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每隔一段時間,汽車后市場就會掀起一陣“透明修車”的熱潮。
日前,汽車服務世界觀察到,行業中又出現了新的“透明修車”模式,其主打的是“配件透明不加價+不過度維修+工時費核算邏輯公示”。
簡單而言,就是配件、項目、工時費三個維度的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近兩年熱議的“一口價”模式,新的“透明修車”模式存在幾個差異性。
一是配件不加價,甚至接受車主自帶配件;
二是工時費明碼標價,并依照場地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折舊成本,向車主呈現工時費標準的計算方式;
三是向車主收取會員年費,價格499元一年。
當然,在門店定位、業務模型、維修方案等細節方面,各種“透明修車”模式也有所不同。
對于“透明修車”,行業人士各執己見、莫衷一是。
肯定者認為“透明修車”可以解決配件加價高、小病大修等行業頑疾;質疑者則是擔心“透明修車”在配件之外存在不透明之處,或者模式難以維系門店正常經營。
總的來說,“透明修車”模式的前赴后繼,初衷還是在于,利用某種標準化的方式贏得合理的利潤,擺脫一味的低價競爭。
問題在于,這一初衷可以實現嗎?
一、接受車主自帶配件、工時費明碼標價、收會員年費……
2025剛開年,行業就出現了新的“透明修車”模式。
這家企業采用較為極端的說法:用“價格裸奔”模式顛覆行業。
到底什么是“價格裸奔”?
梳理下來,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第一,配件透明,諸如火花塞、濾清器等易損件,在門店明碼標價,并且按照進貨價來銷售。
根據官方信息,門店的博世火花塞定價38元/個,馬勒濾清器24元/個,均為含稅價。
我們通過某電商平臺查詢到,在官方旗艦店,博世火花塞最便宜158元/4個,一個折合39.5元,馬勒濾清器最便宜也要29元一個。
也就是說,這家企業的配件直接對標電商價格。
更進一步,企業還打出了“可自帶配件”的口號。
由此看出,這一模式不依靠配件加價實現盈利。
第二,工時透明,同時公示工時費標準和計算方式。
上圖就是這家企業的會員工時費透明公示。
梳理下來,這一工時費標準存在兩個基本邏輯。
邏輯一:116元/小時工時費的計算方式,是依據成本測算所得,成本包含場地、單車服務人工、設備折舊費三方面。
這就向車主傳遞出一個信號:這一工時費標準對于企業而言,并沒有盈利空間,都釋放給了房東、員工和設備,也可以理解為成本價的概念。
邏輯二:在116元/小時工時費標準的基礎上,企業為不同項目制定了不同的服務時長,以換油保養為例,標準時長1小時,那么這個項目統一收取116元工時費;安全檢測時長30分鐘,這個項目工時費就是58元;時長最久的是全車貼膜10小時,工時費1160元。
在邏輯二的基礎上,以換油保養工時費為例,無論一個員工花費半小時還是兩小時完成操作,都是收取116元。
第三,方案透明,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小病大修”的問題。
根據官方介紹,這家企業開發了一個小程序,車主可以通過小程序查看實時檢查照片:紅色標注必須更換的部件,黃色提示建議觀察項,綠色代表完全正常,以此來杜絕“小病大修”。
通過上述三個透明,我們會發現,對于單個汽服門店而言,配件和工時似乎都沒有盈利空間。
那么,門店到底靠什么盈利?
答案是會員體系。
簡單來說,上述提到的三種透明權益,車主需要成為門店會員才能獲得,其價格是499元/年,并且享受夜間救援、洗車成本價等十幾項權益。
會員費可以理解為利潤前置:首先把一個車主未來一年的利潤收上來,后續的服務反而沒有太大盈利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平臺,這家企業算了另外一筆賬:
通過將基礎保養工時壓縮至0.8小時(行業平均1.5小時),門店實現“薄利快銷”:假設單工位日接5單(坪效70%),116元/工時×5小時×30天×8工位=14萬元/月,剛好覆蓋房租人工。
換句話說,按照這一模式的設想,門店也可以通過提高基礎保養服務效率,在工時費維度實現盈利。
總的來說,在配件不加價、業務不加項的背景下,這個新的“透明修車”模式,主要還是依靠會員費和服務效率實現盈利。
這和過去幾年行業熟知的“透明修車”,似乎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二、“透明修車”可行嗎?
