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警示:"企業往往不是死于饑餓,而是死于消化不良。"
華熙生物(688363.SH)不斷下滑的業績,將病灶露在了臉上。
日前,華熙生物披露了2024年業績快報: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歸母凈利潤1.64億元,同比下降72.27%;扣非凈利潤為1.01億元,同比下降79.36%。
就在這份令人難堪的業績快報發布不久,3月3日晚,華熙生物官方微信號發布了題為《從嚴治理組織、重返業務一線、重回創業狀態——趙燕內部講話全文》的文章。
其中提到,華熙生物近兩年業績的下滑,一部分原因是市場造成的,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創始人趙燕意識到公司組織、人才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
醫美行業做的是“面子工程”,作為一家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把內部講話對外公開,顯然也是故意漏給外界的,這是“不要面子”了。
當然,華熙生物存在的問題,也遠非一篇公開文章就能解決,其業績滑坡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場由戰略迷失、組織僵化與行業變局共同引發的系統性危機。華熙生物核心業務板塊的全面疲軟,折射出從技術信仰崩塌到管理效能衰竭的多重病灶。
財務指標惡化
2024年業績的同比下滑比例,已經是在華熙生物2023年業績就已暴跌的基礎上。
2023年,華熙生物的營收、凈利潤分別下跌4.45%、38.97%。其中的第四季度,跌幅更是擴大到9.04%、73.37%。
曾經的華熙生物,業績快速增長的勢頭非常猛。在2018-2022年的五年間,其營收規模從8.18億元飆升至63.59億元,漲了677%。
但回頭來看,當時華熙生物一定程度上是借著電商的東風。當電商帶來的紅利效應消退之后,華熙生物就陷入了后退的怪圈。
自2023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銳減,核心業務毛利率全線潰退,醫療終端產品毛利率下降明顯,護膚品業務毛利率也難以支撐。對比同期的愛美客凈利潤率水平,這家曾經的“玻尿酸之王”正被后來者全方位超越。
當2023年財報顯示凈利潤同比暴跌時,華熙生物引以為傲的"生物科技全產業鏈"神話出現裂痕。前員工口中的"PPT治國"現象,暴露出戰略決策的虛浮化。
盡管坐擁全球47%的玻尿酸原料市場份額,但華熙生物研發費用率長期徘徊在5%-6%,遠低于生物科技企業10%的行業基準。對比之下,營銷費用率卻高達47.2%,陷入“重營銷輕研發”的惡性循環。
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熙生物過度依賴傳統經銷商模式,導致渠道庫存積壓嚴重。
2023年存貨周轉天數激增,應收賬款占比攀升,現金流質量持續惡化。同時,在護膚品領域簡單復制原料端的“大單品邏輯”,面對珀萊雅、貝泰妮等企業的數字化用戶運營時,暴露出數據中臺建設滯后、私域流量運營低效等硬傷。
在監管鐵拳重塑醫美行業的背景下,華熙生物卻仍沉迷于"玻尿酸+概念"的游戲。當愛美客憑借“濡白天使針”實現技術代際超越時,華熙的“潤百顏”仍在紅海市場肉搏。
此外,公司耗資20億打造的“生物活性物平臺”淪為概念游戲。醫美業務受集采沖擊增長停滯,功能性食品三年累計虧損超4億,護膚品業務陷入多品牌內耗。這種“攤大餅式”擴張遭遇了困境。
戰略結構性塌方?
創始人趙燕“將玻尿酸做成普惠消費品”的愿景,在公司內部的管理實踐中逐漸迷失。
據消息稱,公司內部流傳的"蓋章文化"——每個決策需要12個部門會簽,完美詮釋了威廉·懷特在《組織人》中批判的“制度性癱瘓”。更致命的是,職業經理人頻繁更迭帶來的戰略搖擺,讓這家技術起家的企業逐漸淪為營銷驅動的“貼牌工廠”。
這種管理模式下,公司“人心渙散”。公司中高層流動率年均超30%,2024年以來,華熙生物原核心技術人員馬守偉、王勇志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職務;副總經理劉愛華、原核心技術人員欒貽宏不再直接負責研發相關工作。
諷刺的是,2020-2023年華熙生物的管理費用卻從1.62億元增至4.92億元,增幅203.7%。
更嚴重的是,華熙生物公布其董事、副總經理及核心技術人員郭學平博士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正式辦理退休手續,自該日起不再擔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郭學平對于華熙生物的意義非同小可,他與趙燕結識于北京大學的EMBA研修班,正是他告訴趙燕,透明質酸分子的用途。隨后,趙燕與郭學平正式建立深度合作,開始醫美商業化轉型。華熙生物的成立與郭學平密切,他的頭銜也一直是華熙生物“首席科學家”。
然而在趙燕看來,近年來華熙生物出現的問題,與戰略等無關,而是因為管理模式太“松”。
趙燕稱,“鑒于企業管理之前的寬松風氣,內部滋生了非常多的問題,今年公司已開始了‘刮骨療毒’,對于歷史問題我們絕不姑息放縱,所有貪腐人員無論職務高低,必須在3月31日前交代問題、提交辭呈”。
趙燕稱,“2024年公司步入變革調整期,第一階段公司重點進行了流程的調整,可能很多人以為流程調整告一段落了,變革也就接近尾聲了。”“流程調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動作糾正過來,暴露很多原來沒有暴露的問題,真正的變革是人的變革,現在剛剛開始!”
在趙燕看來,團隊里不少人只會打著市場的旗號去追熱點,“有些人滿口都是市場的風口,自認為專業、職業,但既不在市場的一線,又對全球生命科技前沿正在發生什么一無所知。他們成為一批既沒有生命科學公司的底色,又無法在市場上硬拼的偽管理者”。
“這個公司離開了誰都可以重新組織,唯一離不開的是我這個創始人。”趙燕的這句話,也是華熙生物變革的縮影。
不可忽視的是,當創始人意志凌駕于市場規律之上,再大優勢也終將消磨殆盡。這種困境恰如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的預言:“那些曾經讓它成功的因素,最終會成為它失敗的原因。”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