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商業晨刊
康恩貝集團(600572.SH)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但這場變革卻充滿了不確定性。2025年2月,公司正式退出直銷行業,成為繼三株福爾之后今年第二家主動退牌的直銷企業,中國直銷行業牌照數也由巔峰時期的91張縮減至86張。與此同時,公司在核心制藥業務上同樣面臨多重挑戰:核心產品銷售大幅下滑、營收與利潤雙降、行業監管持續收緊,令市場前景更加迷霧重重。2024年上半年,康恩貝營業收入同比下降8.4%,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25.95%,核心產品“腸炎寧”銷量下滑,整體業績承壓。在胡季強徹底交出控制權、國資全面接管后,康恩貝未來是否能夠重振旗鼓,仍是一個未知數。
直銷業務終結,康恩貝正式退牌
康恩貝退出直銷行業的決定,標志著這家醫藥企業的業務戰略發生重大轉變。但回顧其直銷業務的起伏,這一結果或許早已注定。
2014年,康恩貝保健品公司獲商務部直銷經營許可證(第52號),正式進軍直銷行業。2017年,康恩貝直銷業務營收達8億元,一度成為行業黑馬。
2018年“權健事件”引發監管部門對直銷行業的全面整頓,直銷行業迎來寒冬,康恩貝業務受到波及。2019年,公司宣布全面停止直銷業務,并轉型新零售。然而,渠道庫存積壓、經銷商體系瓦解等問題接踵而至。2024年6月,康恩貝決定注銷直銷經營許可證,并在2025年2月正式從商務部直銷企業名單中除名。
業內人士分析了退牌背后的深層原因:1.監管收緊:2019年起,商務部暫停直銷牌照審批,全國范圍內加強監管。2. 行業衰退:中國直銷行業年銷售額從2017年的2000億元暴跌至2024年的1150億元,萎縮近50%。3. 合規問題:康恩貝直銷業務曾被曝違規銷售未備案產品,并采用多層級返利模式,引發涉傳質疑。
如今,73家仍在運營的持牌直銷企業中,僅38家實現業績增長,超過16%企業已不再實際開展直銷業務。康恩貝的退場,折射出整個直銷行業的困境。
制藥業務遭遇挑戰,核心產品銷售持續下滑
康恩貝的主營業務雖為制藥,但近年來同樣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核心產品的銷售大幅下滑,成為業績下滑的重要因素。
2019年,國家衛健委將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納入《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直接導致該產品銷售額從20億元暴跌至不足1億元。由于該藥物曾占康恩貝總營收的20%以上,這一政策變動對公司形成重創。
“經常拉肚子,快用腸炎寧”這句廣告語廣為人知,腸炎寧一度是康恩貝的大單品。2024年上半年,腸炎寧總營收同比下滑,受市場需求下降影響,康恩貝整體營收承壓。公司的其他明星產品如金笛魚腥草合劑、前列康等也未能幸免,銷售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2024年上半年,國內醫藥行業營收同比下降0.9%,這是近年來罕見的負增長。受醫保改革、集采政策等影響,藥品價格不斷下滑,康恩貝核心產品的盈利能力受到挑戰。
胡季強徹底交班,康恩貝迎來國資時代
2020年,康恩貝進行“混改”,浙江省國貿集團通過旗下子公司浙中醫藥集團收購康恩貝20%股份,成為實際控制人。2024年8月,胡季強正式卸任董事長,由姜毅接任,康恩貝徹底進入國資時代。
胡季強的離場意味著什么?業內人士分析認為:1.失去民營靈活性:國資接管后,公司決策效率可能下降,難以迅速調整市場戰略。2.國資支持,但改革力度未知:國資的加入可以帶來資金支持,但康恩貝是否能重塑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康恩貝的直銷業務已正式終結,制藥主業也遭遇嚴峻挑戰,核心產品銷售下滑、市場競爭加劇,導致業績持續下滑。雖然國資接管后,康恩貝擁有更強的資金支持,但其能否扭轉頹勢,仍需觀察。
國資時代的康恩貝,如何在政策收緊、市場變革的背景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面對營收壓力和市場變革,這家曾經的中藥巨頭,仍在摸索突圍的道路。
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