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打敗中海”的定理還在延續,這一次是北京樓市的單價地王。
昨天,海淀北五環上地核心區出讓一宗宅地。這次的土拍現場,幾乎集齊了北京有頭有臉的房企——
有央企保利、招商+華潤聯合體、金茂、中建壹品;有頭部地方國企建發、越秀,還有“托底”的海開控股,以及綠城。
起拍價58.64億,不算高,大家都掏得起。但現在的市場行情下,拿地除了鈔票,更多的還得靠勇氣。
房企大佬們3小時內舉了274次號碼牌,最終還是被中海拿下。
總價75.02億、樓面價10.23萬/㎡、溢價率27.93%,一舉將北京樓面價也帶進了10萬+時代。
這宗地的位置實在太好了,北依碼農“宇宙中心”后廠村 ,南靠全國高校頂流之清華北大,不僅 學術氣息濃厚,周邊也是富豪云集。西邊的融創學府壹號院,當年以140億的首開戰績成為北京神盤。
對財大氣粗的中海來說,75億只是“小錢”,畢竟過去4個月,他們在北京拿地就花了378億。
中海在北京為什么沖得這么猛?
有個數據或可佐證——
今年前2個月,中海在北京以27.62億的全口徑銷售額排在第3,同比下降了28%,在北京TOP5房企中降幅最大。
事實上,作為利潤王,中海北京一直有些“驕傲”,尤其是在對廣大業主的呵護上,有意無意忽略了大家的感受。
這導致這兩年中海在北京的市場口碑有所欠佳。
今天艷姐就和大家來聊聊中海在北京的表現,也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01
還想繼續當“大哥”
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中海以27.62億的全口徑銷售在北京排名第3。
數字看上去還不錯,但要知道,中海在北京有大概20個在售項目,包括去年北京銷冠中海京華玖序。
也就是說,前2個月,平均每個項目大概賣了1億。
這樣的表現多少是有些讓人意外的。
沒有取得開門紅,中海北方大區和北京公司迅速進行了一波人事調整:
中海北方大區高級副總經理刁鵬、中海北京副總經理王心邑同時離職。
刁鵬分管北方大區營銷,是中海海納招聘的營銷高管之一,是中海營銷系統的元老級人物。從執掌北京中海到華北區域,最后到整合北方大區,刁鵬在中海系統威望還是比較高的。
王心邑分管投資開發,是中海北京公司的核心高管之一,屬于開發報建領域的頂級選手,中海能快速在北京打出一片天地,王總還是功不可沒的。
這兩位高管都算是中海內部的核心骨干,所以消息一傳出,就引發了業界對于他們離職原因的討論:比如在土拍中拿地過于激進、利潤率沒有達標、“地獄級的考核指標”等等。
要知道去年他們在北京的全口徑銷售額是474.8億,連續7年位居第一,數據也是遙遙領先的。
但就像艷姐在前面說的,這個業績是建立在大約20個在售項目的基礎之上。對比中海上海,去年3個項目就賣了704億,投資、銷售質量都相當強悍。
從這個角度看,中海北京的2024年銷冠,成色略顯不足。
銷冠的獎杯還沒捂熱就調整高管,“突如其來”的人事變動似乎說明,中海對北方區域和中海北京當下的狀態似乎不滿意,也希望通過一系列的組織架構調整以及人員換防,來尋求破局。
其實對一家有些年頭的“大塊頭”房企來說,要適應市場轉型帶來的挑戰,第一刀就得向內,在非標和合規兩條鋼索上找平衡。
想在北京樓市繼續當“帶頭大哥”,中海還是得走出舒適區,拿出敬畏市場百分百的誠意。
02
老二“冒尖”急壞老大
很少有人知道,中海在北京其實有兩個操盤團隊:中海北京公司和中海新城。
中海新城2007年左右就扎根于石景山,主要業務方向是城市運營,并不是傳統意義的開發商,而是通過一二級聯動為區域賦能。
中海北京公司資歷更老,成立于1995年,是中海地產在內地成立的第四家子公司,在北京以公開市場拿地為主。
過去幾年,兩家公司在北京都有各自的“勢力范圍”,“井水不犯河水”。像中海新城主要活躍于石景山一帶;而中海北京公司“權限”就要大得多,海淀、房山、豐臺、昌平等都有中海北京公司的影子。
