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Editor's Comment
在王昀的理解中,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其他媒介形式,只有具有呈現真理價值的對象物才可稱其為藝術,拋離了這一點,一系列對象物就變成了美術。
作為建筑家和藝術家,王昀自幼學習繪畫,后進入建筑院校學習建筑設計,90年代留學日本期間專攻聚落研究,通過計算機分類分析世界各地測繪村落平面圖數據?;貒笸蹶缊探逃诒本┐髮W,在積極投身建筑實踐,探索當前語境下中國現代建筑的可能的同時,從繪畫、雕塑及空間裝置等多種媒介形式對藝術展開了豐富多元的研究和實驗。正是這樣的求學路徑與專業背景,使他的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敘事性表達,而是從哲學、科學、心理學以及神秘學等多元視角展開實驗。而這種獨特的創作方法也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文本和敘事的范疇,轉而聚焦于視覺圖像與觀念的深層次探討。
王昀的藝術創作有兩條線索,一是“盲目繪畫”,探討人身體“肉”的表現;二是從《觀念中的幾何形》一書延展出的所有系列,其核心觀念是:“觀念中的幾何形如同一種初始設定,觀念中的幾何形是先于經驗存在的,是人類表達精神性能夠采用的唯一形態。”近年來,從“觀念中的幾何形”到“知覺中的方體空間”,王昀努力推進從“物我分離”的“示唆式”繪畫到“物我合一”的對人類固有知覺的“喚起式”繪畫的轉向,并在最新的“柱式”系列中引入“空間序列”,使觀者從畫面中知覺到身體內的“時間”從而完成真正的“物我合一”。
“年度藝術家”個案研究
王昀
Wang Yun
真理是世界的本質
TRUTH A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柱式”Order》在孫永增策展的《理念的?!氛褂[現場
藝術家是發現本質的人
ARTISTS AS THOSE WHO
DISCOVER ESSENCE
庫藝術=庫:今年庫藝術年度學術主題為“選擇真理”。在當今這個藝術被日益消費化和娛樂化的時代,您如何看待藝術作為真理媒介的可能性?藝術中追求真理的價值是否依然重要?
王昀=王:依我的理解,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其他,只有具有呈現真理價值的對象物才可稱其為藝術,拋離了這一點,一系列對象物就變成了美術。美術是可以被娛樂和消費的,但藝術是 “真理”?!罢胬怼币欢〞綍r代,因為真理就是本質。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80cm
2024
庫:當代藝術品的商業化與市場化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品概念和價值判斷。今天藝術家、收藏家、觀眾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您對當前的藝術市場有什么看法?市場趨勢對您的藝術創作會產生哪些影響?
王:藝術家必須掙了錢之后才能去創作,但絕不是為了掙錢而創作,這個是我的理解。我個人當然期待觀眾和藏家能夠欣賞我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一定理所當然地會帶給我極大的喜悅,但我并不認為創作應該被觀眾或藏家的喜好與否所左右。在我看來,市場需要的是培育而非迎合,這里的“培育”意味著需要有一群人致力于此事,不僅是藝術家,更重要的是畫廊、藏家、學者、哲學家、批評家以及媒體等文化人的共同參與。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庫:或許有些學者和批評人認為真理與自由意志作為哲學問題在19世紀歐洲已經討論過了,所以沒有更多探討的必要?
王:其實不同時代一直都有真理的討論,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對同一個問題的討論會有視角的偏差。柏拉圖、哥白尼和牛頓時代對世界的認知與我們今日對世界的認知一定會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即便如此,絲毫也否認不了這些哲人和科學家在那個時代對于“真理”的貢獻,反過來其實也一樣,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發現和過往的不同或進步,恰恰是一代又一代面對前人曾經討論過的話題重新做一遍又一遍的研究。在我看來,討論時代共通的“本質”問題,比起轉而尋找與“本質”無關的所謂新話題,更有意義。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庫:您認為藝術家在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王:我認為藝術家扮演著發現“本質”的角色。就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那樣,藝術家通過獨特的視角和呈現方式,會賦予那些看似習以為常事物以新的思考維度和觀察角度,使人意識到:原來事物還可以這樣被理解和看待。
庫:您是否認同藝術家應該承擔超越個人欲望的責任和使命感?
