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強烈社會反響。
報告直接提及不良資產的內容極少,但是,給不良資產行業提出的發展要求、思路、方向、方式等,不僅清晰,且極為重要。
《資產洞見》在此做個梳理,與行業同仁探討。
“行穩致遠”中的政策延續性
報告開篇定調,將2024年分成兩方面總結:“穩”與“進”,依舊“穩”字當頭。
近幾年來,“穩”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次——
2022年76次;
2023年80余次;
2024年57次;
2025年65次。
很多人可能感覺過去一年維“穩”的力度比較大,但從報告表述看,僅比2024年報告(總結2023年)略高,基本持平,較之前卻明顯減弱。
為什么?
引用報告的總結就是:“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換言之,力度確實有,但由于應對得當,與風險相比,控盤局面良好。
3月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部長通道”提及,2024年化解不良資產3.8萬億元,創歷年之最。與此同時,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保險償付能力上升、不良貸款率下降,主要監管指標都處于健康區間。
正因為控盤方式得當,所以,2024年的調控思路與調控方式,在2025年會得以延續和推進。
以金融業來說,從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到金融監管局的一次次布局,再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政策具有鮮明的延續性。
因此,報告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提到的幾個工作要點,在2024年也都看到了,如:
1.面對國際風險,完善應對外部風險沖擊預案,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2.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
3.綜合采取補充資本金、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方式分類化解風險。
政策化解風險的持續性,是“穩”的一大支持。而2025年能夠以“穩”開局,報告認為“來之不易”。
因為風險沖擊的層次較深,且來自兩方面:外部是國際環境的沖擊,內部是“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集中顯現”。
報告清晰指出,未來國際方面的挑戰,是“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沖擊”;國內的挑戰,有“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一些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善為,一些領域和地方腐敗問題依然多發”等。
因此,未來政策發力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我國顯著的制度優勢,通過科學規劃、上下協同等,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通過以上報告表述,我們可以看出,2025年的經濟工作,一定會體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面對清晰的問題或矛盾,政策的指向性與針對性會很強;
第二,基于制度優勢,各部門與具體工作,會強調通過協同與配合解決問題。報告的提法叫“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以及與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
在此背景下,財政政策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指向也很清晰,如包括:
赤字率:4%左右 (+1%)
赤字規模:5.66萬億元 (+1.6萬億元)
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 (+2.9萬億元)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 (+1.2萬億元)
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 (+3000億元)
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
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 (+5000億元,重點用于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貨幣政策的提法是“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
保證流動性充裕;
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
加大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
“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穩,有著基礎性經濟內容的把控,如“扎實推進‘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加力支持‘兩新’(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穩住樓市股市”等。
能穩下來,機會隨之發生。
比如說股市,市場的維穩乃至長期耐心資本的堅持,加之質地、規則的改善,其結果就是市場氛圍與預期的逆轉。2025年中國股市行情會證明這一點。
這也體現報告的基本邏輯,即在“穩”的層面上,實現“進”。
今天談“進”,很多人會立即想到“先進”,即高科技為代表的新業態等。
這已毋庸贅言,但同時,《資產洞見》在此請大家注意報告中很值得重視的另一個提法,叫“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這句話是從化解地方債的相關內容中來的。
地方債化債的思路是什么呢?
報告的提法叫:“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怎么“穩妥化解”?
關鍵詞為:“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
什么意思?
第一個意思: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真正解決債務問題。
第二個意思:發展,要發展切實的新內容、新手段。
報告的提法叫:“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而談及投資,報告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原文表述如下:
“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展,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 ”
向民間資本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是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必須看懂的一個內容。這一點,在報告多項內容中均有體現,值得特別關注。“進”與“打開新的投資空間”關系密切。
回頭再看房地產市場。
報告怎么給房地產市場定位呢?
提法叫:“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可見,房地產市場2025年的發力點,或者說關鍵任務,還是維穩。
但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的破局,報告指引也很清晰,即“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要建設“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結合可知,“好房子”是未來出口,但它并不是說來就能來的,而是需要一個發育過程。在當前市場維穩的主基調下,介入房地產的各方力量要利用這個調整階段積極探索,準備“新模式”,完成“基礎性制度”。把新基礎打好了,未來一旦市場轉型,新的空間自然就打開了。
房地產市場問題,既是周期性、階段性的問題,但同時其中也包含著與其他領域共通的核心出發點——“人”。
而“投資于人”,也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另一個重要維度。
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叫“民生”,具體而言,就是“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
“民生導向”,并不只是“促銷費”,而更是“惠民生”,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報告所談的“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包括非常具體的場景目標:
“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完善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健全縣域商業體系……”
包括“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城市更新、鄉村全面振興等諸多內容,也皆是如此。
所以,概括理解,“穩”,即一以貫之,以積極主動姿態,牢牢守住風險底線;“進”,即以統籌方式,圍繞民生、圍繞“人”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體系的力量
3月5日,還有另一條大消息放出,即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這同樣是在“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該通知包括3項內容:
1.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范圍從18個試點城市,擴展至試點所在省;
2.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3.支持保險資金參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
就當前性質而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屬于政策性股權投資,用于支持初創公司,即做企業起點前端,是激活增量。
與之相比,AMC(資產管理公司)則面向破產重整,針對不良資產,做后端再啟動,是盤活存量。
但AIC與AMC又都同做股權投資,處于同一市場鏈條上。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伊始,3大AMC并入中央匯金,所完成的是體系建設。
放在大的金融背景看,AIC與AMC共同發力,會進一步增強資產市場的活躍度,同時,在新的金融體系建設推進中,也會收獲“體系紅利”。
換言之,2025年,尤其是在“兩會”之后,不良資產市場將迎來體系性機會。
值班編委:馬琳
編輯:韓澗明
審讀:戴士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