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兩軍在紅軍城前線的相持,已經有一個多月時間了,而且在此期間烏軍其實一直在前線發動反擊。
我們知道,無論是純進攻作戰還是防御態勢中的反擊作戰,都是需要精銳部隊來支撐的。
烏軍最近在紅軍城方向的反擊,就動用了這樣的精銳部隊;而且這批精銳不是傳統的某某旅,而是在最近軍事調整中重點強化的“突擊團”單位。
現在已知烏軍用于紅軍城反擊的“突擊團”計有第33突擊團、第225突擊團、第425突擊團。
這幾個團原先均為營級單位,之所以能夠“突擊”是因為重點編配了精銳步兵,且強化了無人機與步兵載具的配置,是一個具備較強火力突擊,且結合了偵察—突擊于一體的充實小單位。
比如第425突擊營是烏軍第二支配備M2A2步戰車的部隊,而第33突擊營和第225突擊營則同時配備了M2A2步戰車和黃鼠狼步戰車;除了正規步戰車外,這些烏軍單位還有大量的輕型載具。
為更好地支援突擊,這些單位后續還配備了坦克。
可以說別看上面哥兒幾個只是營級單位,但實編的載具比一些機械化旅都要充實(因為很多旅隊嚴重缺編載具),而且在裝備質量上還要力壓一頭。
所以在阿特木斯克鏖戰、扎波羅熱大反攻、阿瓦迪夫卡戰役、庫爾斯克進攻作戰中,都可以看到這些突擊營的身影。
正是因為覺得好用,所以烏軍在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時間內,將上述3個營級單位均充實成為“突擊團”。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第33突擊團和第225突擊團原本的作戰方向是庫爾斯克,但現在則全都轉移到了紅軍城方向,這種進攻矛頭的轉向是很微妙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代表烏軍作戰重心的轉移。
除了以上3支突擊部隊外,烏軍在紅軍城的反擊作戰中還用上了老牌的第3特戰團。
特種作戰部隊并不配備步戰車之類的重武器,但輕型載具多,且兵員素質較高,可以承擔巷戰絞肉任務。
這個要素也很重要,因為進攻絞肉往往需要以少打多,普通的填線兵是打不動的,只能讓精銳尖刀來干。
利用以上大約4個精銳的團級單位,烏軍在俄軍中部集群主力打出的突出部,進行全線的多點突擊。
當然,烏軍使用上述4個精銳團為矛頭,不代表其參戰的就只有這些單位;因為附近戰線上當然也有正規旅,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第25空降旅、第72機步旅、第155機步旅。
第25空降旅是烏軍的老牌部隊,不用多解釋;第72機步旅是弗勒達之戰后整補幾個月后,新拉上前線的,屬于當前烏軍中的充實單位。
而這個第155機步旅雖然是眾所周知的“法式逃兵旅”,但現在整頓了幾個月情況要好些;關鍵是這個旅的裝備很多,之前即便逃兵多,卻并不能把重武器都拉走,所以該旅近200臺坦克、裝甲車被分開支援后,對烏軍也沒啥壞處。
正是因為集結了上述力量,烏軍曾成功攻入到科特林村、皮什查內村,甚至將步兵投放到了村中心位置。
不過因為烏軍現在的突擊多是學習俄軍的班排戰術,在俄軍炮火和無人機的打擊下,每次成功投放的兵力太少,所以后續未能立足又被俄軍清除了出來。
甚至在扎波羅什方面,烏軍都沒能打進去,俄軍仍在緩慢推進。
但在烏達奇涅村、烏斯佩尼夫卡村方向,烏軍最近取得了“小勝“。
這兩個村子位于俄軍第41集團軍作戰方向的左翼,而且所處的位置十分關鍵。
因為往西沒多遠,可就是第聶伯羅州界了;而往北沒多遠,就是對烏克蘭鋼鐵工業至關重要的大型焦煤礦。
俄軍很早就攻入了這兩個村子,而這邊實在是不能再退了,所以烏軍也算是拼死抵抗,兩軍就在村內鏖戰良久。
烏軍除了正常防御的第32機步旅、第59突擊旅、第155機步旅、國民衛隊第3機動旅外,重點就是加強了第3特戰團。
作為烏軍最老牌的特戰單位,第3特戰團經常以單車搭載精銳特種兵進村絞肉。
這種將特種部隊用于正面絞肉戰的用法雖然不太符合特戰理念,但烏軍也是實在沒有辦法。畢竟讓訓練一兩周就上陣的壯丁兵干這活兒,實在也是不現實。
但好歹力戰之后,烏軍終于將俄軍基本從烏達奇涅村、烏斯佩尼夫卡村趕了出去。
雖然只是各自收復半個村子,而且將來也不一定能保持多久,可至少也是現在戰局下難得的小勝了。
烏軍想要在紅軍城方向扭轉態勢,需要進一步將俄軍第41集團軍抵達交通線的突出部全都干掉,這個任務當然也是比較困難的。
而按照俄軍中部集群的狀況,它現在顯然沒有將主力用于前沿作戰,按照該部的作戰慣例,在消耗烏軍一定時間后,往往會瞅準時機從烏軍的薄弱處撕開口子。
因此當前的烏軍也要十分注意這點,不要重蹈阿瓦迪夫卡、奧切列季涅、謝利多沃等戰的覆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