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在各大軟件廠商都喜歡把用戶生產的數據保存在APP里,不開放到網頁端,這讓人覺得現在的搜索引擎,很難搜索到自己中意的內容。
現在很多時候,會先在常逛的APP里搜索一下,或者直接問AI,讓AI幫我們瀏覽網頁和總結答案。
大眾化和古典的內容,可能會用傳統搜索引擎(還要面對下載彈窗、牛皮癬廣告、頁面劫持、內容農場、惡意網頁),而生活化一點的內容我們會去小紅書,奇思妙想的想法會用一下知乎,找軟件資源可能用微信的“搜一搜”。
原本用搜索引擎的人被分走了,這并不是錯覺,這兩年就連谷歌的搜索流量份額在掉到過90%以下,這是從“statcounter”這個追蹤工具從2009年關注谷歌以來的最低點,雖然現在又恢復了...
但是對于國內的百度來說,也有下滑的趨勢,從0.77到了0.66,這個統計當然更多是圖一樂的屬性,但網上也有不少吐槽百度的聲音。
傳統搜索引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也在推出各種AI模式,增加自己存在的價值,百度也在APP里融合了DeepSeek。
而有意思的是,作為回擊,現在有內容沉淀的平臺其實都在推出自己的搜索。
知乎有“知乎直達”,小紅書有個“點點”,騰訊基于公眾號的“元寶”,抖音也有一個“抖音搜索”,即便不是與搜索和內容相關的廠商,也有360的納米搜索,秘塔的AI搜索等等,好不熱鬧。
最秀的是還有像夸克那樣,直接宣傳不接入DeepSeek,自己做AI搜索功能的,而且效果還不差。
這樣看來,我們短時間里是沒有“大一統”的搜索體驗了,每個平臺的資源不同,搜索的體驗也有很大差異,像是拿元寶和知乎直達來說,你可以用它們搜索指定賬號的內容,并根據這些內容去生產一些內容相近的內容。
這對檢索和拆解仿號都有很大的幫助,相當于平臺自己做了一個智能化的“爬取程序”,還順手完成了智能訓練。
但是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搜索更重要的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如果你問個假的都推出了自己搜索,有沒有增強大家的使用體驗——有,但是不多。
雖然搜索是智能了,加入了AI,但是數據本身是各類博主上傳的,而博主本身是存在內容多平臺同步的傾向的,對于你熟悉的內容,平臺之間的差異不大。
在檢索你不熟悉的領域時,也可能混進很多難以判斷的東西:廣告商單、AI生成的“虛假”內容、博主的主觀臆想,甚至是一些看似有聯系但是毫不相關的東西。
以前我們搜索就像是在吃自助,自己挑選想要的,而現在是AI給你整了個大雜燴,是不用自己動手挑選了沒錯,但是味道一言難盡,而且還多了一步“品味”查驗的時間。
這些都要看AI的訓練和平臺的調性了,像是小紅書這類分享體驗和種草的平臺,接入AI搜索之后優勢會明顯一點,會對比多個體驗,來給出建議,就是用戶量有點尷尬。
總體來看還是得看數據質量,大家以前都在吐槽說信息孤島,現在樂觀點來看,這類AI工具可以拓展一點局限的視野,比如說:有什么可以替代、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案、有什么類似或者相反的觀點等等。
信息是在不停膨脹,但是獲取有用信息的難度卻也在增加,而且以后要是問怎么獲取某個東西,別人吐槽說“你不會自己動手搜索一下嗎?”現在這可能還是一個笑話,我們還能下意識理解成百度,但是未來可能就會想,我應該去哪個APP里面才能搜到?——那就更幽默了。
如果說以前的搜索引擎能從各個網站服務器里,讀取數據匯集到一起(以前散落的網頁也是一個個孤島),那么下一代的搜索引擎,或許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就是把各家APP的內容搜索出來吧。
就目前APP們喜歡把用戶數據當做資產的行為來看,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反而是某種AI智能體,它會自動模擬人去查閱數據匯總。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設備還會革命,至少在我們老去的時候,我們現在的“智能機”就是老人機,未來的智能機將由各種智能體驅動。
到那時候,很好奇搜索引擎會不會有檢索權的概念,各家平臺的數據需要付費解鎖,充值解鎖更多平臺的內容,能免費體驗的功能只剩一個:所有開放的互聯網網頁。
嗯……就挺抓馬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