的“新職業”。
《白色橄欖樹》里的宋冉是在戰火紛飛中堅持采訪的衛視記者;《難哄》里的溫以凡聽到桑延家“炸”了,第一反應是要地址,想來個報道;《以愛為營》中和霸總時宴談戀愛的財經記者鄭書意更為出圈,對著采訪對象的那句“稿子卡了三次是不是為了想見我”,讓整個媒體圈都要抖三抖。
《變成你的那一天》里也為女主角賦予了娛樂記者的身份,只不過更具時代特征,從衛視記者變成自媒體記者;趙露思的待播劇《許我耀眼》,女主角也是光鮮亮麗的女主播。
女記者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成批量、成規模成為偶像劇的主角。
偶像劇選擇女記者,原因也不難理解。首先記者、主播等職業看起來光鮮亮麗,年輕漂亮,滿足偶像劇最重要的“可看性”。另外,記者的身份也可以順理成章與男主角產生關聯。同時,在固有印象中,記者本身自帶的“聰明”“勇敢”“敢于反抗”等特質都更接近于一個偶像劇女主角本身應有的特性。
但選擇記者作為女主角也面臨很多爭議與問題,尤其在偶像劇中,職業與愛情戲份如何平衡,以及角色形象如何看起來不讓觀眾反感,而是更“討巧”,這些都是引起觀眾強烈討論的問題。
由于記者、主播等職業本身帶有一定“權威性”,寫這樣的角色與男主角相識容易,相處則難。一方面,如果將感情線與工作相關聯,難免會讓觀眾覺得不專業,甚至產生非常荒謬的反效果。比如被觀眾廣為吐槽的《以愛為營》,劇中作為財經記者的鄭書意雖然嘴上說著自己多專業多認真,但推進采訪的方式更多是撩撥頭發、穿搭嫵媚,令人大為汗顏。
另一方面,如果將視野拓寬,出現在都市劇、正劇中的記者也很容易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人”,甚至“關系戶”。
《狂飆》中的孟鈺,官二代出身,十幾年記者生涯似乎只讓她從一個保護傘挪到另一個保護傘下。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掃黑風暴》中的黃希,二人角色類似,只不過孟鈺有個市委常委的爹,黃希有個市掃黑辦主任的小姨。
當原本擔負為老百姓伸張正義的角色成為權力本身,這就讓角色觀感更加復雜化。尤其在這兩部劇中,似乎兩個角色不但沒有呈現出更加立體、生動的人物弧光,反倒給觀眾留下“沒啥用還老壞事兒”“可有可無”的印象。
記者開始從一種職業,變成主角們閃閃發光的人設。
關于職業的“美學”
既然記者這一角色如此不好表現,為什么近幾年的偶像劇還批量讓女主角成為記者?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工作美學”的概念開始出現。部分網友認為,影視劇尤其是偶像劇選擇的女主角,她們的職業需要符合“工作美學”。
所謂“工作美學”,就是女主角的工作需要具備高審美、高內容、以及高附加值,這在視覺體系中主要體現為精致多變的工作場景、時尚潮流的服飾穿搭以及外化具象的工作儀式。
如果延展開來,我們發現,女主角的“工作美學”并不僅限于記者這一行業,而早已成為偶像劇的標配。
律師、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明星演員、時尚編輯也都是近些年偶像劇女主角的“職業重災區”。
從劇集的展現形式來看,這些設定似乎無可厚非,畢竟偶像劇需要賞心悅目,需要“美”。女主角越光鮮亮麗,越有合適的理由從頭到腳安置各種品牌贊助。與此同時,這些更加多元的職業進入偶像劇市場,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展現職業特性,以及女性角色的不同魅力。
但如果再深一層,我們就會發現,女性角色身上日益加重的“工作美學”枷鎖,實際上是角色表達的倒退。
首先是美學背后的“位置差異”。不管是明星、攝影師、設計師這種相對更具藝術性的職業還是記者、主播、律師,她們所肩負的“工作美學”成為她們合理接近并與男主角產生關聯的必備條件。也就是說,這在某種程度上一方面隱喻著男性角色通常站在高位,需要女性角色通過展現特質,進而被男性角色注意。另一方面,也在側面說明,看起來女主通過職業加成與男主勢均力敵,但只有具備并展現“美學”的女主角,才能得到男性角色垂青。
