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信創產業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面對全面信創的時代浪潮,各行各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速推進信息系統國產化替代。為此,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正大力推進國產化替代,力圖打破國外技術掣肘,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飛躍。而作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基石的CPU如何因需而變頗為值得關注。
信創走向成熟,用戶需求悄然生變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技術積累,目前國內信創生態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新創產業體系中,CPU(中央處理器)無疑是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環節。究其原因,CPU作為信息系統的“大腦”,是算力的基石,直接決定著信息系統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說,沒有自主可控的高性能CPU,就難以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為此,國內企業也是將此作為重點領域,并涌現出了諸如海光信息、華為鯤鵬、龍芯中科、飛騰信息、兆芯、申威科技等一批優秀的國產CPU廠商,形成了多頭競爭并進的局面,共同推動著國產CPU的技術進步和生態建設。
與此同時,與CPU相關的軟硬件生態系統也日趨完善,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虛擬化平臺等與國產CPU形成良性互動,兼容適配程度不斷提升,為新創產品的無感替代提供了有力支撐。
例如,在操作系統層面,國產操作系統如統信UOS、麒麟軟件等,已經能夠良好地支持海光C86等國產CPU,并針對信創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度優化。在應用軟件方面,各類數據庫、中間件和應用軟件廠商也積極開展與國產CPU和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工作,共同構建繁榮的信創生態。
信創全產業鏈 來源:網絡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上述企業的努力和信創的深入,信創用戶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即它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能用”,更追求“好用”、“易用”,希望國產信創產品能夠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供與原有信息系統相近甚至更優的用戶體驗,實現平滑遷移和無感替代。
用戶新需求,帶來“芯”挑戰
正是基于上述信創用戶需求的變化,作為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可控信息技術體系的CPU也自然面臨新的挑戰。
首先,技術路線多樣化帶來了選擇困境。當前,國產CPU市場主要呈現出x86、ARM架構和自主指令集三大技術路線。
信創CPU技術路線及代表產品 來源:網絡整理
其中x86生態包括海光、兆芯等企業依托x86架構,通過獲得完整或部分指令集授權,并結合自主創新形成差異化產品;ARM架構則是華為鯤鵬、飛騰等產品依托ARM架構,具有低功耗、高集成的優勢,但在指令集擴展、專用指令兼容性上可能存在局限;至于自主指令集,則是龍芯、申威等產品采用自主研發的指令集,安全可控性高,但生態適配和兼容性問題較為突出。
面對如此多樣化的技術路線,信創用戶的選型可謂是霧里看花,尤其是對缺乏豐富信創經驗的企業或政府部門來說,如何在不同技術路線之間做出權衡,既要保證安全與可靠,又要兼顧性能與遷移成本,成為選型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其次是兼容性與遷移成本構成雙重壓力。主要體現在,在國產芯片的替代過程中,兼容性始終是新創用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但現實是,大多數現有應用系統、操作系統和各種商業軟件均基于國際主流的x86架構,使得信創用戶在進行國產化替代時,往往需要面對軟件適配、系統升級和數據遷移等一系列問題,而如果新的芯片不能實現“0適配”或平滑遷移,將大大增加信創用戶的技術風險和轉換成本。
更為關鍵的是,現有生態系統中大量成熟軟件與硬件產品已經形成穩定運行的閉環結構,任何不兼容都可能對業務連續性造成影響。因此,如何在保證國產化替代的前提下,實現無縫兼容,降低系統轉換風險,是信創選型的又一大挑戰。
最后安全性需求與用戶信任至關重要。近年來,從微軟“黑屏”事件、棱鏡門到英特爾后門漏洞等,使得用戶對芯片安全性能的關注日益增強,特別是在關鍵行業如金融、政府、能源等領域,安全性已成為用戶首要考量的指標。
然而,芯片安全不僅體現在單一維度,而是涵蓋漏洞防御、密碼技術、可信計算、機密計算等多種技術指標。若某一環節存在短板,整體安全防護就可能受到影響。而如何在性能、兼容性與安全性之間實現平衡,確保芯片能夠在高負載、高風險環境下穩定運行,就成為當前國產芯片在市場選型中亟待突破的問題。
大浪淘沙,何以成為新創用戶最優解?
上述用戶新需求帶來CPU的新挑戰,預示著信創產業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對此,賽迪最新發布的《2024-2026年中國信創硬件產業發展建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信創產業正邁向需求驅動的2.0階段。與初期“從無到有”的需求不同,新階段更強調“從可用到好用”。
而對于國產CPU廠商而言,要在2.0階段擴大市場份額,必須滿足三個基本點:技術可持續、生態完善、市場認可。即產品迭代能力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生態成熟,降低用戶遷移成本和風險;產品研發貼合市場需求,獲得用戶認可。
以此為標準,審視國內新創CPU市場,誰能成為用戶選擇的“最優解”?
