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王牌
魯迅先生曾在1925年發表的《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道:“我們中國的許多人”,“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來的時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縣志,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遠村明月’‘蕭寺清鐘’‘古池好水’之類。”文章借“八景”“十景”,嚴厲批評了江南文人追求完美而漠視悲劇,因循守舊而不思革故鼎新的病態心理。魯迅這一“罵”,殃及了多少城池,合肥自然也沒能“躲”掉,一度以“廬陽八景”享譽江淮。說起這八景,從名稱上便知其地點所在,唯獨一處“梵剎鐘聲”卻如一團迷霧,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究竟在哪兒?爭議、猜測此起彼伏……
——編者按
“廬陽八景”的誕生
一般認為,“八景”“十景”的概念誕生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度支員外郎宋迪,“其詩意之作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即瀟湘八景。以一組景觀作畫,為后來在各地大量涌現的《八景圖》《十景圖》奠定了基礎。
· 瀟湘八景 ·
▲ 來源:宋《夢溪筆談》
也有人認為“八景”源于道教。南朝梁陶弘景《真誥》云:“控飊扇太虛,八景飛高清。”《靈飛經》亦云:“衣以紫霞之云帔,夕游八景,朝登虎輿……”唐人劉禹錫有詩:“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宋以前,“八景”主要與仙界相關,虛無縹緲,令人向往。北宋時,逐漸演變為現實中的景觀文化。
· 《唐人靈飛經真跡》 ·
▲ 來源:書藝公社
合肥八景,目前可考源于熊敬詩。今人常以熊敬為明人,實則不然,明萬歷《廬州府志》說的很明確——“元人熊敬”。從舊志編排來看,《八景詩》被安排在虞集、余闕、成廷珪等元人作品之間,亦足以見之。熊敬資料缺失,或年長于余闕,比虞集歲數小。至此,合肥八景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代。
· 熊敬《金斗八景》 ·
▲ 來源:明《(萬歷)廬州府志》
還有一處細節值得關注。萬歷《廬州府志》稱“金斗八景”,“金斗”即金斗城,隋開皇五年(585)置,系隋唐廬州城之別稱,后常代指合肥,如南京金斗會館,即為合肥商人所建。此外當時還出現了“舒城八景”“六安八景”“無為四景”“潛川四景”“巢縣八景”等,以州縣為單位,組詩為信物,構建八景文化。
· 熊敬《金斗八景》 ·
▲ 來源:明《(萬歷)廬州府志》
· 南京金斗會館(2023年) ·
▲ 攝影:顯果
清康熙年間,“合肥八景”稱謂逐漸取代“金斗八景”,或以“八景”省稱。很顯然,此按舊合肥縣的管轄范圍,并非即“廬州八景”,這與清末民初出現的“廬陽八景”一名似有相悖之嫌。事實上,“廬陽”在明清通常指廬州府,如正德《廬州府志》又名《廬陽志》,或許因當時廢府存縣,便逐漸將其合二為一了。
· 明《(正德)廬陽志》 ·
▲ 來源:臺灣圖書館
“梵剎鐘聲”的爭議
根據對明清時期11部府、衛、縣志有關“八景”的詩、文、圖統計,“梵剎鐘聲”9次位列“八景”第二,5次位列第八,第四和第七各1次。除萬歷《合肥縣志》誤作“梵‘利’鐘聲”外,“梵剎鐘聲”為歷代沿用,數百年未變。特別是在清合肥知縣瞿戴仁的組詩中,近半以上的稱謂發生變動,“梵剎鐘聲”依舊。
· 明清志書“八景”錄詩、文、圖對比 ·
▲ 制表:郝敬
元人熊敬七絕云:“梵王樓閣勢憑云,隱隱疏鐘遠近聞。老盡世人聽不了,幾回清曉幾黃昏。”清人瞿戴仁七律云:“古剎高樓不計年,晴空萬里靄云煙。淝津浪穩鯨鯢息,僧舍人問貝葉宣。敲句騷人頻詠古,鳴琴狂客可逃禪。更深夜靜風來細,隱隱疏鐘過客舷。”清人夏云為康熙《合肥縣志》作八景圖。
· 熊敬《梵利(剎)鐘聲》 ·
