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LRS
【新智元導讀】畢業季來臨,年輕人面臨職場競爭和AI沖擊的雙重挑戰。Reid Hoffman建議畢業生將AI危機轉化為機遇,通過掌握AI技術、動態規劃職業、利用人際關系和快速學習,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又到一年畢業季,上千萬的年輕人即將走向社會。
在學校和職場的過渡中,不僅要和同齡人競爭,也要和各種「超能力」AI競爭,甚至是超越博士水平的AI智能體。
最近,Reid Hoffman為畢業生寫了一篇博客,給畢業生提出了一些切實的建議:這場前所未有的「AI危機」,或許也是你的機遇!
Hoffman是硅谷最有名的天使投資者之一,LinkedIn和Inflection AI聯合創始人、前PayPal高級副總裁,曾經投資過60多家創業公司,其中包括Facebook和Digg.
Move Fast and Make Things
各大高校剛剛舉行了畢業典禮,我并不羨慕其他在畢業典禮演講的人。
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開始尋找工作,而與此同時,一些人工智能行業的領袖卻在預測這是一場「白領工作大屠殺」。
即便他們給出的建議很能鼓舞人心,但其本質上,也就是「在槍傷上貼創可貼」一樣無濟于事。
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形勢尤其嚴峻。
今年4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發布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出現了惡化。
Anthropic公司的首席執行官Dario Amodei指出,初級員工可能會受到「白領工作大屠殺」的沖擊,未來五年內,這類工作崗位可能會有一半消失。
然而,我認為畢業生們其實應該對此感到興奮。
我對人類勞動的未來比大多數人都更樂觀,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價值創造的方式。
隨著對「效率和規模」的競爭加劇,工作崗位數量會被削減,行業會消失,至少在目前,工作崗位的流失速度可能會超過新增崗位的速度。
與此同時,應對職場動蕩的最好辦法是去探索快速變化帶來的機會。
雖然尋找讓自己的未來免受人工智能沖擊的方法是合理的,但這還不夠。你真正需要的是一條動態的職業發展道路,而不是靜態的。
1997年時,誰會想到要讓自己的職業「互聯網化」呢?
2008年時,誰又會想到要讓自己的職業「YouTube化」呢?
當新技術開始興起時,最好的辦法是乘著這股浪潮前行。
年輕人其實可以在這方面做的更好,大學畢業生和初創公司在采用新技術方面幾乎總是比他們的前輩更有優勢。
當年,很少有頂尖的印刷媒體記者會認為,把自己的初稿免費發布到網上,讓匿名的網絡噴子隨意批評是個明智的選擇。
但現在,推特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新聞工具,掌握了推特平臺的記者已經在上面建立起了自己全新的職業生涯。
沒有哪位穩定的演員工會預見到,放棄導演和工會標準的日薪,用一個價值30美元的環形燈錄制一次性產品開箱視頻,可以在21世紀快速獲取財富和影響力。
事實是,全球第一網紅Mr Beast的收入已經超過大部分電影制片廠。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應屆畢業生,我建議你不要想著讓自己的職業「人工智能化」,相反,要讓自己的職業被「人工智能優化」,人工智能是一種你可以掌握的工具,僅此而已。
怎么做呢?
從了解人工智能底層技術開始,雖然這已經超出了「提示工程」和「氛圍編碼」(vibe-coding)的范疇。
你還應該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重新分配影響力、重構機構的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催生出新的技能和服務需求。
你越了解雇主在招聘什么,以及他們為什么招聘,你就會越明白如何在這個新世界中脫穎而出。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最有價值的特質是人工智能無法復制的人類品質:情感智力、倫理判斷和創造性表達。
我想在這些特質中再增加一個:意圖(intention)。
那些能夠把想法形成意圖并設定目標的人,將在人工智能中介的世界中脫穎而出。
正如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去年12月發推文所說:「干就完了!」
盡管全社會都在說,找到第一份工作越來越難,數十億人都和你使用相同的工具、平臺和信息,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不過對于好工作來說,競爭一直很激烈。
但創造機會卻變得更容易,你可以選擇那些能展示你特定技能的項目,用AI工具嘗試更多領域,不要制定五年計劃,實驗期限不要超過六個月。
有了合適的工具,你現在可以做那些以前需要團隊才能完成的事情:創造內容和品牌、生成和測試營銷活動、編寫代碼以及設計產品。
尋找一個你覺得有意義的細分領域,或者一個你認為重要的問題。
公開你的學習經歷,讓人們看到你正在經歷的過程,反思并重復。
能夠自主啟動、在沒有資質的情況下構建和行動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種進入職場的方式,還是一種向前推進的能力,無論下一波的技術變化是什么方向,你都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繼續依靠這種學習能力。
這種能力甚至能幫助你成為老板,為他人創造機會,在當今時代是尤為重要的能力。
在自動化加速和AI智能體崛起的時代,職業生活的不確定性表明,人際關系的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
人類的推薦和信任無法像人工智能那樣規模化,因此你的個人網絡也變得更有價值。
因此,要精通人工智能,必須要關注「人」,培養更多的人際關系。
技術之所以能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杠桿力,是因為它能夠促進更廣泛的協作與合作,并且使這些能力變得更民主化。
回想曾經的技術進步,文字傳播了知識,印刷機將知識普及給了大眾,汽車讓數百萬人擁有了遠超國王和皇帝的出行能力。
如果我們對人工智能的利用止步于此,那我們將無法發揮其全部潛力。
對于新畢業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應對動蕩的時期,更是一個塑造未來的時期。
不要用人工智能淘汰的東西來定義你的職業生涯,而要用你選擇用它來創造的東西來定義你自己。
成為那個早一步行動、快速學習并帶領他人前行的人,人工智能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機會,讓我們成為一個仍在書寫中的故事的主角。
但僅僅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已經不夠了,你還必須成為導演。
參考資料:
https://sfstandard.com/opinion/2025/06/15/move-fast-and-make-thing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