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公開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瑤漢養壽城文旅項目因脫離實際、盲目決策導致爛尾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這一耗資16.5億元的"康養標桿"淪為"半拉子工程",不僅暴露了地方主政者的權力任性,更撕開了基層治理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交織的深層病灶。
一、政績沖動下的"空中樓閣"
2018年,恭城縣委原書記鄧曉強在當地人才儲備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強行推動瑤漢養壽城項目落地。這個規劃占地140畝、集醫養結合與文旅融合于一體的項目,被包裝成"全國一流康養示范區",卻從一開始就埋下致命隱患。
項目選址緊鄰高鐵站,看似占據交通優勢,實則脫離縣域經濟基本面。恭城縣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4.05億元,而項目實際投資5.4億元已接近全年財政收入。更諷刺的是,該縣2024年政府債務余額達26.76億元,財政自給率長期偏低,本應優先保障民生的資金被挪用至政績工程。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決策,本質上是主政者將個人仕途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典型表現。
二、權力操控下的利益輸送
鄧曉強的貪腐行為貫穿項目始終。他通過挪用6500萬元財政資金、違規套用旅游用地政策侵占870萬元土地溢價返還款,將項目交由其實際控制的公司承建。為規避監督,他以四家班子會代替縣委常委會、以專題會代替政府常務會,制造"集體決策"假象,同時安插親信掌控縣城投公司等關鍵部門。這種"一把手說了算"的決策模式,使得項目從規劃到施工完全淪為個人牟利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初期曾短暫運營,2020年接待療休養團體并獲好評,但這種表面繁榮難掩結構性缺陷。當鄧曉強2022年落馬后,資金鏈斷裂導致二期工程停工,已建成的11棟建筑中6棟閑置,曾經的"康養勝地"逐漸淪為雜草叢生的爛尾樓。
三、民生痛點與治理困境
項目爛尾的代價最終由當地百姓承擔。周邊居民反映,閑置建筑不僅影響市容,更存在安全隱患,而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財政資源被凍結在"鋼筋水泥"中。更嚴重的是,這種決策失誤加劇了基層治理信任危機——當政府公信力因形象工程受損,后續民生項目推進難度陡增。
從財政角度看,這一事件折射出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恭城縣2024年GDP僅110.71億元,卻背負著超26億元債務,財政運行"造血能力"不足與"輸血依賴"并存。在這種情況下,將有限資源投入高風險文旅項目,本質上是對財政可持續性的透支。
四、制度漏洞與改革啟示
中央通報特別指出,該事件暴露出"一把手"監督缺失的制度性缺陷。鄧曉強能長期操控決策,根源在于民主集中制被虛化、"三重一大"制度形同虛設。這種"一言堂"現象在基層并非孤例,反映出權力運行制約機制的普遍薄弱。
專家分析認為,此類事件的根治需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追責機制,將"拍腦袋決策"成本顯性化;二是強化人大、審計等監督部門的實質性參與,避免決策程序空轉;三是推動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化,通過公眾參與倒逼科學決策。
五、破局之路:從"爛尾"到"重生"
事件曝光后,當地政府面臨雙重挑戰:既要妥善處置爛尾資產,又要修復受損的治理生態。目前,項目部分區域仍在嘗試運營,如2025年5月的集市活動顯示局部盤活的努力,但整體盤活仍需系統性方案。
值得警惕的是,類似問題在基層并非個案。近年來,多地出現的"仿古一條街""文旅小鎮"爛尾現象,暴露出地方發展中產業定位趨同、市場調研缺失的共性問題。這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摒棄"唯GDP論",轉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
瑤漢養壽城的爛尾,是一面映照基層治理病灶的鏡子。它警示我們:任何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最終都將成為歷史的"爛尾"。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讓決策回歸科學理性,才能避免更多公共資源淪為形式主義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