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來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跨國并購作為企業快速擴展市場、獲取核心技術、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直備受關注。
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的緊張,特別是中美關系的微妙變化,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并購活動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警惕和干預。
2021年,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中集集團)計劃斥資約78億人民幣收購丹麥馬士基集團旗下的MCI,這是一家專注于制造冷藏集裝箱的企業,擁有先進的冷機核心技術。
此次收購原本將鞏固中集集團作為全球最大集裝箱制造商的地位,并幫助其補齊產業鏈短板。
然而,就在交易即將完成之際,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為由介入,聲稱此次并購將鞏固中國對全球冷藏集裝箱市場的控制地位,損害美國經濟利益。
經過長時間的拉鋸戰,中集集團最終被迫放棄收購,并向馬士基集團支付了約6.09億元人民幣的和解費用。這一案例成為近年來美國攪黃中國收購案的典型之一。
無獨有偶,在半導體領域,中國私募股權智路資本也曾遭遇美國的阻撓。2021年3月,智路資本同意以總價14億美元收購韓國美格納半導體公司,該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擁有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
然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這筆交易進行了審查,并在8月單方面認定該收購案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盡管雙方進行了數月的努力,但最終仍無法獲得CFIUS的批準,交易被迫終止。
智路資本不得不向美格納半導體公司支付7020萬美元的協議終止費。這一案例再次凸顯了美國對中國企業收購敏感技術資產的擔憂和干預。
除了上述案例外,近年來還有多起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計劃因美國的阻撓而未能成功。例如,中集集團此前還曾試圖收購其他海外企業以拓展業務,但同樣因美國政府的反壟斷審查而受阻。
此外,在能源、礦產、科技等多個領域,中國企業也面臨著來自美國的嚴格審查和干預。這些案例表明,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活動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阻撓態勢。
那么,美國為何要如此積極地攪黃中國的收購案呢?
這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一方面,美國擔心中國通過海外并購獲取關鍵技術和資源,從而增強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5G等關鍵技術領域,美國視中國為潛在威脅,因此極力阻撓中國企業的收購計劃。
另一方面,美國也試圖通過保護主義政策來維護其國內產業的利益,避免外國企業對其本土市場形成沖擊。
此外,地緣政治的緊張也是導致美國攪黃中國收購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美關系日益復雜的背景下,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利用國家安全等借口來打壓中國企業。
美國攪黃中國收購案的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這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經濟摩擦和緊張關系,不利于兩國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其次,這阻礙了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的整合,降低了全球經濟的效率和競爭力。
最后,這還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和報復行為,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貿易體系崩潰的風險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