▲ 來源:明《(萬歷)合肥縣志》
· 梵剎鐘聲 ·
▲ 作者:清·夏云
清人朱弦還對“八景”做了說明,其中對“梵剎鐘聲”記述道:“城中古剎凡六。剎剎有鐘,而獨興國禪院一鐘,小樓以懸之,高出于屋之危而止;軒舉暢豁,取以聞遠也。”“堂中有磬、有板、有燈光。磬以習靜,板以報餐,而燈光以照十方,總不若鐘之一擊,百千萬億之眾,耳耳皆聲。”直指為“興國禪院”。
· “梵剎鐘聲”(朱弦《八景說》) ·
▲ 來源:清《(雍正)合肥縣志》
剎,即梵語“剎多羅”,佛寺也。“城內古剎凡六”,明代舊志列出了名錄:天王、羅漢、五星、萬壽、地藏、明教。“興國”不在其列,于是引發了今人的探討。有人認為,興國禪院在明教寺內,遺址即今大雄寶殿。明教寺始建于唐,在其千年史中未聞有此院,且已有“教弩松蔭”,一寺占兩景,可能性不大。
· 明教寺(2023年) ·
▲ 攝影:弧仙森
既然有了范圍,為何只能是明教寺,而非其他寺院呢?繼而便有了“萬壽寺說”。且不說史料,就萬壽寺所處地勢低洼的城東南隅而言,與熊敬詩中的“梵王樓閣勢憑云”恐怕不搭吧?也有人說了,“城內古剎”是朱弦說的,而“八景”是熊敬首提的,憑什么要聽朱弦的呢?“西廬寺說”“太平廟說”接踵而至……
· 廬州府城六大古剎一覽表 ·
▲ 制表:又心
西廬寺深居紫蓬山,寺內鐘聲再響,只能飛揚在群山間,又有幾人聽呢?更甭提傳到廬州城了。“太平廟說”是民俗專家牛耘提出的,據他撰文說——相傳在清初,太平廟住持僧為招徠香客,便從外地買來一口大銅鐘,并修建一座高約五丈的鐘樓。又改變思路,擇每月初一、十五晚上敲響,鐘聲可響遍全城。
· 牛耘《“梵剎鐘聲”何處尋》(1981年) ·
▲ 來源:《合肥晚報》
首先,“廟”與“梵王”是不符的。佛教建筑,包括寺院、石窟、塔、經幢、石燈等。在中國傳統中,“廟”通常為祭祀與民間信仰的載體,合肥太平廟湮滅久矣,但從其他地區情況來看,以奉祀關帝、社神或名宦鄉賢為主。時間言及“清初”,“八景”自元代誕生,至此時已過去了近200年,自然只能說是“相傳”了。
· 云霄太平廟(2021年) ·
▲ 來源:云霄縣博物館
“梵剎鐘聲”去哪兒了
其實,民國的文人們早就給出了答案。據楊開森等《合肥名勝雜詠》載:“興國禪院:禪院在城東明教寺后,院內有小樓懸鐘,午夜僧敲,其聲清越。”附一詩云:“逍遙津上劫塵侵,古剎傾頹不可尋。難得晨鐘傳梵籟,喚醒濁世利名心。”吳常熊《合肥八景志略》亦如是說,又稱:“聞者俗慮溺消。”
· “興國禪院” ·
▲ 來源:民國《合肥名勝雜詠》
今人熊態撰文稱:“羅漢寺山門額上有‘興國山門’四字,當年寺中有銅鐘一口,清脆悅耳,夜半撞擊,悠揚之聲響徹全城。”羅漢寺位于明教寺北圍墻外,亦為城內六剎之一。諸家所描述事跡與牛耘所言如出一轍,只是主角不同,或許與“合肥八景”“廬陽八景”情形相似,在人們口傳過程中被“移花接木”。
· 開福寺銅鐘(2025年) ·
▲ 來源:合肥開福寺
既知是羅漢寺,便來說說此寺。據清人王永烈《碑記》,羅漢寺肇建于唐。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無疆律師自京西萬壽寺移錫于此,住持寺院。至崇禎五年(1632)四月八日,“告眾書偈而逝”。十年后某日,他突然托夢給寺僧,“開函見師,顏面如生”。當地信徒遂以金裝之,供奉在寺中圓通閣。
· 王永烈《羅漢寺(碑)記》 ·
▲ 來源:清《(嘉慶)廬州府志》
崇禎十五年(1642)五月,張獻忠再次攻克廬州城。據傳,當其中一支小隊來到羅漢寺,無疆律師突然顯靈,嚇跑了賊兵,寺院得以未毀。進入清代,歷任住持融宗、善成、明杲等對羅漢寺進行了多次修繕,圍繞大殿前后,先后創建了觀音堂、舫居、齋堂、祖堂等。山門正對明教寺后圍墻,寺后即逍遙津。
· “羅漢寺”(《合肥縣傅城郭圖》) ·
▲ 來源:清《(嘉慶)合肥縣志》
《續修廬州府志》則稱,羅漢寺創建于宋太平興國年間。當年有位揚州僧人嘯顛,曾來到此寺居留。寺內殿宇幽隧,院中有銀杏兩棵,夭矯參天,狀若虬龍,相互纏繞。他便建造草屋,坐臥古木之下——“風聲、雨聲、檐鈴聲、木魚梵唄聲、吟詠聲,日夜相間”。他常常往來冶父山,同游者稱他為“顛和尚”。
· “羅漢寺”(《府城圖》) ·
▲ 來源:清《(光緒)續修廬州府志》
· 嘯顛傳 ·
▲ 來源:清《(光緒)續修廬州府志》
