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西藏歷史與文化展覽分為“吐蕃政權”、“吐蕃社會”、“和同一家”、“佛教傳播”四個部分展示。
吐蕃政權
公元7世紀初崛起于雅礱河谷的悉補野部落第三十二代首領松贊干布先后征服其他部落,統一了西藏高原大部區域,建立了吐蕃地方政權。
雍仲增摩崖石刻位于林芝巴宜區米瑞鄉玉容增村,鑿刻于赤德松贊在位時期,是應工布王的家臣祈請而頒詔勒石。
公元8世紀中后期,吐蕃地方政權在向周邊擴張的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向唐朝及周邊地區學習借鑒先進文化,吐蕃地方政權進入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到第九任贊普赤祖德贊執政時期,過度崇佛,重用佛僧,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其被大臣所殺。羅布林卡壁畫赤祖德贊被弒即反映這一歷史畫面。
達磨贊普是吐蕃地方政權的末代贊普。在他執政期間大肆毀佛滅法,引起了上層政治集團的激烈反對,也引起僧侶階層的強烈不滿和仇恨,于公元842年被僧人拉隆貝吉多杰射殺在大昭寺長慶會盟碑前。羅布林卡壁畫《達磨贊普遇刺圖》即反映這一歷史。
吐蕃社會
吐蕃社會以開放的態度借鑒先進的制度文化、醫學天文、生產技術和風俗習慣,不斷提升吐蕃社會的發展水平。
公元7世紀吐蕃地方政權建立之初,吞彌?桑布扎等人受松贊干布派遣前往天竺(古印度)訪學,依照梵文創制了藏文,極大地推動了吐蕃社會的文明進程。
桑耶寺、諧拉康碑文拓片向我們應示了一千多年前古代藏文的書寫形式和特點。
公元8世紀,藏醫學正式創立和全面發展,傳統藏醫學理論體系形成。
敦煌文獻《醫療術》火灸療法》穴位圖》等醫學著作。
吐蕃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等經濟類型有了較大進步,生活方式也有了較大發展變革。
黑白棋子,出土于拉薩當雄縣當曲卡墓地。
青海郭里木棺板畫是通過原件補繪完成,它向我們展示了吐蕃貴族策馬飛奔、彎弓射牛、狂飲大醉等生活場景,生動反映了古代吐蕃社會生活面貌。
吐蕃地方政權建立后,歷代贊普及王室成員均歸葬于故都瓊結的家族墓地,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吐蕃贊普墓葬群落。
藏王墓的畫面,蹲在于兩側的石獅為復制的赤松德贊墓前的鎮墓獅,造型威武雄壯,具有唐朝石獅風格。
和同一家
公元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入唐,拉開了唐蕃兩百余年密切交往的序幕。唐蕃雙方通過聯姻、交聘和會盟等方式積極發展友好關系。
唐朝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遠嫁吐蕃,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唐蕃關系。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所繪制,描述了太宗皇帝接見前往長安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金城公主照鏡圖”,源于布達拉宮壁畫。
寫卷是敦煌出土的《尚書譯本》,此譯本充分反映出吐蕃時期高超的藏漢翻譯水平,見證了唐蕃之間文化交流的歷史。
佛教傳播
佛教傳入吐蕃后,進入本土化和中國化的進程。
大型的復原場景為“查拉魯普石窟”,該石窟位于拉薩市區藥王山東麓山腰,是吐蕃時期開鑿的佛教石窟。
多媒體展示的是位于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皮央東嘎石窟群”,石窟內的壁畫繪制于11世紀至12世紀前后,色彩飽滿是藏傳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之一。
“艾旺寺正殿泥塑像”,艾旺寺位于日喀則康馬縣薩馬達鄉薩魯村,始建于11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復原的這組泥塑是艾旺寺正殿內的釋迦牟尼及其六弟子塑像,其特點為文雅清秀,廣袖寬袍,具有云岡、龍門石窟中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風格。
中心柜陳列的這件艾旺寺泥塑菩薩頭像,慈眉善目、神態祥和、文雅清秀,突出表現了魏晉早期的泥塑風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