兩家公司雖各司其職,業務方向和區域布局有所差異,但在推動中海在北京的發展進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關鍵作用。特別是中海北京公司,不管是項目數量還是銷售額,過去一直都力壓中海新城。
但去年,兩家公司之間的“默契”被打破,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中海新城突然“冒尖”了,老二打了翻身仗,而且勢頭很猛。
兩個標志性動作:
一是銷冠。
去年,銷冠項目中海京華玖序全年銷售額近100億,但它的開發商并不是中海北京公司,而是中海新城。京華玖序的奇跡給中海新城長了不少臉,中海新城的銷售額甚至一度超過中海北京公司。
中海京華·玖序效果圖(過程稿)
二是拿地。
去年11月,中海新城以153.32億拿下朝陽區“酒仙橋+小紅門+十八里店”三宗宅地及商業捆綁地塊。這意味著,中海新城實質性走出石景山。
手握銷冠項目+幾百億貨值的中海新城,今年大概率會繼續給中海北京公司“施壓”。
或許是因為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去年下半年,中海北京公司更換了營銷負責人,把中海天津公司原營銷總王野調來了北京。
調整后,中海北京公司形成了總經理倪健剛+營銷負責人王野的組合。
王野來北京頗有些“臨危受命”的意思,很多人也曾對他抱有很大希望。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可能是因為還沒適應,也可能是因為某些歷史因素,王野在北京市場還沒完全施展開,表現可以說乏善可陳。
王野在天津干了10多年,但北京留給他的時間,可能還不到10個月。
不過這沒關系,因為王野現在有了承載全村人希望的樹村地塊,再加上城里的萬泉寺和西郊冷庫兩個純新盤,只要功夫做到位,這位操盤手很快就能“改命”。
中海北京公司總經理倪健剛
相比之下,中海新城的高管隊伍要穩定得多。
目前中海新城的總經理張欣,根據中海官網,早在2017年她就已經在任了;營銷負責人薛記肖大概是2019年出任助理總經理,分管營銷。
中海新城公司總經理張欣
艷姐覺得,過去幾年中海一直是北京樓市的銷冠,跟中海北京公司、中海新城的這種“賽馬機制”不無關系。
而現在平衡被打破了,兄弟公司同臺打擂,接下去怎么平衡資金、怎么平衡業務,又會是個有意思的事情。
03
吃了點新政的“虧”
相較于去年中海新城在京華玖序創造的傳奇,中海北京公司的表現就顯得黯淡了。
艷姐盤了下,目前中海北京公司在售、待售項目大概有16個,但一些項目的去化不盡如人意。
去年3月,中海北京公司5盤齊開,貨值將近400億,官宣的開盤成績是百億,然而過了差不多1年,網簽數據的表現卻略顯尷尬:
像中海豐和叁號院,412套上市房源,到今年2月底的網簽套數65套,去化率16%,月均網簽5.4套,平均一周賣0.8套;網簽回款金額10.64億,占到地價款的20%。按照這個速度,大約需要5年才能回籠拿地支出。
中海豐和叁號院效果圖過程稿
像中海·公元里,622套上市房源,目前網簽52套,網簽金額3.96億,去化率只有8.3%,月均網簽4.3套。
另外像西山觀復,取證9個月,256套上市房源,目前網簽38套,網簽金額4.31億,去化率也只有15%,月均網簽4.2套。
艷姐也看了下,中海北京公司幾個項目的去化難題,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產品適配度。
像中海豐和叁號院,延續了前幾年的高低配設計,高層占比達到83%,小高層得房率在76%~81%,洋房得房率86%~87%。原本也沒錯,但去年下半年,北京“好房子”產品突襲市場,一些項目通過雙陽臺、三陽臺等設計等,得房率能做到90%以上,甚至超過100%。
也就是說,贈送的面積折合起來差不多相當于百八十萬塊錢,試問這樣的真金白銀,誰不喜歡?
