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事,甚難。
其中一“難”在于審題。考場作文,立意再高明,布局再精當,語言再優美,一旦偏題、跑題,便一切歸零,立時淪為下乘。
古往今來,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各位學子們,就連賈寶玉也沒逃過。“文莫貴于尊題”,今天我們來看賈寶玉“三篇作文”的故事,手把手教你寫好議論文。
精彩書摘
審題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種意識:
咬文嚼字
審題離不開咬文嚼字的意識。 關于此,我想先從《紅樓夢》后四十回的一段文章說起。 很多人讀《紅樓夢》,往往不屑于讀八十回之后的內容。 其實,八十回之后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東西。 比如賈政檢查、點評賈寶玉的“作文”,倘若我們從學習議論文的角度來看,就很有趣味,也很有啟發。
閑言少敘,且看第八十四回“試文字寶玉始提親 探驚風賈環重結怨”:
賈政翻開看時,見頭一篇寫著題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他原本破的是“圣人有志于學,幼而已然矣。”代儒卻將“幼”字抹去,明用“十五”。賈政道:“你原本‘幼’字便扣不清題目了。‘幼’字是從小起至十六以前都是‘幼’。這章書是圣人自言學問工夫與年俱進的話,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點出來,才見得到了幾時有這么個光景,到了幾時又有那么個光景。師父把你‘幼’字改了‘十五’,便明白了好些。”看到承題,那抹去的原本云:“夫不志于學,人之常也。”賈政搖頭道:“不但是孩子氣,可見你本性不是個學者的志氣。”又看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難乎”,說道:“這更不成話了。”然后看代儒的改本云:“夫人孰不學,而志于學者卒鮮。此圣人所為自信于十五時歟。”便問:“改的懂得么?”寶玉答應道:“懂得。”
賈寶玉的第一篇作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古代的八股文是從“四書”中出題,從“四書”中抽出一句話、一個詞,作為作文的題目。“破題”,即點破題意,有點類似我們今天開頭亮明觀點。賈代儒為何將“幼”字抹去,改用“十五”呢?因為孔子原話說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按照賈政的解說,孔子強調的是人生成長中幾個關鍵的節點,“十五”就是“十五”,不是十四,也不是十六,用一個“幼”就模糊了。
這使我想起2020年北京市全市適應性模擬考的一道作文題:
《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這些話引發你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很多同學看了此題,撇開《三字經》這句話的具體內容,大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重要性。實際上,我們應該先論一論“養不教”是不是“父之過”,“教不嚴”是不是“師之惰”,在此基礎上加以引申。拋開具體的這句話,去空談宏大問題,就和賈寶玉一樣,把話題給模糊了。
還有一題我在本書下編觀點類作文中會細說,這里我們先簡單來看看:
“有些人能感受雨,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
對這句話你有怎樣的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有的同學不經細想,就寫了一篇“在生活中發現美”,這是沒有理解題干中的“雨”比喻的是苦難、不幸,沒有在整句話的語境中來理解“雨”。還有的同學想當然地寫了一篇“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去戰勝苦難”,可是,題干中的“感受”可以解讀為“戰勝”么?“感受”強調的是思考、理解、回味這些認識層面的東西,并不強調行動,這就是在泛化地理解概念了,覺得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以上的問題,都是對關鍵的字眼理解模糊造成的。
我們再來看賈寶玉的第二篇作文:
又看第二藝,題目是《人不知而不慍》,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慍者,終無改其說樂矣。”方覷著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說道:“你是什么?‘能無慍人之心,純乎學者也。’上一句似單做了‘而不慍’三個字的題目,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筆才合題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書理。須要細心領略。”寶玉答應著。賈政又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慍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說而樂者,曷克臻此。”原本末句“非純學者乎。”賈政道:“這也與破題同病的。這改的也罷了,不過清楚,還說得去。”
賈寶玉的這句破題“能無慍人之心,純乎學者也”,賈政指出兩個問題:一是“單做了‘而不慍’三個字的題目”,就是僅僅解釋了“不慍”,而忽略了對“人不知”三個字的解讀;二是“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即跑去解說了“不亦君子乎”這句,這一句雖然在《論語》原文中緊接著“人不知而不慍”,但是在此題的題干中是沒有的!因此,賈寶玉的問題在于,題干的意思沒有闡發完整,同時還偏離題意,跑去討論與題干無關的內容。我們再看賈代儒的改稿,上句扣住“人不知”,下句扣住“不慍”,不多不少,嚴絲合縫。
如同前文所說,審清題目,就是要想清楚什么一定要談,什么最好不要談,搞清楚寫作的邊界。當然,今天的考試遠不如當年的八股文嚴苛死板,但是這個邊界意識我們還是要有的。比如剛才所說的“三字經”那道題,很多同學在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余還要去談社會教育,好像考慮得很全面,實則和賈寶玉一樣寫“出界”了。
我們再來看寶玉的第三題寫得如何:
