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市場陷入了特朗普波動,高高在上的美國股市有下跌趨勢。
上周剛剛經歷爆跌的美股,本周又迎來“黑色星期一”。
本周一,納指重挫4%,創下近29個月最大跌幅,標普大跌2.7%,納指和標普均創去年9月以來收盤新低,相比最高點,今年納指跌了13.68%,標普跌了8.67%。
道指跌近2.1%,抹平去年11月美國大選以來漲幅。
科技股成為拋售重災區,特斯拉跌超15%,創2020年9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一夜蒸發超9000億元,股價較去年12月的紀錄高位已“腰斬”,自2025年初以來跌幅已逾41%。
英偉達跌超5%,蘋果、Meta、谷歌跌超4%,微軟跌超3%,美股科技股“七姐妹”市值一夜蒸發5.5萬億元。
美股銀行板塊、航空板塊也全線下跌,芯片板塊表現疲軟。
比特幣已經跌破8萬美元,從近11萬美元的高點。
“恐慌指數”觸及2024年8月以來的最高收盤點位。
美股暴跌,得怪特朗普的“烏鴉嘴”。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3月9日上周日,美國總統 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淡化了近期因他征收并調整關稅而導致的股市大幅波動,并稱不能過分關注股市。在被問及美國今年是否會衰退時,特朗普沒有排除衰退的可能性 ,他表示:
“我討厭預測這樣的事情。現在是一個過渡期,因為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重大……我們正在把財富帶回美國,這是一件大事,總會有過渡期,需要一點時間。”
在被問及其關稅政策是否會推高通脹時,特朗普直言:“關稅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它們可能會上升,我不知道這是否可預測。”
另外,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大刀闊斧整頓政府部門的做法也引發政府內部騷亂。
高盛一份報告總結了導致上周市場動蕩的十大原因,其中經濟衰退擔憂、關稅問題以及技術面疲軟等因素占據重要地位。
增長擔憂 :疲軟的經濟數據,包括非農就業數據和ISM制造業指數,加劇了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關稅疲勞疊加AI主題重定價 :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令投資者感到疲憊,而人工智能主題的重新定價也加劇了市場波動。
全球復雜性 :德國和法國國債收益率創高,中國市場的京東、阿里巴巴表現出色,以及QwQ-32B AI 模型崛起。
技術面疲軟 :標普500指數逼近200日移動平均線5732點,但大多數主要指數和個股龍頭股也接近技術上的“超賣”水平。
系統性拋售 :趨勢跟蹤基金在過去一周拋售了近600億美元的美國股票delta敞口,其中約300億美元為標普500指數相關。
倉位過高 :對沖基金的總杠桿率本周上升1.1個百分點,達到過去一年的第100個百分位;而凈杠桿率保持相對平穩,處于過去一年的第47個百分位。
流動性挑戰 :市場流動性非常有限,創下新低。
長期投資者降低風險敞口 :長期投資者降低了醫療保健、公用事業和半導體等相對表現較好的資產的風險敞口。
消費者困境 :服裝零售商Abercrombie&Fitch、Foot Locker、羅斯百貨、泳裝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以及郵輪公司等面臨困境。
糟糕的季節性因素 :市場季節性表現不佳,可能要到3月14日才會出現反彈。
下調美國GDP預期、上調通脹預期,“樂觀派”高盛也看“滯脹”了。
曾被視為“樂觀派”的高盛加入了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的陣營,將2025年美國GDP增長預期從2.4%下調至1.7%,為該行兩年多來首次將GDP預測值下調至普遍預期水平下方。高盛經濟團隊負責人Jan Hatzius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下調預期的原因是我們對貿易政策的假設已變得相當不利。”
同時,高盛還上調了美國通脹預期,預計到今年年底,美聯儲首選通脹指標——核心PCE物價指數將達到3%,高于此前預測的2%中期水平。
有觀點認為,高盛的這一轉變標志著市場對“滯脹”風險的擔憂正在加速升溫。