王:“責任”和“使命感”?至少我個人還沒有這種“重任在肩”的感覺,不過有時藝術家的一個“不經意”,真的可能改變時代或藝術方向,這可能就是藝術家所擁有的,具有可以“本質直觀”層面去的“發現”的能力。但我不認為這是可以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努力”能做到的。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24×30cm
2024
庫:您創作的最初動機是什么?您的創作動機與現實的聯系是什么?
王:在上世紀90年代我曾做過近10年的通過計算機將世界各地測繪村落平面圖數據錄入計算機進行分類和分析的工作(可參見我已出版的《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過程中,我觀察到世界所有的住宅平面圖都是方形和圓形。而當我看到這些被數據化的村落平面圖的瞬間,作為曾在小時候學過美術的我,發現這些數據圖就是真正的抽象繪畫,以這個視點出發做的作品和思考都羅列在了《聚落平面圖中的繪畫》和《觀念中的幾何形》這兩本已經出版的小冊子里。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126×126cm
2024
庫:您讓自己堅持創作的內驅力是什么?
王:所謂“內驅力”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想去做”,實際上,每完成一個作品系列后,感覺似乎就完成了那個時點與作品相對應的思考內容。如果隨后發現之前創作的那些作品很多問題,或者感覺如果那樣可能更“本質”,就會有新的開始。
庫:在創作中,您更傾向于解構還是建構?您是如何在作品中實現這種解構或建構的?
王:解構與建構是頗具哲學意味的概念,我認為是否解構或建構也只能是從評論家或第三方的視角來審視。就我個人而言,創作過程中把自己此時此刻對于繪畫和雕塑的理解盡可能本真地“投射”出來,至于所呈現的這些作品是否對過往有所解構,或對未來有所建構,只能交由評論家來審視和判斷。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在“喚起”中逼近繪畫的“本質”
APPROACHING THE "ESSENCE"
OF PAINTING
THROUGH "EVOCATION"
庫:您最新創作的“柱式”系列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背后的創作靈感和動機是什么?
王:“柱式”是一個源自建筑學的概念,其英文 “Order” 既是指“柱式”,也還有秩序、主題的含義。“柱式”是利用“柱子”制作秩序的道具,這與“藝術就是制造一種秩序”的理解非常吻合。建筑中柱子在宗教和人文世界中還對應有諸多的“神圣”解釋。可以說“柱子”是能夠從觀念上跨越歷史、現在并接續未來的。
工作室一角,正面的《" 柱式 "Order》,右上角的”方‘像’”和右下的“雕塑的起源”作品
回到我個人關于繪畫的話題:此前的“觀念中的幾何形”和“知覺中的方體空間”這兩個系列,盡管都是幾何形態的呈現,其實還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一種對象物直接“示唆式”的呈現,后者實際上開啟了“喚起”的狀態。具體地說:“觀念中的幾何形”系列的圖像形態,引用郭璞在《青囊海角經》中的描述,是處于宇宙初始“太無始氣”的狀態(這可參見1988年《新建筑》雜志,我發表的《淺談“氣”與四合院型制的發展》的短文),而當在“太無始氣”的朦朧的單色方塊中做到“一分為二”“黑中有白”,則“無中生有、天地資生”。確切地說:在“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畫布中“無中生有”呈現出“像”的瞬間,意外地“知覺中的方體空間”在這不經意間被“喚起”并制作出來。
