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年輕的開國少將,大家可能會想到吳忠。事實上,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不是吳忠,而是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他是少數民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他只有32歲,但新中國成立后,他和6萬人一起投奔了蘇聯。他經歷了什么?
為什么他在新中國成立后走上了叛逃之路?他和主席有什么樣的故事?當主席得知自己帶著6萬人投奔蘇聯,嚴重破壞了西北經濟的發展時,他并沒有做任何阻止的事情。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這位少將的名字叫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他不是漢族人,而是哈薩克人。另一種說法是,馬爾果夫是俄羅斯人。說到這個,人們就需要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在中國西北,人們會發現許多少數民族。西北是中國的邊防大門,又恰好是亞歐板塊的邊界,自然和其他民族的交流會更多。
隨著周邊國家的戰爭問題和我國的革命問題日益增多,為了避免戰爭和政治矛盾,許多其他國家的人都搬到了中國的西北部。其中,沙俄時期有不少俄羅斯人來到中國西北,這群人被稱為俄羅斯人。
伊犁條約
1871年,沙俄派兵占領了整個伊犁,在《伊犁條約》簽訂后伊犁回歸中國后,俄羅斯仍然慫恿對伊犁人的劫掠。十月革命爆發后,沙皇政府強迫中亞的哈薩克牧民到前線作戰,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被鎮壓后,大部分當地人逃到了新疆。1932年至1938年,斯大林因日本對蘇聯的野心而排斥亞洲人,向塔城地區遣返了約1萬名華僑。
1934年起長期在新疆執政,保持了蘇聯在新疆的強大影響力。二戰導致蘇聯人口流失嚴重,急需人口的蘇聯決定從中國各地補充公民。蘇聯除了吸收中國東北、上海、天津等地的白俄羅斯僑民外,還重點爭取新疆僑民,引誘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韃靼族等中亞民族加入蘇聯國籍。沒有去蘇聯旅行的新蘇聯華僑成為情報網的一部分。
建國初期
建國初期,由于中亞地區缺乏語言翻譯,對蘇聯缺乏充分信任,新疆一些民族學校甚至直接采用蘇聯相應的語言教材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青少年民族認同的混亂或缺失。
1923年,馬爾果夫來到了這個世界。雖然他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富裕,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環境,但馬爾果夫有一顆勇敢的心。他堅持上學,走很遠的路去城里的學校。馬爾果夫曾經在西北的教育部門工作。因為當地沖突很多,后來他求助于一些地方軍閥,最后被當地一個軍閥首領被監禁。
從此,馬爾果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4年被當地人民放出獄后,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革命。當時西北地區也有一個突出的政治矛盾,那就是國民黨對這里實行統治的政策,這讓當地很多人感到不舒服。因此,為了推翻國民黨的統治,當地人民武裝起來投入戰爭,攻打伊犁、阿勒泰和塔城。
山區革命
這場革命也被稱為山區革命。在這場革命的過程中,馬爾果夫的政治優勢得到了發揚,組織也慢慢意識到這個年輕人是可以培養的。第二年,在西北建立了一支比較強大的國家軍隊,叫做新疆國民軍。馬爾果夫被組織選入這支隊伍并擔任要職。
雖然馬爾果夫看起來很老實很單純,但是他內心有一顆頑強的抗爭之心。面對反動軍閥的重重壓迫,他毅然決定反抗,堅決對抗反動勢力。從1944年開始,馬爾果夫率領國軍突然崛起,開始到處斬殺敵人。他們在前線多次擊敗日寇,但后期轉向山區,與敵人打游擊。抗戰勝利后,馬爾果夫沒有與其他軍閥勾結,而是在新疆開始自治。1951年新疆解放后,馬爾果夫率領全國軍隊全部加入解放軍,從而成為中國革命軍的一員。
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但當時的國家還沒有完全解放。不對,中央必然會加強西北地區的建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馬爾果夫因為出色的政治表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黨。后來,馬爾果夫被提升為第五軍軍長。可見組織對他的重視。1951年,駐扎在南方和西北的新疆國民軍和解放軍逐漸擴大。國軍后來改編為第五軍。1954年,馬爾果夫出任西北軍區司令員。在整個過程中,該組織始終高度重視西北地區。建設西北時,馬爾果夫也成為關鍵人物,相當于中央政府在西北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授予少將軍銜