“報告”指出,ARM路線廠商因未獲ARMv9架構授權,不僅面臨產品性能難以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的被動局面,更面臨基于ARMv9及更高版本開發的應用生態脫節風險。指令集架構的永久授權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主創新需求,但版本更新后被“斷供”的風險依然如懸頂之劍;龍芯LoongArch架構和申威SW_64架構,自主程度雖高,但在生態建設上的先天不足,使其商業市場拓展舉步維艱。
生態短板,成為部分廠商難以逾越的障礙。ARM陣營的鯤鵬、飛騰,以及自主研發路線的龍芯、申威,均面臨生態發展難題。例如ARM架構在移動端市場擁有龐大的應用基礎和開發生態,但在對軟件生態要求更高的商用和行業CPU應用場景中,軟件適配問題依然突出。截至2023年8月底,與飛騰完成兼容性適配認證的軟件和外設不足3萬款,與鯤鵬完成適配認證的軟件更是低于2萬款;龍芯生態建設雖然持續推進,但截至2023年8月,完成適配認證的軟件僅有5000余種。與x86架構百萬量級的軟件生態相比,差距依然懸殊。
重點國產CPU企業生態適配軟件數量 來源:賽迪
由此可見,立足x86技術路線,或能成為打造滿足信創2.0用戶需求的“最優解”。
首先,在性能和產品迭代方面,眾所周知,CPU主要的性能衡量指標主要包括芯片工藝制程、主頻、核心數、最高內存頻率及PCIe 通道數等。而以這些指標進行對比,海光C86系列主力銷售產品不管是在主頻、核心數、內存通道數,還是在內存最高頻率、PCIe通道數等指標上均居于行業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x86架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演進,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Know-How和成熟的產業鏈,國產x86廠商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加速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不斷縮小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甚至在特定領域實現超越。例如,在氣象應用場景測試中,海光C86-4G處理器的性能甚至領先于國際同代產品。
這意味著,海光C86并非僅僅停留在x86兼容層面,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自主創新和技術消化,構建了自主的C86開放架構體系,在微架構設計、緩存層次結構、高主頻設計等方面體現出自主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其還針對國內市場特定需求,在安全方面進行了重點增強,打造了C86安全計算架構CSCA,實現了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對此,“報告”中也談到,海光“掌握完整的x86指令集代碼,并通過核心指令集擴充,建立了國產的C86指令體系,實現先進安全的CPU微架構設計和系統設計,市場認可度更高。”
在生態和可遷移方面,海光C86處理器能夠完美兼容x86生態,無縫適配數百萬款基于x86指令集的軟硬件應用,包括Windows、Linux等主流操作系統,以及各類數據庫、中間件和應用軟件,而這種“0適配”的兼容性,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用戶現有IT資產的平滑遷移和高效復用,大幅降低了信創替代的難度和成本,為用戶構建穩定可靠的信創系統提供了堅實保障。
為進一步夯實生態根基,海光信息還牽頭成立“光合組織”,聯合超過5000家合作伙伴,協同開展技術攻關、產品適配、方案孵化、應用示范等工作,構建起規模龐大、體系完善的信創生態系統。通過廣泛的開放合作,海光C86生態持續壯大,軟硬件適配數量不斷攀升,應用場景日益拓展,為用戶提供更完善、更多元、更成熟的新創解決方案,也為C86架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最后在市場認可,產品研發與市場接軌,最大化的滿足用戶行業發展需求方面,海光信息堅持“銷售一代、驗證一代、研發一代”的產品研發策略,針對不同市場實現從高性能云數據中心到中低端政企應用、邊緣計算終端的全產品全覆蓋,在確保海光C86系列較強的產品迭代能力的同時,滿足了不同客戶的需求,也為它們提供了明確的升級和替代路徑。
據了解,海光C86已成功應用于金融、政務、通信、醫療、能源、交通、教育等多個重點領域及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礎設施中。產品在高負載、高安全要求的實際應用場景中展現出的卓越性能和穩定性,為國產替代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推動了國產新創產業的整體發展。
例如某銀行在信創改造時,海光C86作為服務器的“心臟”,其性能扛住了高并發壓力;兼容性解決了軟件遷移的麻煩;安全性滿足了合規和監管要求,整個系統切換順利。
實際的情況是,海光C86已經成為國內金融信創市場的首選品牌,在金融信創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已經充分證明了其產品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性能方面的優勢。
不知業內從上述看到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海光C86可以說是完美契合了信創2.0階段信創用戶的核心訴求,“最優解”之謂,實至名歸。
寫在最后:通過上述,我們認為,在自主安全、生態成熟、平滑演進成為信創關鍵趨勢的背景下,海光C86憑借完整的x86指令集授權、深厚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多維安全防護技術,不僅實現了與現有國際主流生態的無縫對接,還在性能、安全和兼容性上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同時,豐富的產品矩陣和平滑替代的解決方案,更為企業在信創過程中,提供了低風險、高效率的升級路徑,理應是它們最具戰略性和務實性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