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什么是營銷的底層邏輯”,這是一個很棒的提問!然而隨著各行各業內卷的加劇,企業經營者們的心態日趨浮躁,很多人似乎越來越容易沉迷于奇技淫巧的“營銷技能”,而對這類基礎問題越來越缺乏關注了!
在科研等任何領域,想要像DeepSeek那樣獲得突破性表現,我們就必須傾注時間進行基礎研究,因此在我看來,了解營銷的底層邏輯,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碎片化理解,恰恰是我們能否在AI時代真正做好營銷,取得經營突破的關鍵所在!因此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什么是營銷底層邏輯”這個問題的淺顯理解!
—— 以下正文 ——
為了更好地說明“什么是營銷的底層邏輯”,我們首先需要從“營銷的本質”切入,然后才好基于營銷的本質,來延展營銷的底層邏輯。
那么,營銷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
追根溯源,讓我們先從宏觀視角,來梳理一下東西方看待營銷的思維差異,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先來說說在探索事物規律方面,東西方文化的相似與不同:
以英文單詞“Universe”(宇宙)為例,從詞根上推敲,這個單詞其實由兩部分組成,其中“uni”表示“一”,例如大家熟悉的“unique”(唯一的),就含有這個詞根;而“vers”代表“轉”、“轉變”,比如我們的老本行“做廣告”(Advertise),其實就是要“把顧客的注意力給轉過來”。
由此看來,“Universe”的意思似乎就是“基于一而運轉變化”,這就與中國文化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映成趣,非常接近了。
然而盡管對宇宙運行,看起來有著相近的理解,不過在探索事物的具體方式上,東西方文化好像又走上了不同方向:其中西方文化更在意“vers”,更樂于研究事物運轉、變化的部分;而東方文化則更看重“uni”,更重視對“一”,對事物本質、本源的探究。
這種文化差異,曾被學界總結認為,西方文化更重視“演繹法”,習慣于將事物不斷細分。例如把物質分為分子、原子;把人體分為器官、細胞,一層層向下研究。
而東方文化則更看重“歸納法”,習慣于一層層往上,從總體上提煉事物本質,把握問題要領。例如認為讀書要抓“中心思想”,而不能糾結“細枝末節”,治病要把人體視為整體,看到癥狀下的根源,而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等等。
回到探索營銷上,我的一個小小感慨是:這么多年來,我們似乎一直都是在用西方營銷理論,透過“演繹法”來理解營銷,大家將“營銷”細分再細分,催生出了無數熱門概念,卻很少想到要用東方的“歸納法”,來對營銷的本質加以概括。
舉例來說,在演繹法視角下,由于我們更熱衷于“變化”而非“不變”,這就使得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營銷人,也紛紛變身手游中的“貪食蛇”,努力要將懸浮在身邊的新信息、新概念囫圇吞下。然而與每天都要應付的海量信息相比,大家的工作效率卻沒有顯著提升,甚至越來越多從業者迷失在了“多則惑”的信息汪洋之中。
對于營銷,幾年前,我在威廉·科恩的《跟德魯克學營銷》一書中,讀到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營銷思想的發展并不一定始于西方,因此,在其它地方也可以發現重要的營銷思想,而且在研究營銷思想的發展歷程時,不能忽略亞洲。”
這個觀點讓我深受觸動,在我看來,中國文化里強調化繁為簡,關注事物本質的“歸納法”,或許恰恰是今日之營銷實踐迫切需要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全球的營銷從業者,其實都需要更加關注中國文化;而中國的營銷從業者,則更應該具有文化自信。
那么說了這么多,如果要用東方“歸納法”的思維方式來概括的話,營銷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
雖然現在一提到營銷,很多人就會優先想到傳播推廣,認為這就是營銷。也有人從“4P”出發,會想到產品、渠道、定價、促銷,能夠意識到營銷是包含著這些的整體。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其實上述所有這些,都只是“vers”,是不斷轉變著的,不同階段的工作而已,而唯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uni”,那個作為本源的“一”,是你要為用戶創造的價值!
