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君
詩歌,作為文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承載著人類最深沉的情感與最崇高的理想。在中國文學的漫長歷程中,詩歌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從《詩經》的質樸吟唱到唐詩宋詞的輝煌燦爛,詩歌以其獨特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情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然而,在“新文化運動”后,自由詩的引入使得中國詩歌的發展出現了斷層,傳統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現代詩歌的創作也逐漸走向了隨意化和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月會先生以強烈的民族文化使命感,潛心研究古今中外詩歌藝術30年,開創新華詩學,創立新華體詩(華體)這一全新的詩歌形式,為詩歌重登文學的皇冠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一、月會:肩負使命,開創新華詩學
月會(朱閱會),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朱子)第31代孫,湖南慈利縣人,資深記者、編審、文藝理論家。他自幼酷愛文學,16歲開始發表作品,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機關從事文字工作30年,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創作經驗。月會先生深知,中華文化的復興離不開詩歌的繁榮,而詩歌的繁榮需要一種既繼承傳統又適應現代的新詩體。因此,他肩負著民族使命感,潛心研究古今中外詩歌藝術,開創新華詩學這一全新的詩歌藝術理論與思想體系。
新華詩學的核心成果是新華體詩(華體)的創立。它既繼承了中華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詩體。華體詩以“意境、思想、形象、新韻”為藝術標準,強調煉字詞、煉句、煉意境,力求用最精煉、最生動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詩體不僅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多樣,而且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為詩歌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路徑。
二、華體詩的藝術特色與創新
(一)融合中西,傳承創新。華體詩是一種兼具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詩歌形式。它在自由詩的基礎上,吸收了中華古典詩詞的精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一方面,華體詩保留了自由詩的自由表達,能夠靈活地反映現代生活和情感;另一方面,它又融入了中華古典詩詞的煉字詞、煉句、煉意境等藝術手法,使詩歌在語言的精煉性和韻律感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這種融合中西、傳承創新的創作理念,讓華體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獨特的藝術體式。華體詩具有多種獨特的藝術體式,主要包括“二言句式便體詩、四言句式上下片體、六言句式上下片體”。這些體式通過四句或六句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既保留了古典詩詞的對仗工整和韻律美,又結合了現代漢語的簡潔明快和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例如,二言句式便體詩簡潔明快,適合表達簡潔而深刻的思想;四言句式上下片體結構對稱,適合營造豐富的意境;六言句式上下片體形式更為復雜,適合表達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主題。這種多樣化的體式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
(三)重塑新詩藝術審美標準。新華詩學主張重建新詩的藝術審美標準,強調詩歌必須具備意境、思想、形象和新韻四個要素。這種創作理念改變了人們對新詩藝術形式的傳統認識,提升了新詩的藝術境界。華體詩的創作方式更接近于中華古典詩詞,通過煉字詞、煉句、煉意境,使詩歌在表達上更加嚴謹和完整,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四)貼近生活,反映時代。華體詩的創作內容多圍繞新時代的生活、社會現象和人民情感展開,使詩歌能夠更好地貼近現實、反映生活。讓華體詩作品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貼近現場,展現新時代中國的風貌和精神。這種貼近生活的創作方式,讓詩歌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讀者的關注。
三、華體詩的文化使命
月會先生開創新華詩學,填補“新文化運動”后中華詩史的斷層,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創新。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中,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同時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何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核心問題。華體詩的誕生,正是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同時結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創造出一種既具有古典美學元素又能反映現代生活的新詩體。
通過華體詩的創作和推廣,月會先生希望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與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他通過創辦華體詩研創班、舉辦詩歌朗誦、開展“新華詩學萬里行”等活動,傳播新華詩學的理論和創作方法,培養一代新華詩人。這些活動不僅為詩歌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形式。
四、走好新華詩學萬里行
華體詩作為一種新興的詩歌形式,正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未來,新華詩學將在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方面繼續深耕細作,推動中國詩歌的進步發展。
(一)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的結合。新華詩學的發展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的結合。通過系統的理論研究,總結華體詩的創作規律和藝術特點,為新華詩人的創作提供指導。同時,還需要通過創作實踐,不斷探索新的形式和內容,推動華體詩的發展。新華詩人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作水平,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現華體詩的藝術魅力。
(二)中西融合與詩歌創新。新華詩學強調中西詩歌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理論和創作方法上,還體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未來,新華詩學將繼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豐富自身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通過中西融合的創作方式,華體詩將為世界詩歌創作帶來新的活力。
五、讓詩歌重登文學的皇冠
月會先生開創新華詩學、創建華體詩,為詩歌重登文學的皇冠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華體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它不僅繼承了中華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還結合了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創造出了一種既具有古典美學元素又能反映現代生活的新詩體。通過華體詩的創作和推廣,月會先生希望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與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下一步,新華詩學將在理論研究、創作實踐、教育普及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繼續努力,推動中國詩歌的進步發展。相信未來,在新華詩學開創人月會先生的引領下,華體詩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讓詩歌重新登上文學的皇冠。
新華詩學開創人簡介:朱閱會;筆名月會;男,漢族;湖南慈利縣人。16歲開始發表作品。資深記者、編審、文藝理論家;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從事文字工作30年,10個廳(局)委機關歷練,歷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主編。肩負民族使命感,為中華文化探索新詩體,潛心研究古今中外詩歌藝術,修煉出新的詩歌藝術理論與思想體系——開創新華詩學,讓華體在自由詩和中華古典詩詞的完美結合中獲得藝術新生,全心致力于文化強國建設、民族文化偉大復興。從創作到迄今,已在《人民日報》《人民網》《農民日報》《中國安全生產報》《南方日報》《湖南日報》《新湖南》《中國稅務報》《中國煤炭報》《文藝報》《長沙晚報》《張家界日報》《作家文摘》《理論與創作》等百余家報刊黨網公開發表新聞、論文及文學作品200多萬字。著作《新華詩學》(論語版)、《華體》(開創篇)等。
責任編輯:朱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