1955年,當時國家授予許多軍事能力突出的人榮譽,包括被國家授予少將軍銜的馬爾果夫,擔任新疆軍區副參謀長。從這個角度來看,馬爾果夫的未來是一路攀升的。本來他的功績是不夠資格的,但他的好運的是國家需要一個中間力量為西北架起一座橋梁。馬爾果夫正好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自己在西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可以說,如果他繼續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不僅是他自己,就連他的家人和后代都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但是很快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1960年2月,蘇聯邊防軍占領了中蘇邊境額爾古納河上屬于內蒙古管轄的克魯舍納島。同年4月,蘇聯邊防軍在新疆博茨的艾吉爾山口趕走了中國牧民,并綁架了中國人員。中國的克制和修復與蘇聯關系的嘗試失敗了,雙方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蘇聯哈薩克廣播電臺用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對蘇聯進行歌頌,對中國進行誹謗,滲透到新疆人民中。
蘇聯在新疆的協會通常會超越權限向當地居民發放非法的“外籍人士證明”或“護照”。維吾爾族和韃靼人在事發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煽動當地居民去蘇聯協會獲取非法的“蘇聯華僑證”,并打算以此為依據去蘇聯。
中蘇關系惡化
1961年,馬爾果夫與另一位國民朋友祖農太耶夫叛逃,祖農太耶夫也于1955年被國家授予少將軍銜。雖然他們的地位很高,但他們的信仰不堅定,因為馬爾果夫當時是中國和蘇聯的雙重國籍。我們不知道蘇聯發生了什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時中蘇關系惡化,馬爾果夫明顯站在蘇聯一邊。為什么要在牧民身上打兩個引號,因為這些牧民是在馬爾果夫夫的幫助下帶著槍來的。在他的幫助下,這些牧民迅速進入中國。隨后,馬爾果夫帶著從蘇聯帶來的“親朋好友”在邊境徘徊,到處拜訪中國牧民。
于是在1961年,他們把將前往蘇聯的申請交給了中央軍委,他們希望得到組織的同意,以和平的方式離開中國。這一事件在當時也引起了警覺。很多高層領導,然后這個消息傳到了偉人的耳朵里。主席知道這件事后,只淡淡地說了四個字:“放他走。”總理想讓賽皮丁·埃齊茲同志勸阻他。主席回答說,我不能理解。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解釋。不清楚誰對誰錯。20年后,也許30年后,大家都會明白。如果你愿意去,可以走。”
這句話雖然很簡單,卻一針見血。在當時很多人眼里,連官方媒體記者都報道說,馬爾果夫和他的朋友太耶夫想去蘇聯,因為他們看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發展太艱難了。他們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建設上,等待祖國的崛起。因此,他們想去發展更快的蘇聯,尋求更好的發展,享受更多。馬爾果夫在準備逃離蘇聯時也花了不少心思。在蘇聯克格勃間諜的幫助下,他和朋友開始串聯深入邊疆牧區,并向邊民發放了蘇聯的僑民證,鼓勵邊民逃往蘇聯,人數有近6萬人。
叛逃
1962年4月22日凌晨,數十名邊民帶著行李和孩子來到霍爾果斯港,要求乘坐國際大巴前往蘇聯。然而,因為當天沒有汽車運行,與邊防人員發生了口角。后來,成千上萬的邊民抱著蘇來到港口,發生了沖突。如果沒有正常的理由和理由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哪個政府會同意這樣的要求。人口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這讓中國政府感到震驚。中國軍隊迅速出擊,想了解具體情況。
甚至當中國軍隊的士兵全副武裝出現在邊境時,事情變得更加嚴重。少將馬爾果夫召集從蘇聯帶回來的親友,拿起槍,用槍指著中國軍隊的士兵。這是一件非常憤怒的事情,但是中國軍隊的士兵是有原則的,他們決心不開第一槍。就這樣,兩個全副武裝的部隊槍口對著對方,誰也不敢動,誰也不敢開第一槍。在這樣的僵局下,大量中國邊牧進入蘇聯成為蘇聯人,甚至馬爾果夫也去了蘇聯。
馬爾果夫接待了在蘇聯非法越境的中國公民。直到5月31日,蘇聯當局才出于政治需要關閉了伊犁和塔城部分地區的邊境。這一事件被稱為伊塔事件。雖然影響極其惡劣,但中央政府并沒有阻礙馬爾果夫投奔蘇聯。
邊疆荒廢
這一次馬爾果夫帶走了6萬名住民,他們還帶走了22萬只當地牲畜。新疆地廣人稀,邊境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邊境人主要放養畜牧業。這一次,6萬人逃亡,導致伊犁草原、阿爾泰草原人口銳減,經濟癱瘓,部分縣城甚至只剩下幾百人。因為很多人匆忙離開,成群的牛羊牲畜來不及帶走,整個邊疆荒廢了一段時間,牲畜無人看管。
西北地區近40萬畝農田得不到及時整治,當地的農業和水利設施沒有辦法發展,當地的經濟會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混亂狀態呢?為了應對這樣一個難題,中央政府決定向西北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大量解放軍來到這里時,他們并沒有忙于軍事演習,而是在農田里做農活,以恢復當地的農業發展。經過后來的統計,發現西北地區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萬元,這還是20世紀60年代的數字。
那么,馬爾果夫為什么要鼓勵邊民和他一起去呢,因為戰后蘇聯面臨著人口萎縮的問題,而這場戰爭在蘇聯死了太多的人。為了鼓勵國內發展,蘇聯當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口問題。這時,馬爾果夫首先與蘇聯高級官員討論,他到達蘇聯后,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但這肯定會帶來大量的人。蘇聯認為他做得很好,因為他不僅帶走了6萬多名邊境人員,還帶來了數十萬只牲畜。蘇聯的農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優勢。那么馬爾果夫在蘇聯過得真的很好么?
