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服務某大廠的律師跟我說,一年到頭,甲方老板特別在意的案子,你能處理好幾件,就可以,這個跟你們公關邏輯不一樣,我們這都是猛藥,贏一次,可以掩蓋一年的無能,你們是輸一次,可以掩蓋一年的全能,卷鋪蓋走人。
塞力斯汽車法務部微博竟然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被禁言。
而在此之前,各大車企紛紛祭出懸賞打擊黑公關的獎金池,如果我沒記錯,這一招是比亞迪率先發明的,隨后長城、吉利、鴻蒙智行、廣汽埃安、深藍、長安等等,一大堆。
以下是著名媒體人謝璞的朋友圈觀點。
很顯然,車圈由于媒體數量過于龐大,導致的畸形媒體生態,已經衍生出了迫害妄想癥,公關遲遲解決不了問題,然后以點帶面,把工作甩出一部分交給法務。
法務只要破獲一兩起,最后就可以把所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無論是公關的問題,還是法務的問題,全部歸咎于黑公關問題。
法務此刻,是公關最堅強的戰友,并肩作戰。
我身邊有一些媒體朋友,平時跟很多車企也算是稱兄道弟,自認為很熟,但是最近經常發現來自這些車企的投訴,甚至律師函,咋回事?為什么公關不來溝通了?這是要決裂的意思?跑過去問公關,公關也是兩眼一抹黑,我們沒干啊,底層機制變了。
現在很多車企,從輿情監控環節,信息就開始分流,輿情分析系統判定你是歸法務管,那就去法務那邊處理,歸公關管,就去公關這邊處理,法務知道你是哪個公關的朋友?先投訴為敬。
我先聲明,我是贊成這套系統的,因為車圈現在這種烏煙瘴氣的氛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公關的能力范疇,但是這套機制,如果沒有精細化管理,大概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不僅不能幫忙,還會讓敵人越來越多。
首先,這套系統能不能滿足使用。
其實,我去仔細研究過一些類似的監控系統,機制很傻,惹不起的機構媒體負面,統統轉給公關,kol、自媒體轉給法務,基本就是這個邏輯,你說有啥對內容的深度分析?別迷信AI了,做不到的,騰訊、字節自己還要從外面找輿情分析公司,市面上只有螞蟻集團和拼多多自己研發了輿情系統,好不好用不知道。
精準的系統,應該有媒體名單分析機制,企業日常維護的媒體有哪些?這些媒體的判負內容,無論是什么,要先給公關人工審核,再考慮是否給法務;內容的評級機制,垃圾的短平快謠言內容、AI制作的垃圾內容、深度且沒有硬傷的內容、來自知名人士的負面內容等等。
系統做的不精致,就開始玩分流,特別容易誤傷。
我之前看到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某金融公司的公關,因為一篇負面,在一個媒體辦公室坐著,溝通良好,雙方已經解除了誤會,準備把這篇有誤會的文章下架,但是瞬間來了一個投訴,緊接著來了一個律師函,媒體老師瞬間惱火了,你們什么意思?玩我是吧?給我滾出去!
其次,法務正在取代公關處理負面。
在甲方干過公關的人都知道,當一個負面找不到源頭的時候,老板站在面前施壓,你只要告訴老板,這個是對家干的,就可以活下來。
360說是奇安信、字節說是騰訊、京東說是阿里、小米說是華為,搞來搞去永遠就是這些組合,拆散了來,組合形式跟著業務形式走,比如美團現在出問題,假想敵可以有京東、阿里、攜程、滴滴。
互聯網行業還好,基本到此就為止了,老板最多一句,給我打回去。
但是發展到今天的汽車圈,由于法務的加入,那么泄恨的空間就大了,打個公關戰,逞口舌之利有啥意思,法務能力大,可以告的你傾家蕩產,可以把你送進去,我是親眼見到那種咬牙切齒的恨意,在完全還沒有證據的時候,已經把對方的痛苦生活設計好了。
所以,現在在負面信息面前,老板們對法務的期望遠遠大于公關,別跟我說企業面對負面有什么理性可言,就是老板導向型的,老板覺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打工的犟什么嘴?
