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的蘭州,天還未亮,牛肉面館的師傅們已開始熬湯、和面。氤氳的熱氣中,老蘭州人總能循著香味找到最地道的滋味。可如今,當游客慕名涌向“馬子祿”這塊金字招牌時,卻只看到冷清的店面、稀疏的食客,和店員望向門口時略帶焦慮的眼神。
曾幾何時,馬子祿牛肉面是蘭州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2017年,它帶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標準殺入東京,日本食客為那碗湯頭醇厚、面條筋道的牛肉面排起長隊,甚至有人專程打“飛的”來蘭州總店朝圣。大眾巷總店的熱鬧場景,是蘭州早高峰的獨特風景:排隊的人群從店內蜿蜒到巷口,師傅甩面的“啪嗒”聲、食客吸溜面條的“呼嚕”聲,交織成最具煙火氣的城市晨曲。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馬子祿做錯了什么?
走進某地的馬子祿分店,空置的桌椅與隔壁網紅面館的等位叫號聲形成刺眼對比。一位老食客搖頭:十年前這碗面能香半條街,現在湯淡得像兌了水,牛肉硬得硌牙。類似的吐槽遍布社交平臺:服務生板著臉,像顧客欠他錢、分店越開越多,味道越來越“水”。
致命的裂痕,早在擴張初期就已埋下:
- 配方失守,舌尖上的“靈魂”出走
有老師傅透露,總店為統一標準將熬湯配方機械化,卻忽略了“火候”這門玄學——牛骨該文火慢燉8小時,分店為省成本只熬5小時;辣椒油必須用甘谷辣椒現潑,分店卻用成品辣醬替代。現在這湯,喝不出牛骨香,倒像味精開會。一位美食博主犀利點評。 - 管理混亂,老字號患上“大企業(yè)病”
加盟店為壓縮成本偷工減料,總店監(jiān)管形同虛設;服務員從“笑臉相迎”變成“愛答不理”,甚至有游客抱怨多要一勺辣子遭白眼。本地人更直言:馬子祿早不是給蘭州人吃的,全靠旅游團撐場面。 - 傲慢與偏見,輸掉“民心戰(zhàn)爭”
當磨溝沿牛肉面在抖音直播“凌晨四點熬湯”,馬子祿仍堅持“過午不候”的老規(guī)矩;當安泊爾用文創(chuàng)禮盒收割年輕人,馬子祿的海報還停留在90年代畫風。一位餐飲觀察者嘆息:把“老字號”三個字當免死金牌,卻忘了食客的舌頭最誠實。
誰在搶走馬子祿的生意?
蘭州清晨的街頭暗戰(zhàn),遠比想象中殘酷:
- “后浪”兇猛:陳記牛肉面憑“免費續(xù)面”在寫字樓殺出血路;馬安軍用“十勺辣子挑戰(zhàn)賽”成為小紅書爆款。
- “老炮”覺醒:磨溝沿開放透明廚房,直播牛肉現切、辣子現潑;金強牛肉面推出“咖啡+牛肉面”早市套餐,精準狙擊都市白領。
反觀馬子祿,既丟掉了老一輩“面要筋道、湯要滾燙”的執(zhí)著,又學不會新品牌的流量玩法。有網友調侃:它像極了不肯用智能手機的爺爺——可愛,但注定被時代甩下。
老字號究竟該“守”什么?
馬子祿的困境絕非個案。厚糧、頂牛等曾叱咤風云的品牌同樣黯然退場,國保、占國等連鎖品牌也在擴張中迷失。這場敗局給所有老字號敲響警鐘:
- 守得住手藝,更要守得住“匠心”
金鼎牛肉面第三代傳人堅持每天嘗湯,差一秒火候就整鍋倒掉;白建強牛肉面為保品質,寧可不接旅游團訂單。 - 放得下身段,才接得住新需求
年輕人要拍照打卡?磨溝沿把牛肉面裝進國潮禮盒;游客想帶特產?安泊爾推出便攜裝湯料包。 - 贏回人心,從“一碗面的尊重”開始
有博主記錄下暖心一幕:某小店老板見老人手抖,主動幫忙拌面加肉。這條視頻點贊10萬+,評論區(qū)清一色“這才是蘭州溫度”。
牛肉面不需要“神話”,只需要“真誠”
傍晚的大眾巷,馬子祿總店已拉下卷閘門。隔著玻璃,隱約可見墻上泛黃的獲獎照片——那是它最風光的模樣。轉角處的磨溝沿牛肉面仍人聲鼎沸,店員笑著招呼:師傅,下個二細?
這座城市從不缺好面,缺的是一如既往的真誠。當食客用腳投票,任何神話都會跌落神壇。或許某天,馬子祿能像《食神》里的黯然銷魂飯,用一碗滾燙的牛骨湯找回初心。但在那之前,蘭州人的清晨,總會有一家面館亮著暖黃的燈。
你最后一次在馬子祿排長隊是什么時候?
事過境遷,我們失去的僅僅是手藝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