因此,如果要用“歸納法”來概括營銷本質,我認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應該就是——“價值”。說一千道一萬,營銷始終擺脫不了“理解用戶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個基本命題。
簡簡單單“價值”二字,為什么反而不易被看清呢?這是因為“營銷”從來不是一個單一學科,它背后有著復雜的知識譜系。
具體來說,從20世紀初至今,這不短不長的100多年里,以市場營銷從萌生到發展的大致脈絡來看,在我看來,這門學科是由以大衛·奧格威為代表的廣告學;以菲利普·科特勒為代表的管理學;以艾·里斯為代表的心理學;以道格拉斯·霍爾特為代表的文化學;和以肖恩·埃利斯為代表的信息學,所交融孕育的一門交叉學科。
不過不管怎么說,“價值”都是這五大學科所共同反映著的營銷本質(如上圖)。
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依次分析一下:
首先,從廣告學角度來看,無論是理性的產品功能價值,還是感性的品牌文化價值,廣告始終是對特定“價值”的表現與傳播,這一點并不難理解。
其次,從管理學視角來看,什么是營銷呢?營銷其實就是要對企業創造、傳遞、傳播、交付價值的全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再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價值”與“心理”有什么關系呢?答案就在于,我們只有充分理解用戶心理,基于用戶心智規律來做事,才能讓用戶更好地認知產品(品牌)價值。
接下來,從文化學視角來看,該學派啟發了我們,營銷從業者看待“價值”的眼光必須更加完整,不能局限在功能價值層面,還應該格外重視發掘品牌的文化價值。
最后,從信息學角度看,大家之所以要對AI等新技術、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保持敏感,其實正是為了借助它們,來實現更高效的價值傳遞與傳播。
通過上述分析大家不難看出,不論基于哪個營銷學派的立場,營銷都離不開“價值”這個根基。可以說,營銷就是基于“價值”這個“uni”(一),而不斷運轉著的“universe”(小宇宙)。
營銷的本質
看清了“價值”這個營銷本質,我們也就找準了營銷的源頭,接下來,就可以以此為基礎,來討論營銷的底層邏輯了。
繼續沿著中國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脈絡,如果說歸納出“價值”這個本質(營銷-價值),對應了“道生一”的話,那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一生二”,也就是從“價值”當中,進一步衍生出營銷“二元”的問題了。
什么是營銷的“二元”呢?
那就是基于“價值”這個“一”,我們不難發現,營銷工作其實存在著兩大工作單元:
為用戶創造出價值(沒有價值的“營銷”注定是“耍流氓”)
讓用戶認知到價值(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只創造出價值,卻不能讓用戶認知到這種價值,進而選擇你的產品,營銷同樣不能成功)。
概括來說,前者是“創造價值”,而后者是“創建認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營銷二元”。
營銷中的“一生二”
從“價值”這個“一”當中,細分出“創造價值”與“創建認知”,這就是“一生二”的變化。據此,營銷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表述為:
營銷=創造價值+創建認知。
現在請大家牢記這個公式,因為它將是我們接下來,進一步延展營銷底層邏輯的根基。
(如果覺得不容易記,大家不妨結合“營銷”二字這樣理解:其中“營”是價值的營造與創造;“銷”則是通過品牌認知的創建來促進銷售。因此所謂“營銷”,其實就是要基于你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而在用戶心中創建認知,實現銷售)。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來看,“創造價值”與“創建認知”就是營銷的“陰陽”,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比如,如果脫離了創造價值,假設產品不能很好地滿足顧客需求,那么無論后端的傳播如何用力,都很難有良好的銷售轉化;而如果脫離了創建認知,不能讓顧客意識到產品的價值所在,那么就算產品本身再優秀,恐怕也很難成為消費者的選擇。
“營銷=創造價值+創建認知”,在我看來有助于大家對營銷建立起完整認知,這種完整意味著:
我們的眼中不能只有單點上的“用戶洞察”、“產品”、“傳播”、“運營”或者“銷售”,而應該將營銷理解為串聯起這一切的,從為用戶“創造價值”,到圍繞著這種價值,而在用戶心中“創建認知”的完整過程。營銷就是這樣一個圍繞著價值的律動過程,營銷就是這樣一條“價值流”。
討論完市場營銷的“道生一”和“一生二”,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到最為關鍵的——“二生三”部分的探討。
“二生三”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這將是我們徹底厘清營銷底層邏輯,并向著實際工作過渡的關鍵一步。換言之,“二生三”將能夠對營銷工作給出一個具體的結構化指引,展現出營銷的基本框架。
那什么是營銷中的“二生三”呢?