柱式Order_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觀念中的幾何形”繪畫系列是“物我分離”的,是“示唆式”繪畫,“知覺中的方體空間”系列是“知覺喚起”系列,近期所制作的這個“柱式”系列,是嘗試在畫布中將“空間”和“時間”同時加以呈現的系列,具體操作方式是在作品中引入“空間序列”,進而使觀者從畫面中知覺到身體內的“時間”并完成“物我合一”。
庫:很多抽象或極簡主義的藝術家也創作過類似圖式的繪畫,“柱式”系列與他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如果僅僅從“圖案”的視角來看,抽象繪畫和極簡主義藝術作品往往會被誤認為是裝飾圖案,這種誤解的產生恰恰僅僅將觀察的視點停留在“圖案”或“視網膜愉悅”的視覺層面上。過往的具象繪畫描繪的是風景與看得懂的場景,不需要解釋,但抽象繪畫揭示的是日常中看不到的、剝離了表象的結構,所以抽象繪畫必須對觀者進行“解釋”。
柱式Order_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當抽象繪畫將“圖像”本身抽離到僅剩“橫”與“豎”的境地時,事實上也意味著只剩下“骨”和“結構”。不過在我看來,繪畫也只有進入如此狹窄的境地之后,或許才更加接近“本質”。
一旦逼近“本質”,“橫”與“豎”又成了一個分水嶺,“橫”與“豎”的區別何在?為什么“橫”?為什么“豎”?其實又是在進行一個新的領域的切分。確切地說:在我看來簡單的一“橫”與一“豎”是完全不同的。在制作“觀念中的方體空間”系列的過程中,偶然地將本來豎向的畫面橫掛在了墻上,那一瞬,一幅本來能夠“喚起”知覺中的立方體的“像”驀然消失的同時轉而呈現為一幅“風景”,同樣的畫面呈現出的卻是“現實”的風景,為什么?繼續對其原委追討,發現是由于我們人的左眼、右眼對應的左右腦的存在,造成了知覺呈現的完全不同。觀看時于左腦和右腦所呈現出的像是“不同”還是“相同”,決定了最終的“看到”的結果不同。
“躺平”呈“風景”,“立起”現“精神”的思考
摒棄“風景”、呼喚初始設定的“知覺”是我的判斷,這也是我摒棄“橫向”采用“豎向”的根本理由。
當絕對“豎向”的觀念被確立后,其實對既有的所有的抽象繪畫,無論中外古今就很容易對彼此的不同進行區分。同時也猛然發現,中國文化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豎向”系統,比如自古以來中國的書寫結構就是一種豎向的固定網格系統,這與西語文化中的橫向結構完全不同,當在中國這個“豎向”系統中加以“黑、白、灰“的組合排列,“柱式”的“像”應運而生。
此外,“豎向”本身與大地的水平面構成了一個直角的垂直結構,這種垂直性本身,是人直立與大地的一種生命狀態的表征,更是太陽普照大地過程中那些隱形的、垂直于大地的“光線”所擁有的顯現表達。
關于《“柱式”Order》的過程性思考
回到畫面的具體制作,首先在一個處于“太無始氣” “杳杳冥冥,無像無形”的畫布上畫出一分為二的豎線,瞬間,“天地滋生”。鑒于上述對“豎向”的堅定,畫面從一個豎線到另外一個豎線,1、2、3逐漸增多,直至11、12……,當我發現伴隨豎線繼續增加畫面會轉變為“圖案”時,停止進一步的分割,專注于這些豎向分割后的結果,看哪些可以呈現出空間感和凝視性,這是“柱式”的演變過程。
嵌合在中國文化書寫框架結構中的《“柱式”Order》
庫:所以“柱式”系列背后的涉及的是建筑學的理論,并最終導向一種認知哲學?
王:在“柱式”系列中,我只是在畫布上畫出等寬的豎線,并未刻意在二維平面上營造一個具體的空間,但觀者卻能從畫布上那些簡單排列的豎條中,被“柱式”喚起空間感并“看到”柱子,這不是簡單的建筑學理論,更關聯到人類的“初始設定”。我們“看到”的柱子,不過是大腦中預存的對于此類形態的空間期待被“柱式”畫面所激活。同時,面對作品的觀者在畫面中看到“柱子”的同時,還能夠看到前、后、左、右不同的 “柱廊”,盡管站立在畫面前面的觀者并無步履的移動,但卻能從同一畫面中知覺到變換的柱廊場景,并由于這些知覺場景在大腦中的疊加、組合,形成如置身于柱廊空間中或游走、或凝視的系列“場景”,也是在這一系列知覺場景變換的過程中,觀者知覺到了時間。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60cm
2024
庫:所以在您看來,觀眾的認知不是被重塑而是被喚起?
