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嚴利君 通訊員 楊怡涵 李煜晨)中午11點,太陽把王益的街面烤得發亮。曹文花戴著頭盔,蹬著電動車駛進七一路小學家屬樓,后座上的外賣箱震動著發出微響,手機屏幕上跳出一個新訂單,她順手接下,又抬頭掃了一眼樓道口,一位瘦小的老人正試圖提著菜上樓,步子踉蹌。她猶豫了一秒,還是把車停好,上前扶了老人一把,然后才返回路線繼續送餐。這樣的“耽擱”她早已習慣。送的不只是飯,更是一點暖、一點民生的紋理。
在始終保持著100%的配送準確率和零投訴的優異成績,還榮獲美團外賣王益站“單王季軍”稱號的同時,2023年,她憑借出色表現,被市婦聯、市總工會授予“最美外賣員”榮譽稱號。工作之余,曹文花積極投身社區服務,擔任“云小騎”流動網格員。在送餐途中兼任信息采集、隱患排查、情緒安撫、鄰里調解……這些“順便”的事,她一天能碰上五六起。
“我跑得多,眼睛不能只盯著導航。”曹文花說。她的電動車跑遍了王益區的大街小巷,也成了社區治理的一部分神經末梢。看到下水道堵了,她拍照上傳;看到哪家老人幾天沒出門,她主動敲門看看;就連哪棟樓頂棚開裂,她也記得住,回來報備。這些信息平常藏在社區的縫隙里,只有像她這樣“貼地飛行”的人,才能看得見。她用腳步收集民情,用電動車架起社區與居民的橋梁。她是那種你叫不出名字但總見得著的人,是那個你從窗口望出去就會心安的身影。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英雄敘事,只有一單又一單的奔波,一次又一次的停下來看看。
下午三點,陽光透過飄窗灑進房間,家住云夢堤社區的寇海燕坐在窗邊,一針一線地編織著手中的花束。旁邊,孩子安靜地在床上午睡,偶爾傳來輕微的呼吸聲。這個畫面,曾經是寇海燕心中最熟悉的日常——全職寶媽的生活,時間總是圍繞著奶瓶、尿布和瑣碎的家務打轉。然而,這份看似平靜的日常,也漸漸讓她與外界脫節,焦慮和自卑悄悄侵蝕著她的內心。
曾經的寇海燕,完全依賴丈夫的收入,自己早已脫離職場。長期的經濟壓力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促使她開始渴望改變,渴望找到一條既能兼顧家庭,又能實現個人價值的出路。
轉機出現在一個普通的社區走訪中。云夢堤社區的工作人員在走訪時了解到寇海燕的困境,便向她推薦了“云工坊”零工驛站的特色就業模式。“云工坊”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像寇海燕一樣的居民提供了靈活的就業崗位。手工編織、家政培訓、短視頻剪輯等多樣化的崗位,讓她看到了新希望。說干就干,寇海燕從最基礎的針法學起,“云工坊”為她安排了專業老師一對一輔導。白天,孩子午睡時,寇海燕便坐在飄窗前編織;深夜,孩子安睡后,她又挑燈細心鉆研新的花樣。“云工坊”老師們的耐心教導和寇海燕的堅持,讓她的手藝越來越好。
如今,寇海燕早已告別了曾經的迷茫,她不僅找到了一條能夠自我實現的道路,還帶領著同樣是寶媽的鄰居們共同走向就業的道路。穩定的收入減輕了家庭經濟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找回了自信。
寇海燕常說:“是‘云工坊’讓我明白,照顧家庭和實現自我價值并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在這里,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新賽道。”
在王益區,社區服務并非遙不可及的“紙上談兵”,而是貼近每個人生活的細小環節,是每一個點滴的關注和關懷。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當成“幸福要事”,讓“云”上的民生幸福正悄然綻放。
編輯:楊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