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I的公關戰,會回到圈內認知爭奪戰,投資者、技術人員、產業鏈上下游、媒體將是重點公關對象,直接去搞普通用戶的傳播,沒有意義。
以AI為主題的公關戰,今年會打響。
我不用什么大概率、或許、可能這些字眼,以后好給自己找回點面子,我就斬釘截鐵地說,今年一定會發生。這場大戲主要參與人員有五大老戲骨,兩大小生,一眾配角:字節、阿里、騰訊、百度、訊飛一組;Kimi和DeepSeek一組;剩下的選手一組。
每一次產業革命,牌桌上的玩家都會有所變動,這種變動是殘酷的,新人踩著老人走上牌桌,在廝殺的過程中,一場場經典的公關戰被歷史銘記:淘寶和ebay、蒙牛和伊利、蘇寧和京東、反盜版聯盟之戰、3Q大戰、華為和小米、頭騰大戰、比亞迪和長城……
現在的格局和變量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塵歸塵,土歸土,各自干各自擅長的事情:字節跟騰訊搶入口,人家吃的是流量的飯;阿里雖然也在大力推夸克,但這是在底層技術以及服務的位置領先的基礎上,最想要的還是AI的基礎服務商;百度搶的是顏面和生存;訊飛是要往國家隊上靠,Kimi和DeepSeek要搶的是誰是AI時代的新巨頭;觀眾希望牌桌上有新玩家;龍套組的選手們很簡單了,細分賽道的搶卡位,悶頭賺錢,大而全的騙騙人,然后跑路。
這一波里面的騙子公司一定很多,因為AI的技術理解門檻更高,連我這種貨色,都想搞一個公關行業的AI模型出來了。我真的有結論了:現在缺點融資,我自己那點錢怕是不夠,有興趣的老板可以找我聊聊。
我特別期待這場盛宴,這些玩家,基本覆蓋了公關的幾大流派,參與人員代表了中國公關行業最高水準,當然你可以說,過去幾年這些公司沒干成什么事,那是政策的事,不是他們無能,他們的薪水放到任何一家車企,都可以秒殺同行,錢不會騙人,沒有高薪低能兒。
大家不要幻想,AI行業的輿論場可以和諧平穩,這種可能性為零,車圈平靜了那么多年,但只要跑馬圈地的機會出現,立刻刺刀就從平靜的湖面探出腦袋。
其實,過去一年,熱戰沒有爆發,但是私底下的暗戰一直沒停,尤其在ChatGPT爆火的那段時間里,幾家公司的公關總是私下傳話:“別再搞我們了。”
在公關戰中,最有意思的現象是,每個人都扮演受傷害者的角色,到底誰是兇手?
在這個暗戰過程里,我發現一家公司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阿里巴巴用了一種自己最不熟悉的傳播打法,他們竟然改變了自己的流派。
我一直認為,公關傳播,就兩種流派,“潤物細無聲”和“山雨欲來風滿樓”,阿里一直是后者典型代表。
但是這一次,他們用“潤物系”打法,成功把自己從一個賣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AI公司,讓人感覺黑科技滿滿,成功卡住了位置,他們的股價,也從年初到現在已經累計上漲了62%,DeepSeek的紅利感覺都讓阿里吸走了。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復盤一下阿里的新打法,這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保圈層、降預期、強卡位,三段論。
“潤物細無聲”一定要先保住核心人群的共識,這是基石。
過去幾年,阿里做得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卡住了技術圈內人的認知:在GitHub開源社區,阿里一直是中國區第一,全球前十;在Huggingface開源大模型榜單,排名前十的開源大模型全部都是基于阿里Qwen開源模型二次訓練的衍生模型;最近刷屏的Manus也公開承認,是基于Qwen大模型開發。
我做記者的時候,一直認為阿里是一家沒啥技術的公司,不就是芒格嘴里的零售公司嗎?馬云又不懂技術,但是往往創始人缺什么就喜歡補什么,我后來創業做自動售貨機,需要軟件開發的時候,才知道阿里在中國程序員圈內,一直是有口皆碑的技術型公司,對碼農圈做出了很多貢獻,你問十個碼農,十個碼農都會如此回答你。
為什么我說抓住了這些人,就有了基石?因為現在整個AI技術行業的垂直媒體,基本都是碼農改行,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很難做行業媒體。早期占據心智之后,省去了大量的溝通成本,在這個過程中,阿里還會定期組織很多業內人士的小型圓桌會議,加強技術共識。
效果就是,圈內人士以及專業媒體,認可阿里的技術,其他媒體基本就是抄觀點,于是頂層觀點就至關重要。
“潤物細無聲”控制住了向公眾傳播的欲望。
阿里巴巴曾經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先說后干,尤其是向全社會宣布,老板們臺上大手一揮,畫好圖紙,大家干活,幸運的是,所有的牛逼都被實現了,但是阿里巴巴在經受了行業劇震之后,傳播思路便發生了巨大變化,先做少說,成了新的主流敘事方式。