針對新的“透明修車”模式,汽車服務世界嘗試聯系這一模式的負責人,希望了解更多想法和細節,截至發稿前,對方并未回復。
與此同時,汽車服務世界也和多位行業人士交流,聽取對方對于這一模式的看法。
其中,不少資深人士表示,類似的會員模式,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存在過,只是那時的時機不對,“當時電商平臺、互聯網信息沒這么發達,車主的價格敏感度也不是特別高。”
如今,車主對于常用易損件,可以隨時在電商平臺查到價格,所以,主打“配件不加價、可自帶配件”,確實能滿足部分車主的心理需求,在最淺度的層面獲得車主信任,讓車主覺得自己沒有被欺騙。
更進一步,這一模式根據三大成本,清晰地測算出工時費標準,也為車主帶來了第二個維度的信任。
基于上述兩個信任,門店最終將車主導向會員收費體系。
這是這一模式的底層邏輯之一,也是部分行業人士肯定的一點。
在此基礎上,不少行業人士也提出了一定的質疑,汽車服務世界總結下來,主要是幾點。
第一,主打“透明修車”,還是從低價省錢的維度為車主考慮,但又同時設計會員年費制度,需要車主提前支付499元,先交錢后服務的理念,和省錢的理念存在一定矛盾。
第二,雖然工時費標準116元/小時相對透明,但是項目的服務時長,其實缺乏統一標準。
以換油保養為例,規定1小時的時長,但現在已經有連鎖企業推出半小時換油服務;安全檢測30分鐘需要58元工時費,而抖音上198元保養套餐,安全檢測算是贈送項目。
由此看出,所謂的工時費透明,到底透明到什么程度,行業并沒有統一說法。
第三,一個非常典型的行業觀點:如果生意有算術那么簡單,那該有多好。
這個模式確實在不少方面測算得比較清楚,但是忽視了其他變量:地理位置、區域差異性、庫存成本、配件損耗、自然流量和線上流量、員工招聘和培養等,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對門店業務造成影響。
第四,這個模式非常依賴會員數量,在早期會員數量不夠的情況下,如何支撐門店正常運營,也是一大痛點。
第五,目前來看,門店陳列的項目以維保為主,沒有深入到較為復雜的維修項目,并且未對售后做出明確的承諾,這些都是潛在問題。
當然,行業觀點莫衷一是,并不意味著全然肯定或否定這一模式,而是從基本邏輯出發,理性思考行業的各種可能性。
所謂的“透明修車”,商業模式只是硬幣的一面,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落地執行的可行性,行業肯定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這是看待事件的基本態度。
三、“透明修車”為何頻頻出現?
在這一模式之外,過去幾年,我們也看到過“XX透明修車一口價”、“昆明透明修車XX”等行業IP,活躍在自媒體平臺上。
為什么行業頻頻出現“透明修車”的概念?
以熱議較多的“XX透明修車一口價”為例,根據負責人的說法,主要是“應對互聯網平臺的沖擊。”
簡單而言,過去部分門店和連鎖的經營邏輯是:利用低價輪胎保養搶客戶,再將客戶轉化至高價項目,而為了彌補低價引流的成本,高價項目可能存在價格虛高、小病大修等問題。
所謂的“一口價”,除了將配件成本曝光給客戶,還提前明確工時費標準,不在服務過程中增加其他項目。
本質上還是解決客戶信任問題。
當然,行業對于“一口價”的模式也存在爭議,比如綜合材料管理費的收取是否合理、配件和工時費價格偏高等。
先不論孰是孰非,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長期以來,汽服汽修確實存在較為普遍的灰色地帶,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導致部分門店價格虛高、重復收費、亂加項目、以次充好等,最終損害的是車主對于整個行業的信任度。
汽車服務世界提出過一個觀點,汽服業的本質是基于信任的技術服務業。
過去,大部分門店并未明確區分配件、技術、服務等各自對應的收費標準,主要還是依靠配件加價實現盈利。
如今,電商平臺讓不少配件價格變得透明,同時自媒體平臺擊穿了大部分項目的價格體系,汽車后市場早已不是原來的暴利行業。
所以,所謂的“透明修車”,一方面是利用概念獲取車主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被逼無奈,在配件難以盈利的情況下,很多模式本質上還是向技術和服務收費,比如“一口價”就明確收取管理費、服務費、工時費等。
這是技術和服務溢價的邏輯,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少收費、不收費。
以美國市場為例,汽車維修行業的工時費標準是由各數據服務商進行定義,并整合在門店的系統里,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收費標準不同。
例如維修一個水泵,目錄指定工時為3小時,孟菲斯當地工時費標準為110美元/小時,即使技師只用2小時就修好,但最后還是按照3小時來結算。
汽車服務世界了解到,由交通運輸部制定的《汽車維修工時定額核心方法》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正在全國不同區域宣傳推廣,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行業工時費標準的統一和執行。
當然,在明確收費標準的同時,門店也要提供對應的技術價值和服務價值,這才是一家門店生存的基礎。
否則,再好的模式,如果無法得到客戶的驗證通過,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
每隔一段時間,汽車后市場就會掀起一陣“透明修車”的熱潮。
日前,汽車服務世界觀察到,行業中又出現了新的“透明修車”模式,其主打的是“配件透明不加價+不過度維修+工時費核算邏輯公示”。
簡單而言,就是配件、項目、工時費三個維度的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近兩年熱議的“一口價”模式,新的“透明修車”模式存在幾個差異性。
一是配件不加價,甚至接受車主自帶配件;
二是工時費明碼標價,并依照場地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折舊成本,向車主呈現工時費標準的計算方式;
三是向車主收取會員年費,價格499元一年。
當然,在門店定位、業務模型、維修方案等細節方面,各種“透明修車”模式也有所不同。
對于“透明修車”,行業人士各執己見、莫衷一是。
肯定者認為“透明修車”可以解決配件加價高、小病大修等行業頑疾;質疑者則是擔心“透明修車”在配件之外存在不透明之處,或者模式難以維系門店正常經營。
總的來說,“透明修車”模式的前赴后繼,初衷還是在于,利用某種標準化的方式贏得合理的利潤,擺脫一味的低價競爭。
問題在于,這一初衷可以實現嗎?