第三藝是《則歸墨》,賈政看了題目,自己揚著頭想了一想,因問寶玉道:“你的書講到這里了么?”寶玉道:“師父說,《孟子》好懂些,所以倒先講《孟子》,大前日才講完了。如今講‘上論語’呢。”賈政因看這個破承倒沒大改。破題云:“言于舍楊之外,若別無所歸者焉。”賈政道:“第二句倒難為你。”“夫墨,非欲歸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則舍楊之外,欲不歸于墨,得乎?”賈政道:“這是你做的么?”寶玉答應道:“是。”賈政點點頭兒,因說道:“這也并沒有什么出色處,但初試筆能如此,還算不離。前年我在任上時,還出過《惟士為能》這個題目。那些童生都讀過前人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襲。你念過沒有?”寶玉道:“也念過。”賈政道:“我要你另換個主意,不許雷同了前人,只做個破題也使得。”寶玉只得答應著,低頭搜索枯腸。
“則歸墨”這道題我要解釋一下。此題出自《孟子》,原文是“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是說當時天下的學說主要是兩大派: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楊朱學派主張自私,墨家學派主張兼愛。在孟子看來,都是有所偏頗、有失中正的。科舉考試一直在“四書”里出題,到了后期,整句的題就不好出了,開始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半截題,因此這道題“則歸墨”實際上是以孟子的半句話作為題目。這一回,題雖然難,賈寶玉做得卻好,得到了賈政的肯定。寶玉這次作文的亮點就在于抓住了這個“則”字。“則”強調非此即彼,賈寶玉據此而闡發出時人信奉墨家,并非真心認同,而是除了楊朱,再沒得可選。可見,寶玉終于是精進了。
題目中有些字是需要細品的,品出其深層意蘊。我們寫過一篇題目為“找回清風明月”的作文。大部分的同學當然能抓住題目中的核心信息“清風明月”,去思考什么是“清風明月”,“清風明月”的意義是什么。在此之外,我們還應該仔細體會“找回”二字的意蘊。“找回”不等于“找到”,一個“回”字說明我們本來是有的,只是后來丟了,因此我們不妨先分析分析“清風明月”為什么會丟。而一個丟失在過去的東西,我們為什么需要它“回”,這就牽扯出“清風明月”和當下的關聯。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些審題的經驗:
(1)題目中的任何信息既不可丟掉,也不可模糊理解。
(2)寫作要扣住題目本身,重心不要偏到題目之外。
(3)對于題目中的關鍵字眼,要認真思考其內涵,體會其言外之意。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大附中名師小強老師十年心血之作,《寫好議論文——人大附中名師親筆范文與講評》。
限量親筆簽名版上市
點擊購買
內容介紹
本書圍繞議論文寫作展開,上編剖析了議論文寫作的重要問題——審題立意、段內論述、巧用素材、謀篇布局、開篇設計和文章升格,結合學生范文講解其中的難點、要點。下編將議論文分為4類——概念類、關系類、觀點類、現象類,指出每一類文章的命題特點及寫作方法,特別是寫作中要踩的“點”和要避的“坑”,幾乎涵蓋了近年來常見的議論文題型。書中收錄了作者10年間撰寫的21篇范文,并剖析了范文在審題、立意、謀篇、論述、表達上的要點與亮點,是中學生提高議論文寫作的有益參考。
作文一事,甚難,主要在于難得要領,難得范文。有了好范文,很多問題就容易講得清,學得明。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中學生寫好議論文,學到文字編織的“金針妙法”。
作者介紹
王強,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語文名師,語文教研組科研秘書,海淀區骨干教師。連續多年承擔高三一線教學工作,并面向全校開設“說文解字與中國文化”“中國古典詩詞寫作”“中國古代文化”“《資治通鑒》研讀”等大學先修、國家選修類課程。著有《中學論語專題精講》、《走進古典詩詞寫作》(合著)等。
目 錄
上編|議論文核心問題剖析
審題立意:找準寫作方向打開寫作空間/5
一、咬文嚼字/5
二、分層思維/15
三、搭建關系/19
四、聯系現實/22
段內論述:怎樣舉例子/28
一、落實是論述的生命線/28
二、給舉例一點設計感/35
三、加一點說理/40
四、典型案例分析/44
巧用素材:提高例子的使用效率/54
一、素材積累/54
二、素材運用/63
謀篇布局:設計中心論點與分論點/71
一、提出中心論點/71
二、設計分論點/75
三、辯證性段落的設計/84
開篇設計:如何寫好開頭兩段/93
一、首段“引題”/94
二、第二段“承題”/98
文章升格:找準文章提升的著力點/107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一稿)/107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二稿)/109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三稿)/110
下編|四類議論文親筆示范與講解
概念類作文/134
一、三段論式的寫法/134
說預判(東海釣叟)/138
二、側重價值分析的寫法/141
理性的力量(東海釣叟)/144
三、挖掘概念的多層含義/147
說“共享”(東海釣叟)/150
四、側重怎么辦的寫法/154
續航(東海釣叟)/157
五、說理散文的寫法/161
舌尖上的“化”學(東海釣叟)/163
關系類作文/167
一、相互補充的關系/167
志氣與爭氣(東海釣叟)/171
二、互補關系升格/174
規矩與天性(東海釣叟)/178
三、相互轉化的關系/182
困局與新局(東海釣叟)/184
四、相互作用的關系/188
你和你站立的地方(東海釣叟)/191
五、側重一方的立意/194
且借東風自在行(東海釣叟)/197
六、逐層推進布局法/201
人生何必登高處(東海釣叟)/203
觀點類作文/208
一、單一式觀點類作文/208
切莫沉淪風雨中(東海釣叟)/210
二、材料式觀點類作文/214
微星的光芒(東海釣叟)/217
三、對舉式觀點類作文/221
“稻草定律”可以休矣(東海釣叟)/224
四、抓住觀點中的關系/227
做勇于行走的人(東海釣叟)/230
現象類作文/235
一、明確評論的角度/235
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海釣叟)/238
二、豐富評論的層次/241
不堪折算的善行(東海釣叟)/244
三、寓言類素材解析/248
論多數者的枷鎖(東海釣叟)/251
四、提升評論的站位/254
走出文化傳承的困境(謝紫杉東海釣叟)/257
附錄作文素材“壓縮包”/262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東海釣叟)/262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素材注解(李首赫)/266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