在這一波AI浪潮中,我跟阿里云很多人聊過這件事,阿里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回答其實很統一:變成電網一樣的基礎建設,所以我們現在看到,Qwen變成模型中的模型。
這種定位,讓阿里并沒有在C端的傳播上下大力氣,也沒有過度向公眾傳播自己的技術能力,大大降低了公眾對其預期。在傳播的世界里,公眾傳播的效果最好,但是風險也最大,隨時都有可能會反噬,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搖擺人群,比如另外一家AI公司,就走了一個相反的路,最終在DeepSeek崛起后,被快速輿論嘲笑和反噬。
不是所有人,都是雷軍那樣的傳播大師,可以在公眾溝通這件事上,精準拿捏。
最后,“潤物細無聲”的一個核心指標,永遠不能掉隊。
在任何一場技術浪潮中,第一梯隊這件事都很重要,你在牌桌上,跟不在牌桌上,那絕對是兩碼事。視頻網站、搜索引擎、電商、共享單車、外賣、打車都出現過這種淘汰賽,你一旦被擠出第一梯隊,這個游戲基本就與你無關了。
所以,降低預期,不代表可以掉隊。
我去掃描了一下整個2024年AI行業的傳播聲量,前半年百度投入很大,但是后面就逐漸啞火了,現在處境有點微妙,業內圈外對它的了解都開始越來越少;字節豆包一直處于買量狀態,傳播也不多,字節跟騰訊傳播邏輯是差不多的,騰訊是在DeepSeek火了之后,在一個月的時間,用元寶干了別人一年的工作,兩家都是拿錢買廣告換聲量;Kimi去年從阿里招募了一批公關,剛想大展拳腳,卻受困于楊植麟的股權紛爭,現在也很低潮;DeepSeek目前還是產品驅動型的傳播,聽說連個傳播人才都還沒儲備。
阿里的做法就很有意思了,它的傳播被穿插進了很多行業最優秀的解讀內容里,無論是文章還是視頻,做得很巧妙,沒有以前常見的無腦彩虹屁尬吹。
Manus這波傳播很有意思,我一直在打聽是哪個團隊在操盤其傳播,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種產品沒正式發布,卻能撬動如此自來水流量的初創公司了。此前王小川、傅盛這些老司機都沒有成功,甚至百度和360這樣的公司也沒能成功。DeepSeek和Manus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亂拳打死老師傅,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人家使用了邀請碼,把流量控制在了圈內,并沒有一下子流向C端。
但是,最后還是阿里贏了,因為Manus是基于Qwen開發的,大家會怎么認為?牛逼后的底層。
這是一種很大的成長,以前阿里合作過的老媒體人應該都很熟悉,他們對篇幅和喧鬧的追求有多旺盛。
上述三點,給我們最核心的啟示是什么?技術型公司傳播,不能跨過媒體去做事,你必須要讓從業者和圈內人士認可你,否則你直接去做公眾傳播,公眾第一聽不懂,第二圈內人士會不服來反駁你,第三廣告買量比公關傳播來得更快。
因為這跟單車、外賣、賣貨不一樣,這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教育成本很高,甚至永遠也說不清楚,公眾沒有必要知道什么是Token、AGI、神經網絡、強化學習,所以說,你如果對C端有需求,學一下騰訊,直接像元寶那種瘋狂投廣告就行。
綜上所述,我的基本判斷是,今年AI的公關戰,會回到圈內認知爭奪戰,投資者、技術人員、產業鏈上下游、媒體將是重點公關對象,直接去搞普通用戶的傳播,沒有意義。
以往大家最喜歡用的“蹭字訣”也不靈了,手機時代,大家蹭蘋果;電動車時代,大家蹭特斯拉;大模型早期,大家蹭ChatGPT。但是手機和電動車時代,蹭的都蹭起來了,大模型時代,蹭的卻都沒成功。
畢竟AI就像一個人,你的產品傻逼就是傻逼,聰明就是聰明,而手機能用就行,車能開就可以,便宜就可以,沒有研發投入和實力的公司,這一次怕是沒辦法蒙混過關了。
這是一場技術進化和傳播理念進化相結合的結果。
如今的傳播,其實已經很難說謊了,而且謊言可以一直不被揭穿,所以先吹牛逼這件事,就盡量少做,實事求是,謙卑做人,降低預期,你看看雷軍是不是這么玩的?輿論場不再喜歡高談闊論卻拿不出好產品的企業,反而喜歡樸實無華卻總能給出驚喜的公司。
我堅信,肯定還會有一些頑固的人,堅持認為風口來了豬也可以上天,投機主義者永遠存在,在這一波AI浪潮里,“潤物系”和“山雨系”,這兩種敘事方式,必定會繼續纏斗,也許很快,就會有人下場開撕,就像現在的新能源圈子一樣,口水戰每天都在上演。
只是最后能贏的玩家,一定在“潤物系”中,“山雨系”沒有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