一、接受車主自帶配件、工時費明碼標價、收會員年費……
2025剛開年,行業就出現了新的“透明修車”模式。
這家企業采用較為極端的說法:用“價格裸奔”模式顛覆行業。
到底什么是“價格裸奔”?
梳理下來,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第一,配件透明,諸如火花塞、濾清器等易損件,在門店明碼標價,并且按照進貨價來銷售。
根據官方信息,門店的博世火花塞定價38元/個,馬勒濾清器24元/個,均為含稅價。
我們通過某電商平臺查詢到,在官方旗艦店,博世火花塞最便宜158元/4個,一個折合39.5元,馬勒濾清器最便宜也要29元一個。
也就是說,這家企業的配件直接對標電商價格。
更進一步,企業還打出了“可自帶配件”的口號。
由此看出,這一模式不依靠配件加價實現盈利。
第二,工時透明,同時公示工時費標準和計算方式。
上圖就是這家企業的會員工時費透明公示。
梳理下來,這一工時費標準存在兩個基本邏輯。
邏輯一:116元/小時工時費的計算方式,是依據成本測算所得,成本包含場地、單車服務人工、設備折舊費三方面。
這就向車主傳遞出一個信號:這一工時費標準對于企業而言,并沒有盈利空間,都釋放給了房東、員工和設備,也可以理解為成本價的概念。
邏輯二:在116元/小時工時費標準的基礎上,企業為不同項目制定了不同的服務時長,以換油保養為例,標準時長1小時,那么這個項目統一收取116元工時費;安全檢測時長30分鐘,這個項目工時費就是58元;時長最久的是全車貼膜10小時,工時費1160元。
在邏輯二的基礎上,以換油保養工時費為例,無論一個員工花費半小時還是兩小時完成操作,都是收取116元。
第三,方案透明,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小病大修”的問題。
根據官方介紹,這家企業開發了一個小程序,車主可以通過小程序查看實時檢查照片:紅色標注必須更換的部件,黃色提示建議觀察項,綠色代表完全正常,以此來杜絕“小病大修”。
通過上述三個透明,我們會發現,對于單個汽服門店而言,配件和工時似乎都沒有盈利空間。
那么,門店到底靠什么盈利?
答案是會員體系。
簡單來說,上述提到的三種透明權益,車主需要成為門店會員才能獲得,其價格是499元/年,并且享受夜間救援、洗車成本價等十幾項權益。
會員費可以理解為利潤前置:首先把一個車主未來一年的利潤收上來,后續的服務反而沒有太大盈利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平臺,這家企業算了另外一筆賬:
通過將基礎保養工時壓縮至0.8小時(行業平均1.5小時),門店實現“薄利快銷”:假設單工位日接5單(坪效70%),116元/工時×5小時×30天×8工位=14萬元/月,剛好覆蓋房租人工。
換句話說,按照這一模式的設想,門店也可以通過提高基礎保養服務效率,在工時費維度實現盈利。
總的來說,在配件不加價、業務不加項的背景下,這個新的“透明修車”模式,主要還是依靠會員費和服務效率實現盈利。
這和過去幾年行業熟知的“透明修車”,似乎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二、“透明修車”可行嗎?
