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比較少,是因為趕碳號團隊一直在深度學習、交流和思考,甚至就連幾位大佬的訪談文章,也拖到現在還未來得及整理、發布。
雖然更新不多,關注度卻在提升。趕碳號微信后臺數據顯示,我們的粉絲數剛剛突破10萬,感謝大家的厚愛,有點小開心。
穩定的內容輸出,一定源自穩定的認知,但整個世界都在迅速變化,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沒有事能大過AI。Deepseek、Manus的逆襲,樹立中國科創信心。東方人的深度求索(Deepseek所在公司),果真產生了蝴蝶效應(Manus所在的蝴蝶效應公司),NVIDIA、Teslar代表的美股迎來一輪又一輪暴跌。AI之下,眾生平等,一切在顛覆、重構,迎來新生。當然,烏克蘭、貿易戰、全國兩會,國際國內宏觀大事很多,信息量也很大,讓人應接不暇。
變化,意味著平衡的打破,利益的重新分配。變化對于既得利益者往往意味著風險,但對于破局者來說卻是機會。百年變局里,東升西降中,互聯網垃圾信息飛舞,修煉一種“靜氣”,無論對于組織還是個體,在此刻真的都很重要。
趕碳號最近聚焦的其實只有一個主題,但這個主題卻關系到所有光伏企業的生死存亡。那就是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中、在電力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這場深刻變革中,光伏儲能制造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又會有怎樣的戰略機遇?
01濟南光伏展上的新發現
圖為濟南光伏展;趕碳號攝
原本計劃至少花兩天時間來逛的濟南光伏展,趕碳號只花了不到一天時間,就基本上看完了。這場展會的全稱叫“2025年第二十屆中國(濟南)國際太陽能利用大會暨第四屆中國(山東)新能源與儲能應用博覽會”,最近三年趕碳號都參加了。客觀說,今年的這場展會,無論是參展企業數量還是觀眾人數,都是過去三年中最少的一次,就連戶外廣告大牌,也只有通威和TCL兩家企業。這在預料之中。
隆基的展臺,無論是戶外BC和TOPCon在遮擋實驗的對比,還是場館內對于硅片厚度、強度的測試,都花了很多小心思,以理服人,案例教學。晶科的展臺,則只是一個企業形象展示。用錢晶在2024SNEC時的話來說,應該節約了不少搭建成本。至于一道新能、錦浪科技等企業,今年甚至都沒來參展。
內卷時代,一切不能帶來銷售業績的展會,都是耍流氓。畢竟,AI無限度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企業的營銷渠道、獲客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花費巨大、溝通效率又不算高的工業展覽會,特別是國內展會,以后大概率要被淘汰了。畢竟,海外客戶接受信息的方式還比較傳統而嚴謹,不像國內抖音快手小紅書都上,卷出天際。
至于那些在濟南光伏展上發名片、賣支架、賣車棚的臨時工們,估計以后都要失業了。今后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很多場景都會被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溝通所取代,誰會認真翻看資料袋里的那一堆毫無設計感的名片呢?
趕碳號仍然決定去現場,目的只有一個,畢竟這是“太陽能利用大會”,要看看在“利用”上企業們的一些作為。短短一天中,趕碳號也算了解到、看到為數不多幾個還過得去的商業模式、細分賽道機會。
比如,南京旗云中天,擁有豐富的天氣數據資產,和“看云識天氣”的能力。這些大數據作為寶貴的資產,已經成為國能日新等新能源預測公司的數據內核。后者在這個商業鏈條中,更專注于開發預測模型,開發客戶。
比如,浙江金華有一家叫“小金塢”的供應鏈公司,定位于光伏電站小輔料的“嚴選”,并通過智能的倉儲配送體系,在一分一厘的細分賽道里建立了優勢。要知道,光伏電站能不能穩定發電,輔料非常重要,小到一個螺母、卡扣。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像天合富家那樣建立近乎嚴苛的輔料體系,找一家有嚴選能力的供應鏈公司,是很多企業的選擇。
比如,當我們還在學著用Deepseek作詩時,海爾新能源早就通過無人機對戶用、工商業屋頂進行丈量測繪,然后再將數據傳導給AI數據模型,從而設計出一種發電最多的光伏板安裝方案了。這里趕碳號要提一句,在這個場景為王、應用為王的時代,TCL、海爾、美的這些企業在C端用戶、海外市場、數字化等等方面的能力,不容小覷。
再比如,有些信息是第一次知道。特變新能源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其組串逆變器在國內的出貨量竟然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三。不過,禾望的營銷人員說,他們的逆變器也是國內第三,而且風電變流器是第一。
電力真正的大需求是工業用電而不是居民用電,這就是為什么城市能級完全不同的包頭的用電量,竟然是上海的70%。眾所周知,遠景能源是零碳園區的先行者。我們在展會上了解到,特變這家低調的巨頭實際上也在布局零碳產業園區了,在準東新特硅基綠色低碳硅基產業園區就投建了1GW光伏和2GW風電項目,算是相當大的手筆。電力市場化改革,新能源入市,本質上就是通過市場之手,讓能源走近用戶,讓綠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未來,哪些企業投資運營管理的零碳園區最多,哪些企業的商業價值就會很大。
光伏組件已經無人問津了。趕碳號在現場看到,工業機器人的展臺前人們擠得水泄不通,就連輕質組件的展臺也有不少人了解情況,但傳統的光伏組件展臺冷冷清清,一如整個行業當下的溫度。光伏,已經越來越注重場景應用賽道的機會,即使在這樣一場小小的展會上,也體現得非常鮮明。
02新能源入市后,哪些人躺平了?
