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稱“宛”為豫南首郡。“東漢歷史看南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此起兵并成就帝業,云臺二十八將中多人出自此地,被譽為“帝鄉”。劉秀定南陽為陪都,使其成為僅次于洛陽的全國第二大都市,史稱“商遍天下,富冠海內”。
《南都行》
李白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馀閑。
遨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
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盛唐時期的李白,曾多次游歷南陽,被其繁華市井、壯麗山川及英豪輩出的歷史所吸引。有詩作《南都行》描繪了南陽的商賈云集、樓宇林立、英豪事跡等,展現了盛唐時期南陽的繁榮景象,作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故鄉的南陽,更是兼具了政治象征意義和文化積淀。“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在李白眼中的南陽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南陽這個地方有山有水,適合游獵,是一個非常好玩的地方。“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李白當年39歲正想進取功名,卻懷才不遇,有借景抒懷的感慨。
2025年3月第一周,院線電影《漢光武帝傳奇之半暖未央》(暫定名)攝制組走進南陽,作為采風調研選景最后一站。攝制組一行三人,由總編劇、總制片人葉笑天老師帶隊,著名青年攝影家、電影攝影指導周斌老師、執行制片人肖雯老師一同考察。
這次采風行程安排非常緊湊,第一站宛城區瓦店鎮白水村,相傳是劉秀成長之地。
這座漢代文明印記的古鎮,以獨特的歷史積淀引發主創團隊濃厚興趣。瓦店二中,據傳是光武祠遺址所在,守護光武祠的祠后村至今仍在。大家瞻仰了校門口那棵充滿傳奇色彩的漢古槐,相傳當年劉秀被王莽追殺,逃至八里鋪村時人困馬乏,他將槐樹枝做成的馬鞭插在地上,長成了如今的參天大樹。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洗禮,這棵古槐古樸滄桑卻又生機勃勃,仿佛用頑強的生命默默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白水村矗立著三塊明代石碑,均為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中間一通是明萬歷三十五年所刻的“貴人鄉”石碑,右側是南陽知府鄧啟愚所立的“漢帝光武故里碑”,左側是萬歷二十七年立的“漢光皇故里指道碑”。劉秀與其兄弟劉縯曾在白水村舉兵反莽,欲攻打宛城,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在“小長安”展開一場激烈的戰斗。雖初戰失利,但劉秀并未氣餒,最終成就帝業。劉秀起義后,將夫人陰麗華安置在白水村,稱帝后命名此村為 “故里”,陰麗華先被封為貴人,后成為皇后,此地也因此得名“貴人鄉”。雖歷盡千年風雨磨礪,這里依然處處秦磚漢瓦,可在村頭路旁隨手撿起一方完整的明顯漢代條紋磚,由可見此地為2000多年前的漢代遺址。
村頭就是古國道“夏路”之宛郢古道,光武皇后陰麗華的新野老家舉目可望,與此地僅幾十里路程。這臨水臨路的白水村,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重鎮,當年車水馬龍、帆檣如林、商賈云集。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八里鋪遺址”石碑處的白河岸邊,一眼望去,白河水在此轉了一個大彎緩緩流過,潔白的河沙一望無際,據說這獨特的白河沙就是白河得名由來。顧會長告訴大家:此地西鄰白河,與漢代安眾侯國隔河相望,被當地人視為千年風水寶地。盡管歷史上白河多次泛濫改道,這里卻始終穩如泰山,有力地阻擋了白河向東改道,印證了劉秀家族遷徙至此是明智選擇。
作為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在漢文化的發展脈絡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對光武故里的實地考察調研,不僅能夠深入探尋劉秀的成長背景、發跡歷程,更能追溯東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源頭。特別是當地的碑刻遺跡,承載著海量歷史信息,為漢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的實物佐證和清晰的歷史脈絡,極大地豐富了漢文化研究的內涵。
第二站到達南陽府署,是距今保存最完整的府級衙門。院內有王莽造幣廠,后院柱子上有一副對聯引起了肖雯老師的注意“彈琴懸鏡愛蓮對月赤子泛來盼好官,召父勸農杜母興工南陽自古多循吏。”
第三站來到了社旗縣,縣名將東漢傳說、明清商貿文化與社會主義建設精神融為一體,成為“地名活化石”。
在山陜會館的探訪則令攝制組驚嘆不已。這座被譽為“中國第一會館”的清代建筑群,其精雕細琢的木石工藝、恢弘大氣的商幫文化遺存,為影片中市井繁華與商貿往來的場景設計提供了寶貴參考。
陪同調研、采風、交流的有,南陽市委宣傳副二級調研員侯磊、文藝科李君、王慶周,宛城區委宣傳部高楊陽、徐茜,社旗縣委宣傳部宋同杰,南陽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馬德周、秘書長王景偉,南陽劉秀研究會副會長顧世創。
第四站,傍晚時分到達西峽縣城,西峽縣1949年建縣,是老子隱居地、屈原諫王地、仲景采藥地;是哪吒故里、恐龍之鄉、重陽文化之鄉;以獼猴桃、香菇、和道地藥材山茱萸等為特產。還有白羽城遺址、將軍嶺、漢王城遺址。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在南陽市西峽等一帶地區民間廣為流傳,2007年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座山城讓人感覺到時尚、大氣,極具韻味。
3月5日驚蟄,攝制組在西峽縣委宣傳部王紅俠副部長、陳相宇科長的陪同下,向老界嶺景區進發。
此次探訪的老界嶺景區在西峽縣北部。素有“中華大地脊梁”之稱,屬秦嶺山系東延部分,為伏牛山主脈,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長江和黃河兩水系的分水嶺,故此得名。其山勢巍峨,群峰聳峙,山上植被密布,物產豐富,中藥村遍布,多達八百余種,有天然藥庫之稱。到訪老界嶺景區之日恰逢大雪初霽,景區內呈現群峰披銀、霧凇凝華,云海與雪嶺交相輝映,宛如水墨的絕美長卷。主創團隊冒寒登頂,用鏡頭記錄下“中原第一峰”的磅礴氣韻。攝影周斌感慨:“老界嶺的雪后奇觀完美契合影片中‘天地壯闊、英雄史詩’的意境,自然之力將為電影注入不可復制的視覺靈魂。” 當日恰逢二十四節氣之驚蟄,編劇葉笑天吟詩道:“西峽驚蟄起云煙,老界雪松印眼簾。踏雪尋梅登高處,南北分界已似仙。”
在隨后的交流中,王紅俠部長與葉笑天老師對《半暖未央》電影中劉秀的老師嚴光隱居于此,劉秀與陰麗華在此相戀定情等戲份將在此拍攝取景。
《漢光武帝傳奇之半暖未央》以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傳奇人生為主線,融合戰爭史詩與人文情懷,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開機。“東漢歷史看南陽”此次南陽勘景為影片美術設計、場景搭建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劇組擬將在南陽多地取景拍攝,以光影為媒,續寫千年漢文化的當代傳奇。電影《漢光武帝傳奇之半暖未央》的落地,更將進一步激活南陽“文旅+影視”產業動能,助推城市文化影響力提升。
返京時,葉笑天老師回味起李白的《南都行》,并作打油詩一首:“九州中間一只宛,三山三水多良田。龍飛白水成東漢,復興中興一脈牽。”大有崔顥的詩在上頭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