事實并非如此。蘇聯用完馬爾果夫后,停止給他財政補貼。最后,他甚至為住房問題頭疼,當地人看到他們都是不重視,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好處。那么,在工作和生產過程中,自然會受到歧視,待遇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改革開放
最重要的時間是1986年,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點。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國內發展出現了轉折性的條約。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五年,再看蘇聯的狀況,在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的巔峰時刻后,快速走向下坡路。蘇聯的經濟開始崩潰,社會也動亂不堪,為了一塊面包都要排隊十多個小時。蘇聯搖搖晃晃地走到了1991年便徹底倒下了。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分裂成很多國家,政治勢力比較大,現在是俄羅斯。由于蘇聯后期的發展似乎起伏不定。
馬爾果夫和這些來自外國的人在蘇聯肯定不會像當地人那樣受歡迎,然后他們看到中國發展得更快。所以,他們走上街頭,大多數人都想去馬爾果夫的工作單位要求一份聲明。既然在蘇聯發展不好,就應該把大家帶回中國。一方面,你要給大家一個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馬爾果夫他也想回到中國,所以他多次給我們政府寫信,但都被我們毫無例外地拒絕了。
6萬多邊境住民在馬爾果夫這邊得不到回應,在蘇聯這邊得不到土地干活,在另一邊解決不了自己的工作問題。因此,為了活著,這些人開始聯合起來,留在中國邊境。他們想越境溜回中國,但還是有點小聰明,但是他們忘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扎在中國西南邊境,沒有偷渡者能成功。居民們把無法返回中國的挫敗感轉化為悲痛和憤慨的力量,不斷騷擾著馬爾果夫的工作單位。馬爾果夫對此無能為力,馬爾果夫的最終結果也沒有正式記錄。
通過外媒的報道,人們幾乎無法得知這位曾經被授予少將軍銜的男子什么時候患上了抑郁癥,具體結果如何也不得而知。俯視整個事件,大家都會發現,馬爾果夫能被國家授予少將軍銜,是因為他遇到了機會。站在風口浪尖上,就連豬都可以起飛,當時中國為了連接西北地區的發展,穩定國內的解放形勢,獲得了一道橋梁。馬爾果夫最終被組織選中。對于這支骨干力量,之所以被國家放在這樣的位置上,并不是因為馬爾果夫有多強的能力。
事實上,換一個別的人也可以創造馬爾果夫的少將奇跡。不幸的是,馬爾果夫忽略了一個事實。他認為自己的能力高于所有人,這就導致了他生成了驕傲的心態。馬爾果夫想叛逃到蘇聯接受更好的生活,但他不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他還是按照以前的心態生活,這就導致了悲劇。
步入終局
已經步入老年的馬爾果夫,最終于1992年在阿拉木圖去世;事實上,由于二戰,蘇聯人口嚴重減少,所以他想爭取中國邊境人民。事實上,過去那些邊民過得并不好。過去逃亡的邊民大多被迫放牧,干重體力活,有的甚至挨打。蘇聯把人接過來讓他們工作,不是讓他們來享受幸福。當時蘇聯利用郵包和克格勃攜帶的大量錢財誘使中國邊民逃離蘇聯。這里的包裹里有不少當時中國制造的產品。然而,這些人后來被拒絕回家。
當祖國陷入困境時,這些人拋棄了它。現在祖國繁榮昌盛,現在想回來好好享受。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好事。中國的美好生活是革命者一步一步跟著黨的領導走,而不是別人施舍。當然,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我們慶幸自己出生在中國這片和平的土地上,應該更加愛護祖國,為祖國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逃避責任,享受別人的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