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昨天早上,《中國廣州發布》官宣“廣州將進一步放寬入戶條件”。
內文提到,“廣州市正在修訂引進人才入戶相關政策,預計將進一步放寬入戶條件”。
一時間,大家都以為,去年11月再一次發布的《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修訂稿)》,可能真的要落地了。
但轉頭,再點進推文,已經被發布者刪除,不知何故。
看來廣州放寬入戶限制這件事,還挺一波三折的。
如今,住房限購在廣州已經成為過去式。但熬到限購、限售的全面解除,放寬入戶卻一直還未正式上線。
至于為什么現在廣州有點著急,又想使出這一招,方方面面都有跡可循。
單看樓市,今天最新發布的70城2月份房價數據中,廣州新房房價環比下跌0.2%,是一線城市中唯一下跌的。
上個月發布的1月份數據,廣州連跌超過一年后,才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取得新房價格環比持平的成績。
這下,又一次被打回原形。再看一下同比數據,廣州也是一線城市里那個“顯眼包”:新房同比跌7.8%。
上海同比上漲5.6%,北京和深圳分別下降5.5%和4.4%。
再看GDP,2024年,廣州不僅全國GDP第四城的位置失守,增速在全國GDP十強城市中排末位,甚至在全省的排名,也可以說幾乎是墊底。
怎么說呢?
今年開年以來,Deepseek的橫空出世和杭州“六小龍”等的不斷刷屏,都反襯得廣州有點寂寞。
當然了,一直以來,廣州集務實和敢干這兩種難能可貴氣質于一身的作風,以及千年商都的底色、省里領頭大哥的擔當都廣為人盛贊。
這一點,在當下也是如此。
但有些做法,的確讓人覺得左顧右盼,顧慮太多了。
要我說,放寬入戶條件,大可不必一直躊躇不前。征集了這么多次的意見,民間的高手都提了什么可行的建議?
廣納民意就是了。
怎么做能在吸引人才和均衡社會資源上取得雙贏?就是設置入戶門檻的準繩。
比如,也是在昨天,浙江提出:2025年要為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100%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
也就是說,浙江已經大聲喊話,農民工,你們放心來吧。也不需要有本地戶籍,只要有居住證,子女就能讀公立小學、初中。
那么,廣州希望吸引人才落戶,助他們安居的政策能做到什么程度?
只要善用AI和大數據,也就應該不難得出答案。
過多地瞻前顧后,就沒有必要了。
還有,如果說還只是一時的得失的話,認清形勢,擺正姿態,找對目標,厚積薄發,后發制人,才是當務之急。
但,對于接下來要怎么做,廣州看起來似乎還十分抽象。
3月5日,廣州市政府網站公布了獲批的全市11個區及空港經濟區的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也就是未來10年,廣州的發展規劃愿景了。
然而……具體定位如下:
天河區?:世界級城市客廳、數字經濟和總部經濟集聚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教育文化和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
?越秀區?:國際大都市核心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
?海珠區?:新質生產力創先區、世界級城市客廳、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
?荔灣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
?白云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山水智慧城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區;
黃埔區?:廣州產業發展增長極、灣區科技創新主引擎、海絲國際合作先行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花都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世界級航空都會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番禺區: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智造創新引領區、獅子洋增長極重要承載區;
南沙區: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粵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未來城市建設新標桿;
從化區:國際交往合作平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示范區;
增城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東部中心重要承載區;
空港經濟區:國際航空樞紐、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北部增長極重要承載區。
別的不說,光把經濟最強的天河,以及因琶洲而顯得“網感”最足的海珠兩個區拎出來看:兩區不謀而合,同定位為“世界級城市客廳”,不同之處是天河還強調了數字經濟和總部經濟。
如果說數字經濟的話,海珠琶洲也不差的。畢竟最近因抖音南方總部落戶,就已經被各種刷屏,何況這里已經有BAT三巨頭。
不知道是不是兩個區“查重率”太高了,所以避嫌了沒再提?
只能說,我看完之后,就莫名其妙腦洞大開地想,如果這是一份企業企劃案的話,不知道甲方爸爸看完給過不?
又或者打工人看完后,想給爸爸打幾分呢?
沒錯,丟開以往沒有必要的包袱,對于廣州來說要比想象的難得多,但經濟轉型、產業巨變已經殺到跟前,此時還不輕身上陣,更待何時?
如今,Deepseek的成功家喻戶曉,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背后的驅動者,源自于10年前國家制定并實施的一份強國戰略綱領《中國制造2025》。
這份綱領的提出,源自于當時中國想擺脫世界商品工廠、成為擁有健全尖端技術供應鏈的全球科技領導者的愿望。
綱領涵蓋十大技術目標,包括新能源汽車、5G、生物健康等等核心領域,并設置了250多個小目標。
如今,10年過去,根據《南華早報》的分析,完成率已經接近九成。
所以,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出圈,看似突然,又絕非偶然。
AI如此,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物科技等等均是如此,均需要超前布局、長期投入。
所以,一時還沒找準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并不會就此永遠落后于人。怕的是并未意識到早該行動起來,還繼續停留在過去的語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