新能源入市,似乎正在促成當下光伏市場的一次回光返照。所以,現在光伏組件價格的微漲、逆變器的熱銷,大多是因為5月31日前的搶裝。在此之后,很多人的日子會很難熬,陣痛期很長。
在濟南光伏展上,禾望電氣的銷售人員告訴趕碳號,他們一些下游分布式客戶已經說了,等到今年6月1號,公司準備先放他兩個月的假,大家各自四處看看,到時候再考慮接下來的路應該怎樣走。簡單一句話,就是躺平了。
趕碳號當然并不贊同以上這種生活態度。在山東展會期間,有一位電力領域專家給趕碳號算了一筆賬,就以山東省為例,光伏的度電成本才8分錢,上網電價三毛多。但是,即使上網電價三毛多錢了,每一個環節居然仍在虧錢不賺錢: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的最上游的光伏制造企業血虧,分布式開發商基本不賺錢,電站資產擁有者也不怎么賺錢。那么,中間這兩毛多的毛利又不會憑空消失,這個“差價”究竟去哪里了呢?
這,是一個看破不說破的玄學。只能說,在光伏應用的整個鏈條中,灰色地帶、模糊地帶遠超我們的想象。光伏指標,正因為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所以才會像土地、財政補貼一樣,成為地方產業招商的利器。既然如此,那索性交給市場這個無形之手,讓新能源入市,讓需求來直接決定供給。這樣,生產關系自然就理順了。俗話說得好,消滅了光伏指標這個模式,消滅“路條”中間商,再也沒有人能賺差價了。各個環節自然都會痛苦,但那些懂客戶、有產品力、服務能力的企業,將脫穎而出。
個人認為,電力市場化改革,本質上就是一場需求側的革命。因為傳統電力系統以供給側、源側為中心,多建電站多發電,多建特高壓多輸電,但在配電網一側則受制于需求,投入動力與熱情不足,在需求側,則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
現在,整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用需求的響應機制激發市場潛力,讓多元主體企業共同參與,重構市場生態。所以,無論是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的出臺,還是新能源的入市,本質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化,就是用需求側倒逼供給側、主要是源側、網側的轉型。
在此,趕碳號有一個觀點供大家今后來驗證:電力市場化改革,幾乎是最后一個大型壟斷行業的改革攻堅與破冰,是電力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改革。不只是光伏企業,整個電力設備與新能源企業的價值錨點,都將由此發生深刻變化。
對于光伏企業而言,這是一道分水嶺,既分強弱,也決生死。制造端的過剩,將成為常態,特別是在同質化嚴重的環節和領域。那些只知埋頭制造、只知盲目擴產,而不關注需求、不以客戶為導向的電新企業,今后賺錢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虧錢亦將成他們的常態。
03頭部企業,已悄然行動!