王:在開篇您提到了真理的話題。真理并非被創造或制造出來的,真理是等待著被人類所發現的。例如“萬有引力”這一自然現象本來就客觀存在,牛頓只是發現了這一規律;同樣,數學公式也并非數學家的創造,而是這個世界本就遵循的數學法則的體現,數學家們只是揭示了這些固有的規律。藝術領域我想應該亦是如此。
庫:是否觀眾在腦子里形成了對于時間和空間的理解之后,這個作品才算真正的完成?
王:這實際上觸及了人的“內在的時間”問題。就繪畫而言,我想探索的是:能否將人類知覺中固有的東西從我所制作的繪畫中被“喚起”。說到“真正的完成”問題,想到前面曾談到但沒有展開說的話題,就是如何判斷“圖案”還是“藝術”的問題,粗暴一點的理解就是,如果說不清楚對象物的制作動機,結果就是“圖案”,如果清楚制作動機的就是“藝術”。但對“清楚制作動機”這句話需要做個重要補充,那就是:即便清楚制作“動機”但所制作出的畫面結果若無法“喚起”并最終完成與當初預設的 “動機”相“印合”,同樣也會淪為“圖案”。應該說:當動機和結果與觀眾形成了互為呼喚的閉合,作品才算真正的完成。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60×90cm
2024
非日常與精神性
NON-DAILY LIFE AND
SPIRITUALITY
庫:無論是建筑還是繪畫,您都強調“非日常性”,非日常性為何如此重要?
王:因為日常事物往往僅作為已顯現的對象存在,它們遵循著既定的邏輯與習慣。相比之下,非日常事物則與人的尚未形成、尚未展現的狀態緊密相連。日常行為是模式化的,而非日常元素則更有可能觸及人的精神層面并與之產生聯結。這正是我在區分藝術與美術、建筑與房子之間不同時的理解。
《柱式》和《雕塑的起源》
庫:在這個系列中,您在繪畫語言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和實驗,其中色彩在這個系列中承擔了怎樣的作用,或者具有怎樣的意義?
王:在運用材料或圖像的時候,我考慮的是自己要解決的那個問題。在“柱式”系列中我嘗試了不同的色彩,主要是為了更接近我的設想并以此喚起某種特定的狀態。如果這張畫面上的色彩沒有解決,我會再換別的顏色。
庫:您為什么選擇在畫面上方留下一條很窄的邊?這是否有助于觀眾更好地解讀您的作品?
王:這條邊實際上融入了“梁”的概念,與柱子共同構成了梁柱的結構關系。當然,觀眾可能會有各自獨特的解讀,可能還會有誤讀,這些結果也可能會構成一種對知覺的測試。
《“柱式”Order》系列
布面油畫
24×34cm
2024
庫:您認為“柱式”系列與您的其他系列之間有何內在聯系或共同點?是否可以大致地理解為這些系列的觀念的源頭都來自《觀念中的幾何形》這本書?
王:我的創作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盲目繪畫”,探討的是人身體“肉”的表現;第二類包括了后來所有的系列,《觀念中的幾何形》是這個體系的出發點。其中的核心觀念就是:“觀念中的幾何形如同一種初始設定……,觀念中的幾何形是先于經驗存在的,是人類表達精神性能夠采用的唯一形態?!?/p>
庫:接下來您會繼續探索“柱式”系列?或是有了新的創作思路或方向?
王:“柱式”系列我估計還會繼續一段時間,因為感覺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厘清。除非能夠看到比“豎向”更為接近“本質”的方向。
藝術家簡介
王昀
Wang Yun
中國藝術家。作品涵蓋建筑、雕塑、壁畫、油畫、空間裝置等。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等國內外多項建筑和藝術展參展。出版有《無視覺繪畫》《劃痕》《觀念中的幾何形》《聚落平面圖中的繪畫》等學術著作。作為盲目繪畫的“劃痕系列”,在二維平面上進行高維度表達的“立起主義系列”“方‘像’”系列;“‘0’的肖像”系列;“知覺中的方體空間”系列;“‘黑洞’系列” ;“‘氣’ 眼’ 孔’竅’穴’系列”;“‘綠色的凝狀’系列”;“‘雕塑的起源’系列”等是他的一系列代表作。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王昀個案研究文獻圖書內頁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專題策劃內容由《庫藝術》KUART原創,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否則權利人將根據知識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其它更多內容
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舉辦時間: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