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凌晨,是大S下葬的第四天,其母親S媽在社交平臺連發三條動態,一句“我女兒回來了!”引發全網熱議。然而,這并非大S“死而復生”,而是一位使用AI技術生成了一段大S的視頻,這一事件迅速登上熱搜,卻意外引發網友兩極評價:有人為科技撫慰人心的力量感動,也有人嘲諷“孩子餓死了知道喂奶了”。
據臺媒報道,大S于2025年2月2日因流感并發肺炎在日本去世,骨灰于3月15日下葬。葬禮期間,其子女因撫養權歸屬汪小菲未出席,汪小菲現任妻子馬筱梅更被曝帶孩子在葬禮當天做手工,引發“不懂事”的批評。而S媽在女兒下葬后多次公開指責汪小菲一家,稱大S生前“被凌虐10年”,家庭矛盾持續激化。
在此背景下,用AI生成大S的視頻,試圖以技術手段延續它的“存在”。視頻中,AI模擬的大S語氣溫柔,甚至配文風格也與其生前如出一轍。S媽看到后情緒失控,連發動態表達思念,這一場景令人唏噓,卻也折射出AI在情感慰藉中的特殊價值——正如臺灣男星包小柏曾用AI“復活”病逝女兒,技術正成為生者對抗失去的“解藥”。
事件發酵后,部分網友對S媽的反應提出質疑:“孩子活著時不珍惜,現在用AI自我感動?”此類評論直指大S生前與母親的復雜關系。據悉,大S去世前與S媽因婚姻、事業等問題多次公開爭執,而S媽在大S去世后一度沉默,直至葬禮矛盾爆發才頻繁發聲。
批評者認為,S媽此時的悲痛更像“輿論戰”的一部分,試圖通過煽情轉移公眾對家庭矛盾的關注。支持者則呼吁體諒一位母親失去女兒的痛苦:“無論生前如何,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楚不應被苛責。”
AI技術在悼念中的應用已非新鮮事,但也有專家指出,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生者沉溺于虛擬慰藉,阻礙現實中的情感修復。而對于大S的子女,AI或許能成為保留母親記憶的載體,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也算是一個撫慰。
S媽的“我女兒回來了”是傳統哀悼方式與數字時代碰撞的縮影。AI能否彌合生者與逝者的鴻溝,或許取決于使用者如何平衡科技的溫度與現實的冷峻。而在這場爭議中,更值得深思的是:當技術足以“復活”逝者,我們是否該重新定義“告別”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