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1947年華東野戰軍剛組建的時候,可是有特種兵縱隊的。
而且特種兵縱隊組建之初就有1個榴彈炮團和1個野炮團,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要知道,這里所說的榴彈炮可是美國援助老蔣的105毫米榴彈炮;這種炮的裝備級別很高,除了獨立炮兵部隊外,只有少數嫡系美械軍才有配備,甚至連整編第74師都沒有這種榴彈炮。
但是咱們的華野特縱不光有美式榴彈炮,還有一個整團的編制。而野炮團配備的是日式75毫米野炮,這在當時也是比較重型的火炮了。
除了特種兵縱隊外,華野的部分主力縱隊還有炮兵團,步兵師也有炮兵營;即便情況差點的也有炮兵連可用,這可是1947年初的情況。
要知道,就在短短半年前的蘇中戰役時,整個華中野戰軍方面只有一個炮兵團,而且名義上是炮團,但實際只有4門不同型號的山炮,實際只能湊出一個數量符合、型號雜亂的山炮連。
但短短半年之后,華野的炮兵卻可以發展到相當可觀的程度,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尤其是在1946年12月中旬至1947年2月下旬的兩個多月時間內,先后打贏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
此三次戰役殲敵十幾萬人,殲滅了第1快速縱隊、整編第26師、整編第46師、整編第51師、整編第69師、第73軍等部。
由于上述部隊中有不少中央軍部隊,而且加強配備不錯,因此華東我軍繳獲的火炮也相當可觀。
在宿北戰役中,我軍一次繳獲了12門野炮,另外還有30門山炮。
盡管這些野炮在今天看來只是75毫米口徑的日式野炮,但當時咱們部隊中好多干部戰士都還沒有見過這玩意。
據《宿北戰役資料選》中的一份歷史文件寫道,戰士們繳獲這些野炮后曾上報團部,團長說派兩個人扛到團部來,其實這些炮兩個班也扛不動。
還有的戰士說,咱們應該成立一個野炮營;結果話一出口就有戰士回應咱們要組織的可不是一兩個炮兵營、炮兵團,將來繳獲的還多著呢!
然后不到一個月后的魯南戰役中,我軍果然一口氣繳獲了48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12門野炮、29門山炮。
這些野炮和山炮,是整編第26師、整編第51師的配備,而相當于4個整營的美式榴彈炮來自于國民黨軍獨立炮兵第5團以及第4團的一個營。
看這兩個團的番號就知道,這就是原先的駐印軍炮兵部隊。
當時這些炮兵以1個營加強給第1快速縱隊、2個營加強給整編第26師,還有1個營加強給整編第51師,由于這些部隊全部被殲滅,所以這價值極高的48門美式榴彈炮就全被繳獲了。
這批榴彈炮的價值極高,因為新1軍、新6軍、第5軍和整編第11師的美式榴彈炮,在滿編制的情況才有這個數。
所以我軍繳獲這些火炮后非常重視,不久組建特種兵縱隊的時候,這批美式榴彈炮便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特縱威力最大的裝備。
另外因為宿北和魯南兩次戰役繳獲合計繳獲24門野炮,所以當時咱們還將原華中炮兵團改為野炮團,成為特縱編制下的另一個炮團。
而且因為宿北戰役繳獲了30門山炮、魯南戰役又繳獲了29門山炮,因此咱們的縱隊和師級炮兵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當然,在魯南戰役后華野正式誕生,除了特縱和第11、第12縱隊外,野戰軍主力還有9個步兵縱隊。
這么多的縱隊還有下屬的步兵師,都是比較需要山炮火力的,因此以宿北和魯南兩戰的繳獲,加上之前戰役戰斗的繳獲和原有的山炮還是不太夠用。
因此一些新編成的縱隊和步兵師,仍然是缺乏火炮的。
結果在2月份的萊蕪戰役中,華野又繳獲了5門野炮和40門山炮。其中的野炮可以補充到野炮團中,40門山炮則可裝備到縱隊、師一級炮兵中。
而且因為萊蕪戰役繳獲的火炮多為美式75毫米山炮,性能非常好,所以又大為強化了華野縱隊、步兵師級的火力。
我們現在簡單匯總下:宿北戰役繳獲野炮12門、山炮30門;魯南戰役繳獲榴彈炮48門、野炮12門、山炮29門;萊蕪戰役繳獲野炮4門、山炮40門。
總計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繳獲了48門榴彈炮、29門野炮、99門山炮,總計山野榴炮繳獲176門。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大量的繳獲,奠定了華野炮兵的基礎,才更加有利于后續的大規模作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