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吳康寧教授 “創新人” 培養理論看商賽實踐價值
一、吳康寧教授 “創新人” 培養理論核心
“創新人” 的三維素養
清華教授吳康寧在《培養 “創新人”:中國教育回避不了的世紀挑戰》中指出,現實的 “創新人” 需具備三大核心素養:
- 創新意識:理性化的創新自覺(創新意愿、傾向、設想);
- 創新能力:技術性力量(關聯搜尋、批判思維、超越想象、綜合建構);
- 創新品格:創新勇氣、毅力與道德底線。
教育的雙重使命
- 解放與激活:打破束縛,釋放學生與生俱來的創新欲望與潛能;
- 引導與賦能:通過教育創新,幫助學生實現從 “可能的創新人” 到 “現實的創新人” 的轉變。
二、方略商賽:“創新人” 培養的實踐場域
商賽系統與創新素養的深度契合
教育創新的三大突破
- 自由探索空間:虛擬經濟沙盤提供無風險試錯環境,鼓勵學生提出顛覆性方案(如低星級市場逆襲策略);
- 跨學科融合:角色協作需整合經濟學、管理學、技術研發等多領域知識,契合 “文科 + 理科” 通識教育理念;
- 過程性評價:采用 “雙重評判” 機制,既關注最終成果,更重視團隊在策略迭代中的縱向成長。
三、商賽如何破解 “創新人” 培養難題?
1. 突破 “反創新” 文化觀念
- 案例:某參賽團隊在原料價格暴漲時,創造性地開發替代資源(如用草原資源替代礦產),體現 “不滿足現狀” 的創新欲望。
- 機制:通過 “虛擬經濟模型” 打破傳統路徑依賴,用數據驗證創新可行性,重塑 “敢想敢試” 的創新文化。
2. 跨越 “反創新” 管理體制
- 案例:商賽允許團隊自主制定研發方向(如選擇 “環保材料研發” 或 “智能倉儲技術”),模擬學校 “自主辦學” 的創新生態。
- 機制:動態市場規則模擬社會資源競爭,要求團隊在約束條件下尋找最優解,培養 “戴著鐐銬跳舞” 的創新韌性。
3. 構建 “益創園” 教育環境
- 案例:商賽中的 “消費者等級體系” 模擬現實社會分層,團隊需設計差異化產品滿足多元需求,踐行 “平等包容” 的創新理念。
- 機制:廣告系統與供需系統聯動,形成 “自由表達 - 市場反饋 - 策略調整” 的閉環,構建支持創新的生態系統。
四、參賽價值:為創新型國家儲備核心人才
1. 能力認證
- 獲獎證書 + 核心素養分析報告,證明 “創新意識、能力、品格” 的綜合水平;
- 沙盤推演數據生成《供應鏈管理能力圖譜》,精準定位職業發展方向。
2. 實踐賦能
- 硬技能:掌握需求預測、成本核算、風險控制等實戰工具;
- 軟技能:提升跨部門協作、危機處理、創造性溝通能力。
3. 戰略視野
- 與行業專家對話,獲取 “數據驅動創新”“AI + 供應鏈” 等前沿洞察;
- 優秀團隊可參與 “方略創新人才庫”,優先獲得企業實習 / 創業孵化機會。
結語
吳康寧教授強調:“培養‘創新人’是中國教育回避不了的世紀挑戰。” 方略商賽通過虛實結合的商業模擬,為青年提供了從 “創新意識覺醒” 到 “創新能力落地” 的完整路徑。立即報名,在沙盤推演中錘煉不可替代的商業智慧,成為 AI 時代的 “創新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