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0日開始,一篇“00后創業團隊用DeepSeek日銷3.3億”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刷屏。一天后,劇情出現戲劇性反轉,經媒體調查,這場被包裝成“AI創造商業奇跡”的營銷事件,實為羅永浩此前創辦的“交個朋友”團隊的帶貨數據。而當天所賣的,主要為高單價的手機產品。
這樣一場營銷事件,不僅暴露了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炒作”產業鏈的運作機制,也折射出數字經濟時代公眾對技術工具的認知迷思。
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量標榜“AI帶貨秘籍”的課程廣告正在形成標準化生產模板:00后創業者+DeepSeek操作界面+不斷跳動的銷售數字,配以“小白也能月入百萬”的醒目字幕。
某知識付費平臺數據顯示,帶有"AI帶貨"標簽的課程半年內增長470%,其中售價999元的《DeepSeek財富密碼課》累計售出12萬份。這些課程往往包含三大核心話術:技術平權論(“算法抹平資源差距”)、效率神話論(“AI自動生成爆款文案")、財富倍增論(“智能客服24小時轉化訂單”)。
但現實數據揭示了殘酷的對比反差。某MCN機構調研顯示,使用AI工具的新人主播平均日銷售額不足300元,而頭部主播即便停用所有智能工具,依托成熟的供應鏈和私域流量,單場帶貨仍能輕松破億。這種割裂印證了商業領域的基本規律:決定銷售業績的核心變量始終是選品能力、流量運營、供應鏈管理等傳統商業要素,技術工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作為我國首個在千億參數規模實現訓練成本控制的通用大模型,DeepSeek的技術突破確實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技術層面的進步,并不等同于商業場景的質變。
當前AI在電商領域的應用仍停留在“”效率工具”層面:智能客服處理70%的常規咨詢,AI文案生成節省50%的內容創作時間,圖像識別技術提升30%的商品審核效率。這些改進固然重要,但距離“顛覆性創新”尚有本質區別。某電商平臺CTO指出:“AI可以幫主播多睡兩小時,但無法替代他們對用戶心理的洞察,更改變不了'人貨場'的底層邏輯。”
更深層的悖論在于技術特性與商業需求的錯配。大模型引以為傲的“創造性”,在帶貨場景中反而成為致命缺陷。當某主播使用AI生成的“這款面膜能讓你年輕十歲”的夸張話術時,不僅遭遇平臺限流,更引發消費者投訴。這種“技術正確”與“商業正確”的矛盾,暴露出通用AI在垂直領域落地時的適配難題。
在這場AI狂歡中,真正的受益者早已浮出水面。某行業報告顯示,AI培訓市場的毛利率高達85%,遠超知識付費行業60%的平均水平。這條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呈現清晰的層級結構:上游的技術發布會制造概念熱點,中游的財經自媒體生產焦慮內容,下游的培訓機構收割創業群體。某頭部培訓機構內部資料顯示,其通過“七天學會AI帶貨”的速成班,單月營收突破2000萬元。
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建立在精心設計的認知偏差之上,培訓機構刻意混淆“工具使用”與“商業能力”的界限。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課程包含的“矩陣號裂變”“AI生成虛假成交記錄”等灰色操作,正在衍生新型網絡欺詐。浙江某地警方近期破獲的案例中,犯罪團伙利用AI生成的虛假帶貨視頻,以“培訓費”名義詐騙超千萬元。
回歸技術發展本質,ChatGPT問世三年尚未催生殺手級應用的現實,提醒我們理性看待AI的商業化進程。當前通用大模型在多個領域的表現,恰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的物種試探——大量技術可能性在涌現,但穩定可持續的生態位尚未形成。
歷史總是充滿輪回式啟示。20年前互聯網泡沫時期,“.com”概念就能讓企業估值翻番;20年后,加上"AI"前綴的商業模式再次成為點石成金的魔咒。但亞馬遜、蘋果、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的成長軌跡證明,真正的技術革命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普通人而言,當AI新浪潮襲來時,保持對商業本質的敬畏,或許比追逐技術風口更能抵御時代的驚濤駭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