從這個角度看,艷姐覺得,中海北京公司多多少少吃了點新政的“虧”。
然后是營銷策略。
北京樓市內卷,競品扎堆上市,沒有核心地段優勢的項目通過以價換量,借助市場節點跑量成為常態。不過中海北京公司的反應相對慢了點,在要流速還是保利潤之間有些猶豫。
與中海豐和叁號院一街之隔的競品,指導價9.2萬/㎡,去年8月通過一口價、特價房等形式降價跑量,并且持續低價搶抓市場窗口,網簽均價不到8.1萬/㎡,明顯低于中海豐和叁號院的8.7萬/㎡的網簽均價。這種搶跑策略效果也還不錯,月均網簽13套。
而降價策略不夠果斷的中海豐和叁號院,自然也是被競品撬走了不少客戶。
有了新單價地王的氣勢,手握十幾個項目的中海北京公司,今年能不能逆勢突圍,艷姐也會持續關注。
04
口碑跌破及格線?
艷姐覺得,中海在北京是傳奇般的存在,畢竟銷售規模曾連續7年位居北京第一。
但這兩年,中海的市場口碑似乎跌破了及格線。
從去年開始,中海北京公司的多個項目就遭到了業主的口誅筆伐,諸多業主在社交網絡、官方留言板上反饋各種減配、貨不對板、房屋質量差等情況。
像中海·富華里項目,根據媒體報道,在工地開放日期間,業主就發現原本銷售宣傳的外立面使用航空氟碳漆,最后卻變成了普通的真石漆,一些業主多次找到中海溝通解決,但開發商解釋是部分銷售存在溝通錯誤和疏漏。
不僅是“更換”外墻涂料,中海·富華里在內部的一些設計、工藝上也受到不少詬病。
像140㎡戶型的衛生間設計,根據業主測算,馬桶兩側整體空間寬度只有90厘米,馬桶前端位置距離墻面僅45—50厘米。這樣的空間非常局促,業主形容“蹲坑如面壁、擦拭臀部就磕頭”。
還有玄關鞋柜,因為尺寸較小,如果放入尺寸稍微大一些的鞋子,柜門也很難達到完美的閉合狀態。
雖然業主提出了質疑,也跟開發商進行了溝通,但項目人員反饋“不改,都買好了”。
除了這個項目外,此前中海北京公司打造的中海寰宇時代等項目也被爆出存在“虛假承諾”等問題。
發生質量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出現問題后,沒有及時對客戶訴求做出回應,并積極進行相關的改進。
艷姐一直覺得,對于一家房企影響最大的就是因為房企對項目質量問題的怠慢,業主失去了對于房企的信任,這樣口口相傳,也勢必會造成市場口碑的崩塌。
大家看那些成功的房企,哪個不是用產品和服務征服了客戶,獲得了客戶極高的口碑才能活到現在?
艷姐覺得,中海北京公司真的應該趕緊走出舒適區——
比如,先好好解決一下這些滿天飛的項目“小作文”。
結語
去年,中海在行業賺足了不少話題:北京、上海、深圳3個一線城市的銷冠;5個“玖”序系產品貢獻了870億業績。
秘籍也很“簡單”,聚焦一線城市+好產品,但不是所有人都學得會。
但即使在一線城市,區域、板塊也明顯分化,投資、營銷、產品、服務策略稍微走錯一步棋,都會給房企帶來反噬。
不到4個月,中海便在北京的海淀、朝陽、豐臺等區域砸下378億搶地。
一個明顯的趨勢:進城,布局核心區域、核心地段。畢竟中海京華玖序能成為去年的北京銷冠,地段優勢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壓力之下,中海在北京的傳奇故事是否還會繼續?我們也拭目以待。
主編:張艷
責編:Eric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為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