市場正在逐步喪失信心,以前美國不管出臺什么樣的政策,不管出臺什么樣的數據,都會被解讀為利好,現在未必,對市場持謹慎態度的人越來越多。
在國金宏觀宋雪濤看來:
從宏觀視角看,在當前偏滯脹的環境中,增長比通脹更加重要。美國經濟在周期性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關稅的不確定和超預期的DOGE改革放大了增長風險;而市場所期待的“明天會更好”(動物精神和大幅減稅提案等)尚未到來。
從微觀視角看,非農報告顯示勞動力市場雖然放緩,但還未到引發衰退的水平。新增就業、薪資增速和居民部門收入依然相對穩健,這意味著居民消費能力仍有保障。
美國經濟的內生動能仍在,比如ISM非制造業PMI的核心分項(商業活動、就業、新訂單和供應商交付)的連續三個月擴張(2022年5月以來首次),穩健的非農就業以及仍處相對低位的初申和續申失業金人數。
但是“特馬改革”的陣痛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經開始具象化:居民消費和企業盈利預期變得更加謹慎,互惠關稅針鋒相對,疊加美股的持續回調,市場對美國經濟逐漸轉向“衰退敘事”。
美國經濟離真正的現實衰退還有距離,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依然健康,企業部門的現金流和兌現業績依然強勁。
當下美國經濟的“氛圍衰退”主要來自于對美國與非美的“再審視”:一邊是“特馬改革”超預期的財政緊縮效應,而另一邊是非美經濟體超預期的財政刺激效應,尤其是“歐洲再武裝”和德國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正在擊碎美國“明天會更好”的短期夢想。
從去年10月起,美元指數隨著特朗普當選勝率一路上行,直至1月見頂的過程中,其走勢一度與加權遠期匯率差脫鉤。這被理解為反映出短期的“關稅溢價(Tariff Premium)”,而這隨著關稅政策的反復也在逐漸消失,近期美元指數與遠期匯率差一同回落。
至于所謂的“人造衰退論”則缺乏邏輯,避免美國經濟陷入真的衰退是特朗普和鮑威爾為數不多的共識。一個經濟衰退的美國并不是特朗普樂見的局面,他的聯邦機構改革、稅收減免、對外收縮和小政府傾向都將讓位于美國經濟復蘇;政治抱負難以施展,且在宏大的AI敘事難分難解之時,更無理由“自斷一臂”。
但毫無疑問,美國經濟正在逐漸經歷更大的混亂。從DOGE與地方聯邦法院的持續交鋒,到特朗普權力的擴大化,再到黨派的認知和分歧越發割裂,背后是對特朗普的信任問題:共和黨認為特朗普是天選之人,而民主黨認為他是混亂之源。在一些需要兩黨達成共識才能推動的政治進程中,民主黨將會極盡所能發揮有限的權力去嘗試性阻止特朗普的議程,這也是潛在的混亂來源。
對于當前的特朗普來說,不確定性是一把雙刃劍。
在對外談判方面或許是優勢,可以繼續延續極限施壓的商人思維,以關稅為籌碼力求獲得更多的利益。但對內治理方面則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收入的不確定性將使得消費行為變得更加謹慎,這也直觀反映在了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低于預期的業績指引當中。
雖然混亂并不是衰退,美國內生動能也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惡化,但政策的不確定性足以讓估值處于高位的美股籠罩在陰影之下。
如果特朗普持續保持“高不確定性”的狀態,疊加正在推進的新一輪大規模聯邦裁員計劃,未來非農就業的下行風險和居民消費的收縮風險將變得越發顯著;尤其是對于那些不相信特朗普政策的居民/企業來說,決策將變得更為謹慎。
財政政策和經濟數據的不確定性對美股市場構成了雙重打擊。美股對經濟基本面的反映敏感,就業數據、政府支出和經濟數據的表現對美股至關重要。如果寒蟬效應從公務員系統內蔓延到更多領域,進而對非農產生更大的壓力,聯儲上半年的降息窗口將進一步打開。
當下的美國經濟,增長比通脹更重要;“高處不勝寒”的美股也將會受到“增長倒春寒”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數據的走弱需要更多的對沖:可以是特朗普政策不確定的消除,也可以是聯儲更明確的“兜底”承諾。考慮到前者的可能性并不高,未來可能會先出現FED Put,再出現Trump Put,“show me the cut”將會是上半年美股的重要支撐。
因改革的混亂而無奈降息又會進一步推升美國的通脹水平;中期維度的美國貨幣政策面臨著更大的雙向風險,而并非單邊降息。2025年美國沒有貨幣政策,只有貨幣對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