此外,人們還將寺前小巷命名為“羅漢寺巷”。羅漢寺巷,又名羅漢巷,東西走向,東起東城墻(今環城東路),經石灰橋及羅漢寺前,西接楊許巷(今北油坊巷)。上世紀50年代,改稱“勵志巷”。“文革”期間,一度名為“立新巷”。1982年恢復——立志巷。按圖索驥,羅漢寺遺址在今易捷特大廈一帶。
· 羅漢寺遺址(2018年) ·
▲ 攝影:又心
說回大鐘。熊態曾采訪“老合肥”李春華,據他回憶:“寺內有鐘一口銅鑄,高約八十公分,直徑約五六十公分……”1951年開展統計時,羅漢寺仍在,住持釋常杰,僧2人。同年10月,由失業鐵匠組織起來的安徽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愛國鐵器生產合作社成立,即駐寺內生產。羅漢寺逐漸走向歷史。
· 合肥市愛國鐵器社廣告(1963年) ·
▲ 來源:《圖說合肥城市記憶》
札記
本不該出現的“‘梵剎鐘聲’之爭”,無外乎與信息不對稱有著直接關系,加上我們對這座城市缺乏深度、廣度、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僅靠單方面的、主觀色彩濃郁的口述或口傳信息,不加甄別、篩選,容易誤入“歧途”。好在如今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依托各類數據庫及強大的搜索引擎,一條條線索逐漸“浮出水面”,也讓不少歷史謎團或疑問有了答案。當然這只是一切的開始,我想——我們曾經提過的一個個的“待考”,都將在未來獲得結果。只可惜,羅漢寺不復存在,“梵剎鐘聲”成為遙遠的絕響……
· 梵剎鐘聲 ·
▲ 作者:清·夏云
由于篇幅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僅供參考交流。個人才疏學淺,還請看官指教,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 “羅漢寺”(1948年) ·
▲ 來源:民國《合肥縣傅城郭圖》
導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別企劃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門水關 -
| | |
- 官署衙門 -
| |
- 學宮書院-
| | |
- 樓臺亭閣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園 -
| | |
- 壇廟寺觀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地標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號 -
| |
| |
- 城市風俗 -
- 區縣地名 -
注:以上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關鍵詞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時觸發多個關鍵詞的情況。各欄目及鏈接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開通了原創圖文合集,歡迎大家訂閱!
· ENJOY ·
編輯 | 淝南居士
? 素材來源 | 《真誥》 《靈飛經》《夢溪筆談》《南畿志 》《廬州府志》《合肥縣志》《江南通志》《廬州衛志》《畫史匯傳》《語絲》《合肥名勝雜詠》《學風》《合肥縣傅城郭圖》《合肥晚報》《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志》《圖說合肥城市記憶》《合肥通史》《合肥大學學報》及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全國報刊索引、日本內閣文庫、猶他家譜學會、上海圖書館、臺灣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合肥市圖書館、 合肥開福寺 、大同華嚴寺景區、云霄縣博物館、華夏古跡圖、書藝公社、 往期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