針對新的“透明修車”模式,汽車服務世界嘗試聯系這一模式的負責人,希望了解更多想法和細節,截至發稿前,對方并未回復。
與此同時,汽車服務世界也和多位行業人士交流,聽取對方對于這一模式的看法。
其中,不少資深人士表示,類似的會員模式,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存在過,只是那時的時機不對,“當時電商平臺、互聯網信息沒這么發達,車主的價格敏感度也不是特別高。”
如今,車主對于常用易損件,可以隨時在電商平臺查到價格,所以,主打“配件不加價、可自帶配件”,確實能滿足部分車主的心理需求,在最淺度的層面獲得車主信任,讓車主覺得自己沒有被欺騙。
更進一步,這一模式根據三大成本,清晰地測算出工時費標準,也為車主帶來了第二個維度的信任。
基于上述兩個信任,門店最終將車主導向會員收費體系。
這是這一模式的底層邏輯之一,也是部分行業人士肯定的一點。
在此基礎上,不少行業人士也提出了一定的質疑,汽車服務世界總結下來,主要是幾點。
第一,主打“透明修車”,還是從低價省錢的維度為車主考慮,但又同時設計會員年費制度,需要車主提前支付499元,先交錢后服務的理念,和省錢的理念存在一定矛盾。
第二,雖然工時費標準116元/小時相對透明,但是項目的服務時長,其實缺乏統一標準。
以換油保養為例,規定1小時的時長,但現在已經有連鎖企業推出半小時換油服務;安全檢測30分鐘需要58元工時費,而抖音上198元保養套餐,安全檢測算是贈送項目。
由此看出,所謂的工時費透明,到底透明到什么程度,行業并沒有統一說法。
第三,一個非常典型的行業觀點:如果生意有算術那么簡單,那該有多好。
這個模式確實在不少方面測算得比較清楚,但是忽視了其他變量:地理位置、區域差異性、庫存成本、配件損耗、自然流量和線上流量、員工招聘和培養等,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對門店業務造成影響。
第四,這個模式非常依賴會員數量,在早期會員數量不夠的情況下,如何支撐門店正常運營,也是一大痛點。
第五,目前來看,門店陳列的項目以維保為主,沒有深入到較為復雜的維修項目,并且未對售后做出明確的承諾,這些都是潛在問題。
當然,行業觀點莫衷一是,并不意味著全然肯定或否定這一模式,而是從基本邏輯出發,理性思考行業的各種可能性。
所謂的“透明修車”,商業模式只是硬幣的一面,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落地執行的可行性,行業肯定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這是看待事件的基本態度。
三、“透明修車”為何頻頻出現?
在這一模式之外,過去幾年,我們也看到過“XX透明修車一口價”、“昆明透明修車XX”等行業IP,活躍在自媒體平臺上。
為什么行業頻頻出現“透明修車”的概念?
以熱議較多的“XX透明修車一口價”為例,根據負責人的說法,主要是“應對互聯網平臺的沖擊。”
簡單而言,過去部分門店和連鎖的經營邏輯是:利用低價輪胎保養搶客戶,再將客戶轉化至高價項目,而為了彌補低價引流的成本,高價項目可能存在價格虛高、小病大修等問題。
所謂的“一口價”,除了將配件成本曝光給客戶,還提前明確工時費標準,不在服務過程中增加其他項目。
本質上還是解決客戶信任問題。
當然,行業對于“一口價”的模式也存在爭議,比如綜合材料管理費的收取是否合理、配件和工時費價格偏高等。
先不論孰是孰非,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長期以來,汽服汽修確實存在較為普遍的灰色地帶,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導致部分門店價格虛高、重復收費、亂加項目、以次充好等,最終損害的是車主對于整個行業的信任度。
汽車服務世界提出過一個觀點,汽服業的本質是基于信任的技術服務業。
過去,大部分門店并未明確區分配件、技術、服務等各自對應的收費標準,主要還是依靠配件加價實現盈利。
如今,電商平臺讓不少配件價格變得透明,同時自媒體平臺擊穿了大部分項目的價格體系,汽車后市場早已不是原來的暴利行業。
所以,所謂的“透明修車”,一方面是利用概念獲取車主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被逼無奈,在配件難以盈利的情況下,很多模式本質上還是向技術和服務收費,比如“一口價”就明確收取管理費、服務費、工時費等。
這是技術和服務溢價的邏輯,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少收費、不收費。
以美國市場為例,汽車維修行業的工時費標準是由各數據服務商進行定義,并整合在門店的系統里,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收費標準不同。
例如維修一個水泵,目錄指定工時為3小時,孟菲斯當地工時費標準為110美元/小時,即使技師只用2小時就修好,但最后還是按照3小時來結算。
汽車服務世界了解到,由交通運輸部制定的《汽車維修工時定額核心方法》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正在全國不同區域宣傳推廣,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行業工時費標準的統一和執行。
當然,在明確收費標準的同時,門店也要提供對應的技術價值和服務價值,這才是一家門店生存的基礎。
否則,再好的模式,如果無法得到客戶的驗證通過,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