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請你選擇回憶一件事情:它可以近如你今天吃的早餐,也可以遠如你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重要的是,你要盡量回憶得栩栩如生。
好了嗎?現在請思考一個問題:你是通過你自己的眼睛看到這個場景,就像你當時那樣?還是你在其中看自己,就像你在看電影中的一個角色?換句話說,你是以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回憶的?
瀕死體驗可能只是第一人稱視角記憶切換成的第三人稱視角記憶。
對記憶做人稱上的區分,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忽略,但現在引起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的關注。事實證明,記憶的視角不僅與刑事司法、隱藏的偏見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息息相關,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在最深的層次上認識自己。
記憶的視角為什么會切換?
為什么任何給定的記憶會從一個視角而不是從另一個視角被回憶起來呢?這是由一些復雜的因素造成的。
記憶,作為個人化的自我體驗的記錄,最初總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創建起來的。在隨后的歲月里,這個第一人稱的視角可以始終保持不變——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回憶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的原因——但也可能切換成第三人稱的視角。
研究人員發現,記憶越久遠,你就越有可能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回憶它。這可能與以下事實有關:第一人稱視角的記憶要求你設身處地地通過久遠之前的“我”的眼睛來回憶當時的情景,可是記憶越遙遠,你可能擁有的細節就越少,而你擁有的細節越少,你就越不可能進入久遠之前的“我”的角色。
從這里,我們還可以引申出一個見解:同樣一件事情,從第一人稱的視角,我們往往能回憶出更多的細節,而從第三人稱的視角回憶,細節就不太豐富,甚至更多地出錯或扭曲(下面會談到)。所以,在法庭上作證的時候,法官一般都要求我們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回憶。
人們采用第三人稱視角回憶的另一種情況是,當他們的回憶伴有強烈的痛苦的時候,比如回憶地震發生的現場。這可能是因為第一人稱回憶往往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而通過采取第三人稱的視角,我們可以與痛苦的經歷保持距離。這在心理學上叫“疏遠效應”。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第三人稱視角的回憶在精神病人中比正常人中更加普遍。
第三人稱記憶不太可靠
這種疏遠效應有一些潛在的應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瀕死體驗的問題。多年來,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記錄了一些例子:人們報告說,在遭受創傷的時刻,他們感覺自己好像漂浮在身體之外,通常是在身體之上。
然而,這些報告都是事后的敘述。所以最近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回想起來看似是靈魂出竅的經歷,實際上可能只是由創傷引起的第一人稱記憶轉化成的第三人稱記憶;“漂浮”本來是一個人遭受創傷后自身的感覺(我漂浮),但轉化為第三人稱記憶,就變成了你觀看到的另一個人的漂浮(我看到他漂浮)。這種記憶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欺騙你,以為靈魂和肉體相分離,靈魂從遠處打量肉體,就像你看電影里的一個角色一樣。
創傷后“靈魂出竅”的戲劇性經歷,決不是孤例。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指出,第三人稱視角回憶和編造一個全新的場景,都發生在大腦相同的區域,因此在這里,記憶和想象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此一來,在第三人稱記憶中摻入了一些想象但實際上并未發生過的事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這意味著,第三人稱記憶是不太可靠的。
其實,細究起來,不要說第三人稱回憶的內容,就是其回憶方式,都是記憶的一種扭曲。試想:這種回憶要求你像看電影中的一個角色那樣看當時的自己,但現實中誰真的能看到自己呢?你能看到自己的鼻子,或走姿嗎?這些都是我們基于想象編造出來的!
我們對敘事的偏好
這樣一來,第三人稱記憶就是一種有缺陷的記憶了,不過也有它的用處。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問一群女大學生,她們是否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感興趣。然后,讓這些學生各參加了一項學科活動,一些人參加的是本身確實有意思的項目,而另一些人參加的是本身相對無聊的項目。之后,當研究人員調查學生對這些活動的看法時,指示一些人從第一人稱角度回憶,另一些人從第三人稱角度回憶。
研究人員發現,從第一人稱回憶的人給出的答案,與項目自身有趣/無聊的程度相符合;而從第三人稱回憶的人給出的答案,與他們在最初調查中說過的感興趣/不感興趣相符合,譬如一個人當最初調查時說他喜歡技術類的項目,那么當他被分派參加了一個本身相對無聊的技術類項目,他在用第三人稱回憶時,也會說該項目很有趣。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種人稱的記憶似乎都有自己的功能。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記憶一個事件,會讓你處于一種體驗式的心態。它幫助你回憶起你在那一刻的感受。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記憶一個事件,則會讓你處于一個更加帶有敘述性的思維框架中。它幫助你把你的經歷與你以前的信念聯系起來,并把它納入一個連貫的故事中。
也許有關這件事最有趣的是它所暗示的人類對敘事的偏好。當我們把記憶從第一人稱角度轉換到第三人稱角度時,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把經歷塑造成一個故事,把混亂變成連貫。過去,我們認為這種對敘事的偏好,是后天培養的文化或者現代生活的產物;但現在看來,它也是心理學的一個事實,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