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這些角色更強調“美學”,于是真實職場中女性會遇到的危機、爭斗、困難似乎都被加上柔化濾鏡,變得模糊甚至不可見。“美學”又極易偏離職場軌道,導致一切為愛情讓位、服務。
若是制作方承認是甜寵偶像劇,這些問題觀眾倒也還能自我忽略,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偶像劇打著職場的旗號,用美學符號包裝職場故事,讓主角們淪為展現品牌標示的背景板與空有職業外殼卻沒有一絲專業屬性的“空心人”。
看似展現獨立職場女性,實際上則是以“工作美學”進行包裝,用精致職場形象替代傳統“傻白甜”,人換了一波,故事還是那一套。
要美,更要有靈魂
勞拉·穆爾維在其1975年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就已討論到敘事中的性別分工以及有關性別權力的視覺編碼。
勞拉·穆爾維認為,在好萊塢的視覺體系中,攝影機視角默認男性觀眾的主體地位,女性被物化為“被觀看”的客體,男性一般負責推動情節發展,女性則是情節停滯的“視覺奇觀”。
如果從當下“工作美學”盛行的影視劇現狀來看,職業似乎也成了構建這種奇觀的道具之一。當然,這也受制于偶像劇的產品屬性,作為面向年輕群體的內容產品,偶像劇的第一要義還是“美”,以及以愛情為主線搭建故事。
但在當下的市場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沖擊“工作美學”設置的電視劇,這些劇集中的女主角不再光鮮亮麗,而是個性十足。
比如《脫軌》中的“個性姐”江曉媛,雖然一出場是千金大小姐,但登錄“燈塔”系統,穿越回2018年平行時空后江曉媛變成了美發店的“洗頭小妹”,創作者以不少篇幅展現江曉媛在理發店如何遭受不公待遇,又是如何巧妙化解應對,雖然只是支線劇情,但也為國產偶像劇女主角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最近上線的電視劇《濾鏡》,劇中男女主人公角色也頗有新意。女主角蘇橙橙長相平凡,力氣大,跑得快,男主角唐奇則是柔柔弱弱的美妝品牌創始人,極度熱愛美妝事業。
常見的“工作美學”此次被調換至唐奇身上,男女主的性格、外在條件也徹底倒置。二人產生聯系則是因為蘇橙橙撿到了可以幫助其任意更換樣貌、穿著的鐲子,變成了大美女,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故事。
雖然劇情略顯老套,甚至可以一眼望穿“不管女主角什么樣,男主角愛的都是最本真的她”的故事結局,但《濾鏡》對男女主人公的角色創新在當下市場還是一種相對難得的處理方式。
雖然唐奇對變身大美女的蘇橙橙一見鐘情,但整部劇集仍在試圖幫助女性觀眾減輕顏值焦慮,劇中蘇橙橙說出,“有的女性因為勇敢引人注目,有的女性因為善良光芒四射,有的女性因為智慧璀璨耀眼。這世界上有千姿百態的美,你們只想用外貌定義美麗,只能通過修飾外貌才能擁有自信,你們怎么這么狹隘?”
談及產品策略時,蘇橙橙也有一段經典發言,“為了給消費者充分展示商品,找不同色調的素人模特,不需要身材、容貌完美,因為我們要展示的,就是普通女性的美麗。”
被“工作美學”包裝的女主角們,并不應該被一棒子打死。某種程度上來說,又美又強的女性角色是觀眾的需求與投射,也是對女強角色的呼喚與向往,觀眾希望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美麗、成功又強大的女性,這本身無可厚非。
只是創作者們需要保把握好角色人設與定位,不要讓各種職業只成為豐富女主角人設的道具,流于表面光鮮而不去探尋當下職場女性的內心與困境。
真實生動的人,永遠比一個美學符號更為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