營銷中的“二生三”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由「創造價值」與「創建認知」,又各自細分出了三個營銷實踐環節。下面讓我們來看具體的變化。
首先,由「創造價值」單元細分出三個環節:
1、價值發現:談到為用戶創造價值,我們首先得“發現”待創造的價值是什么,這就是營銷實踐的第一步——探索品牌要去創造什么價值,直到創業者內心獲得一個關于“品牌核心價值”的清晰發現。
如何做到呢?在這一步,大家首先需要通過內心聆聽,結合自己的創業動機與“愿力”,用心打磨創業構想,深入思考自己“究竟要為什么人做什么”(這一步大體對應著“品牌定位”、“品牌戰略設計”)。
2、價值洞察:那么,通過上述努力就能獲得理想的“價值發現”,看清品牌的核心價值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向內看”,我們還必須配合“向外看”:必須去直面目標市場,開展用戶洞察,只有這樣,才能對用戶需求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們的創業構想,也就是最初的價值發現得到印證或修正,從而獲得更加成熟的價值發現。這就是營銷實踐的第二步——進行價值洞察(這一步大體對應市場調研、消費者洞察)。
3、價值表達:通過價值洞察,讓價值發現得到修正、明確之后,現在,我們需要將這種價值呈現出來,讓用戶有機會體驗到,這就是營銷實踐的第三步——進行價值表達了。
在這一步,品牌的名稱、標識、口號、產品以及內容,都應該被視為價值表達的載體。在實踐中,它們必須反映同一種價值,做到“用一個聲音說話”(這一步大體對應到品牌命名、Logo設計、品牌口號、產品、內容等方面的工作)。
經過上述三個環節,基于價值洞察,取得價值發現,再形成價值表達,品牌「創造價值」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接下來,營銷也將由「創造價值」轉向「創建認知」。下面,讓我們再來關注「創建認知」單元細分出的三個營銷執行環節:
4、價值交互:當品牌對“自我核心價值”有了具體的呈現、表達之后,此時,營銷工作需要從“創造價值”邁向“創建認知”,圍繞著如何讓用戶認知品牌價值,進而選擇我們的品牌,我們首先需要與用戶溝通,這就是營銷的第四步——價值交互。
價值交互的工作包括:銷售渠道、信息溝通渠道的搭建;增長策略的設計;傳播推廣;用戶關系經營和私域流量等。簡言之,所謂“交互”,就是通過與用戶“打交道”來促進增長(這一步對應運營、傳播、銷售、增長)。
5、價值植入:與追求增長的價值交互環節不同,營銷實踐的第五步——“價值植入”所追求的,是努力提升品牌的“心智顯著性”。這要求我們著眼長遠,努力將品牌所代表的價值植根于用戶心中,構建出清晰的品牌認知并加以維護(這一步對應品牌傳播、品牌形象、公關傳播等工作)。
6、價值交付:在完成上述工作后,營銷工作并未完結,我們還必須高度關注用戶體驗,努力剔除企業經營活動中,任何有可能侵害到用戶的行為,持續優化品牌價值;同時積極響應市場需求變化,適時推動品牌創新自我核心價值,實現跨越周期,這就是“價值交付”環節的工作(這一步對應用戶體驗優化與品牌價值創新)。
作為營銷實踐的第六步,“價值交付”之所以屬于「創建認知」單元的最后一環,是因為一個品牌向用戶交付價值的表現(例如用戶體驗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戶的品牌認知。
總結來說,在「創建認知」這件事情上,價值交互、價值植入是用溝通、傳播來建立認知,而價值交付則是通過提升用戶體驗,優化、凈化品牌價值來鞏固品牌認知。因此可見,「創建認知」就是由價值交互、價值植入和價值交付三個環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現在將營銷實踐的這六個環節,及其含義依次列出:
價值發現——探索品牌核心價值。
價值洞察——開展用戶洞察研究。
價值表達——呈現品牌核心價值。
價值交互——溝通傳播運營增長。
價值植入——構建品牌價值認知。
價值交付——優化創新品牌價值。
再將這六環節共通的“價值”二字省略,就得到下圖中,由筆者原創提出的洞察力營銷方法論(又名SDi方法論)的結構圖了。
本回答大部分內容,摘自宇見新書《洞察力2.0:驅動營銷新增長》。
宇見是洞察力營銷的倡導者,洞察力營銷方法論(SDi)的提出者,《洞察力:讓營銷從此直指人心》、《洞察力2.0:驅動營銷新增長》作者。洞察力營銷,由消費者洞察驅動的創新營銷(Insight Powered Marketing)。
您的認可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