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作為郵票的衍生領域,九十年代曾一度成為郵政最盈利的業務之一,當時不少的市縣郵政營業廳里都設立了專門出售郵票的業務柜臺,集郵也成為當時參與人數最多的收藏愛好。
隨著郵票使用量的減少,無論是集郵業務規模還是集郵愛好者數量都有了非常大的銳減,這里固然有信件使用量減少的歷史必然性,但作為郵票的發行機構,郵政在其中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主導作用。
是郵政不想挽救賺錢效應極高的郵票嗎?顯然不是。
多年來已經有不少集郵者分析了郵票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郵政也確實發布了一些有利于郵票發展的政策,可惜大部分政策在執行后都將郵票推向了距離深淵更近的地方,最好的例子就是新發行郵票的預訂制度。
1955年中國集郵總公司成立,正式開業時集郵者蜂擁而至,不得已現場改為先發號牌登記,再憑牌隨后購買的辦法。同年10月23日,上海集郵分公司成立,開幕當天僅售品價目表就賣出了九千多份。
為滿足集郵者對新發行郵票的需求,1981年3月23日,上海郵票分公司率先開辦了新郵預訂自取業務,之后各省陸續跟進。
預訂銷售是一種合同銷售形式,一年為一個預訂期,這種形式在集郵品供給緊缺的情況下,可以起到優先保證集郵者需求的作用,到了1998年,國內預訂戶已達到1500萬。
本來是方便集郵者面值購買郵票的好政策,結果在九十年代郵票大漲之時,竟出現了個別地方郵政違規將預訂戶的郵票拿去炒作的現象,以至于預訂戶長時間拿不到郵票,如1995年的《古塔》和1996年的《上海浦東》,好的政策竟成了空架子。
如今郵票市場大相徑庭,新發行的郵票進入全面打折時代,結果又出現了部分地區營業員全額收取預訂金后不走預訂流程,年底再購買二級市場上打折年冊提供給預訂戶的現象,成了無論郵票漲跌,違規者都有錢賺的怪現象。
好好的預訂制度最后發展成為滿足個人私利的手段,類似于這種現象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公開銷毀印版、最佳郵票評選、銷毀庫存郵票……明明是利好郵票、利好集郵的政策活動,最后卻都發展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像公開銷毀印版這樣虎頭蛇尾的活動更是讓坊間充滿了“郵票再版”“隨時加印”的傳聞,畢竟如果看到印版銷毀等于不會再印,那么沒看到印版銷毀就不能怪別人亂想了。
一次謊言,終生失望。可以說每一本總公司商品郵冊的背后都是近乎公開的欺騙,欺騙集郵者沒有太多零售郵票出售,欺騙消費者幾百上千的商品冊有收藏價值。
郵票在信件和包裹的使用上已注定成為歷史,不使用郵票,上面的郵資就不會被消費,所以郵政選擇了郵票商品化這一條注定沒有未來的發展之路,玉不琢,不成器,集郵者再努力也改變不了大勢,未來注定了。
注:圖片2、3、4選自《新中國郵票七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