前段時間,跟一個行業知名律師交流,我說有時候真羨慕你們,你們賺錢比我們容易多了,粘貼復制一個律師函,幾百塊入賬,如果需要單獨定制,那就是幾千塊,每一個步驟都有收費名錄,這一點,就是律師行業牛逼的地方,他們的收費機制遠遠要比公關公司專業的多,而且企業愿意掏這個錢,因為一年總有幾次好使。
一個服務某大廠的律師跟我說,一年到頭,他們老板特別在意的案子,你能處理好幾件,就可以,這個跟你們公關邏輯不一樣,我們這都是猛藥,贏一次,可以掩蓋一年的無能,你們是輸一次,可以掩蓋一年的全能,卷覆蓋走人。
甩過去幾千個惡性負面,只要找出幾個不長眼的,揪出來,做個典型案例,這事就算能交差了,而同樣的事情,如果到了公關手里,就是皺著眉頭,一條一條去處理。
法務全權處理負面的后果可想而知,把敵人推向更深的敵人,把朋友推向敵人的陣營。
法務本來應該是原子彈,起到一個震懾作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放,現在對于某些企業來說,就是要,天天放。
最后,縱容出來傲慢無禮的流量公關。
有了法務撐腰,公關自然就會有持無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態萌生,你舔我,我給你口飯吃,你不舔我,能寫死我嗎?寫得有瑕疵,交給法務,寫得沒瑕疵,我就忍忍,等機會。
總之,就是不去跟你溝通,這種心態,在法務強勢的公司里,普遍存在,數碼圈、車圈尤為普遍,互聯網圈、金融圈、快消圈少見。
我一直持續性認為,車企的公關是傲慢的,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圈子是特殊的。
我現在依舊不會改變我的這個觀點,常年以來,車企的公關是讓乙方公司干活的,并且曾經預算多到嚇人,用汽車圈的話說,你們花過這么多錢嗎?頤指氣使是一種習慣,另外由于常年習慣投放,身邊全是來要錢的,妥妥甲方,我十五年前還在某知名機構媒體工作時,唯一一次客串汽車記者,就被上海電通的人讓我在門口等了半個小時,然后聊了十分鐘,就讓我滾蛋了,期間讓我站著,一杯水也沒有。
這些年,新能源進來卷了一下,大家日子不好過了,但是窮死的貴族,還是貴族,哪怕從地下撿起個煙屁,依舊要抽出優雅的煙圈,車企的甲方公關,現在大部分依舊是傲慢的,因為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媒體,實在太多了,你不舔,有的是人舔,據我所知,哪怕是威馬、高合、哪吒這些過去式,在死亡前的一刻,依舊還有人舔。
并且這種文化是傳染的,哪怕像蔚小理、華為、小米這些門外人,進去了車圈大染缸之后,也一樣會被或多或少的同化,整天弄玄學。
法務加持了公關最后的結果就是什么?
公關從戰略防御部門,轉型成流量部門,怎么防御?不會。怎么搞流量?會。于是,打順風戰的時候,個個都是好手,但是一遇到危機,發現,看家本領沒了。
最后,變成了投放部門,給企業留下了大量無用流量型媒體資源,這類型的媒體,本質應該歸屬市場部,自己需要維護的嚴肅型媒體,由于常年不溝通,甚至漠視,漸漸被推向了對立面,防御性體系,全面崩塌。
這件事情,如何分辨,很容易,你去看看法務比較強的這些公司,他們的公關,出門拜訪媒體的頻次有多少,他們見到媒體的態度又如何,他們在飯桌上的表現姿態是什么。
哪些企業法務強?去問問豆包,AI都知道的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比如車圈,人人都喊黑公關,也的確每天有那么多無厘頭的謠言出現,既然人人都是受害者,那么是使壞的人是誰?
為什么同樣賣的很好的特斯拉和零跑,就很少卷入這攤渾水之中?我真的建議很多車企,去學習一下零跑,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不問窗外事,悄悄就沖到了榜首,我最近正在深度研究這家車企,等有了結論,單獨寫一篇。
其實,今天的輿論場就像一個靜止在那里的鐘擺,你不去動它,就是靜止,你去推它或者拽它,都可以獲得力,如果推出去的力,是有利流量,那么推出去的越大,蕩回來撞到自己的風險就越高,如何控制好這個度?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黑公關”本質是一種點火燒柴的邏輯。
我記得幾個月前,我跟長勝、潘亂、闌夕有一次直播聊過這個話題,我跟長勝的觀點很一致,在如今這個流量時代,有太多的流量,是跟著算法走的,從微博開始,到今天的各大社交平臺,負面機制,一直都是一種手段,有人經常評論,媒體就是搞事的,唯恐天下不亂,我很煩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套用在算法頭上,同樣適用,算法的本質就是要搞事,而且搞的更大。
所以,鐘睒睒事件、聯想事件、柴懟懟事件等等才會一次又一次的發生,因為算法不會因為真相還沒露出,就停止播放,算法只看流量的走勢。
那么,今天,人人都有一個手機,都是小kol,有太多的人渴望流量了,加上那么多靠流量吃飯的mcn公司,大家又不是新聞從業者,基本都是烏合之眾,聽風就是雨,先跟著起哄就是。
比如,理想mega棺材車這個事,始作俑者當然是壞的,但是發出來之后,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你說后面參與的人,有沒有錢拿?我認為是自發的。
今天有一大群人,認為流量就是影響力,影響力就可以變錢,每天游手好閑拿著手機做夢變成網紅,他們是每一件流量事件背后的免費參與者,看看各種社交平臺的小男小女甚至中年男女的擦邊大法,就基本可以看到大家對流量有多饑渴。
始作俑者,自然很壞,但是跟著起哄的大多數,基本是自來水,這是兩碼事,高級的黑公關,便是那個點火的人,但是柴在那里,本身并沒有燃燒的欲望。
解決黑公關,想要從根上,還是要把流量的權力,從算法手中,歸還給人,靠企業搞個獎金池,是根本沒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頂多算個裝逼用的態度。
一個報紙有總編輯,有副總編輯,有版塊主編,有責編,有記者,層層都有責任,出了問題,有人擔責,謠言自然止于此;今天的各大流量平臺,出了謠言,無人擔責,一句算法無罪,即可。
這就是,我恐懼算法,更加恐懼AI的核心原因,算法時代如此,AI時代呢?或許已經沒有真假可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