在這場從供給側向需求側的巨大變革中,一些頭部企業已經在悄悄行動了。
最近一段時間,趕碳號就此先后在線下采訪了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線上采訪了天合光能事事長高紀凡等等。
高紀凡說,就在最近,天合光能進行了公司創業28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戰略升級。天合光能的定位,將“從一個產品領先者,轉變成為全面解決方案的領先者。”
天合光能的戰略轉型,實際上已經醞釀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據高紀凡介紹,2024年光伏制造環節供需失衡,但在下游的需求側,卻有著非常強烈的用電需求,不管是一個產業園區,還是其他一些用戶,都有零碳的電力需求,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也非常嚴重。天合看到了其中的挑戰,更看到了機遇。所以,公司在2024年專門成立了“藍軍”戰略團隊,和天合自己的“紅軍”戰略團隊進行PK,相互碰撞,充分融合,最終才確定天合光能最新的戰略轉型方向。
即,采取以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整體解決方案、系統解決方案、產品解決方案四位一體推進,以終端的解決方案為引領,來推動天合光能的產品創新。天合產品,包括光伏、儲能、跟蹤支架,還有其他的一些電子產品等等這些硬件產品,也包括軟件產品,AI技術、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
“我們以需求側為導向,圍繞像天合富家聚焦的戶用屋頂場景、工廠場景、零碳產業園區、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甚至一座城市里面所有綠色用能的場景,構建一個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為此,我們在今年專門成立了全面解決方案事業群,由聯席董事長高海純擔任總裁。天合富家是全面解決方案的排頭兵,所以,我本人也下沉,親自擔任天合富家的聯席總裁。”
協鑫科技亦然。朱共山表示:“我對未來三到五年行業重大趨勢的戰略判斷是——存量過剩導致光伏行業提前進入‘后硅基時代’,單純的硅基賽道紅利期已經徹底結束。接下來,是硅鋰碳互促,長時儲能為王,推動能源‘動力模型’大變革、‘能量模型’大替代、‘場景模式’大躍遷。這是一場重大的技術范式變革,光儲算同行,綠能、綠氫、綠化一體,上游先進的新型硅材料、鋰材料,推動中游制造革命和下游場景革命。”
在頭部光伏企業中,阿特斯是率先實現光伏+儲能雙輪驅動的,而且全球化功力深厚。這一輪光伏周期,在2024年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還能實現20多億的凈利潤,應該說絕無僅有。去年,儲能已經取代光伏,成為阿特斯的第一利潤來源。瞿曉鏵向趕碳號表示,行業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深刻改變。未來拉動清潔能源產業的,除了氣候危機這樣的因素以外,更根本的是要實現光儲與化石能源的同價,只有這樣這個行業才能真正擁有競爭力。
04電力市場化改革,只是改革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下看我們的行業、企業以及自身。整個光伏制造業,在整個能源版圖中,其實只是電源側中一部分新能源的上游而已。
我們首先要搞明白,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長期以來,我們采取鼓勵、刺激、補貼制造業+出口這種發展模式,我們的稅收也主要向制造業征稅。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即使能賺到更多的錢,其實也拿不走。在不怕老外、就怕老鄉的激烈競爭中,只能投入一輪又一輪的競賽,卷研發,卷產能,卷同行。這就是為什么,地方政府、資本市場、金融機構對于制造業萬千寵愛加身,但制造業仍然很苦的道理。整整兩個月前的1月8日,趕碳號專門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一位投資高手,說出了他為什么從來不買制造業股票的原因……》
如果是一種漸進式的痛苦還好,但是現在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甚至就連二戰以來、80年中所形成的整個世界格局都有動搖的跡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仍然大干快上,而且是盲目地同質化,必然會過剩,必然會內卷外化。這種現象其實發生在各行各業,不只是光伏。
所以,那些政治與商業嗅覺敏銳的人早就意識到,中國經濟實際上在五年前的2020年,就開始就推動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單循環走向雙循環。只不過這五年來,因為口罩的原因、整頓資本的原因等,在節奏上、效果上和人們的預期有所偏差。另外房地產硬著陸,除了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以外,也引發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擔憂。
總之,整個過程大家的體驗不太好。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的經濟其實要么過冷,要么過熱,想要完美控制,只是一種理想主義。即使是歐美,幾百年來也做不到。受制于社會形態和管控模式,他們在配置資源、化解風險等方面,做得甚至還不如我們好,最近幾年來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證明了這一點。
趕碳號個人認為,總共在三個層面發生根本性改變。
一是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去偏重于制造業+出口,向制造與消費供需協同與平衡轉變。
二是我們的經濟改革方向,從供給側的改革,轉向注重需求側的改革,拉動消費成為重中之重,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三是我們的政策方向,將由分配制度改革這一最為重要和敏感的核心抓手牽引,同時推動稅制改革(從注重對制造業征稅,轉向對消費環節征稅)、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甚至也包括對政府考核機制的改革,淡化GDP權重等等。
能源為百業之基。對于制造業大國、強國來說,更是要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穩定且低廉的能源,決定著制造大國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如果站在上面這三個層面,來審視我們自身在這場改革中所處的位置,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對于形勢就會有更清晰地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最后,趕碳號用四句話來總結。在這場改革中,電力新能源企業的價值將會重構:
率先跑通需求側的企業,價值將會重估;擁有硬核科技的企業,價值將會重估;AI深度賦能的電新企業,價值將會重估;真正擁有全球化能力的企業,價值將會重估。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