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發布研報稱,AI 技術對 CXO 產業范式革新的滲透正在加速,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深度應用有望重塑 CXO 產業價值鏈。美股醫療 AI 代表公司 Tempus AI 單周漲幅約 30%,年內漲幅超 160%,持續推動醫療 AI 概念升溫。在此大背景下,成都先導作為 AI 醫療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其動態備受矚目。近期其業績飄紅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CRO行業的發展趨勢。
圖源:成都先導官網
業績大幅增長,AI賦能成效初顯
Guide View
成都先導于 2 月 27 日晚披露 2024 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 42,698.69 萬元,同比增長 14.99%;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 5,093.66 萬元,同比增長 25.09%;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 5,536.98 萬元,同比增長 1,504.05%。公司財務狀況良好,資產負債率低,貨幣資金充裕。
圖源:成都先導官網
公司構建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DEL)、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維結構信息的藥物設計技術(FBDD/SBDD)、寡聚核酸新藥研發相關技術(OBT)和靶向蛋白降解相關技術(TPD)四大核心技術平臺,形成了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申報的一體化服務能力。公司的核心技術平臺和關鍵新藥研發能力的協同效應持續放大,實現營利雙增。
據了解,其業務重心適度向商業項目傾斜,對自研管線項目聚焦調整,報告期內自研管線HG146正式進入臨床二期。公司在報告期內的技術平臺自研項目側重在全流程整合式DEL+AI+自動化的“設計-合成-測試-分析”(DMTA)分子優化能力平臺建設。
圖源:成都先導2024年半年度報告
成都先導在AI醫療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市場布局被認為具有較大價值潛力,其成長性備受關注。
AI賦能新藥研發:DEL技術的深度融合
Guide View
AI 驅動 CXO 產業智能化轉型
國泰君安指出,全球藥企降本增效需求迫切,疊加 AI 技術日益成熟,促使 CXO 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步伐。像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泰格醫藥等頭部 CXO 企業,已通過自主研發或合作方式,構建起 AI 技術壁壘。在新藥研發的靶點發現、患者招募、工藝優化等關鍵環節,AI 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效率,有力推動行業從傳統 “人力密集型” 向 “技術驅動型” 轉變。
以藥明康德為例,其基于DEL庫(DNA編碼化合物庫)與AI毒性預測模型聯動,成功實現“分子設計-體內毒理驗證”閉環,臨床前開發周期從18個月縮短至12個月。
泰格醫藥利用 AI 患者動態匹配系統,整合全國 800 + 醫院脫敏數據,借遷移學習技術將患者匹配精度提升至 89%,患者入組周期縮短 28%。同時,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與 AI 結合漸成趨勢,具備醫療數據處理及合規能力的企業,有望借此構筑競爭護城河。
不久前,康龍化成宣布,其子公司康龍化成臨床研究服務有限公司已完成對海心智惠的控股交易,其為康龍集團從“全流程一體化國際化CRO,CDMO服務提供商”向“數據和AI賦能的CRO,CDMO服務商”升級的重要一環。
在 CDMO 領域,AI 賦能可實現工藝參數實時調優與質量預測,打破傳統經驗驅動模式,如凱萊英經強化學習優化關鍵參數,使某抗病毒藥物中間體合成收率從 72% 提至 88%,批次穩定性從 8.5% 降至 2.3%。
這些實例充分表明,AI 技術已成為 CXO 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引領行業邁向全新發展階段。在 CRO 行業中,順應智能化轉型趨勢,積極運用 AI 技術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路徑。
成都先導獨特的 DEL 技術
成都先導成立于 2012 年,主要業務為創新藥早期研發——苗頭化合物和先導化合物發現與優化。公司的核心技術是DNA編碼化合物庫(DEL)技術,該技術結合組合化學與DNA技術,通過均分與合并增加化合物數量,構建起超大規模化合物庫。2024 年上半年,DEL 板塊作為公司的基石業務,保持穩中有進,實現收入 7,275.74 萬元,同比增長 1.91%;2023年DEL 板塊實現收入1.84億元,同2022年比增加25.45%。
作為 DEL 技術全球領先者,成都先導的 DEL 庫規模和質量保持國際領先,分子數量已突破 1.2 萬億,公司持續篩選并輸出高新穎性的先導化合物,篩選綜合成功率近 80%。
AI賦能藥物研發
成都先導積極探索 AI 技術與 DEL 技術的融合路徑,利用 AI 優化化合物庫的設計和篩選流程,以此提升新藥研發效率。
公司與 Cambridge Molecular(劍橋小分子)合作,在成都先導的DEL技術平臺上,引入Cambridge Molecular為DEL高度優化的深度機器學習系統——DeepDELve 2,持續提高篩選效率。DeepDELve 2是一個強大且高度專業化的深度學習軟件工具集,可為藥物靶點高效提供具有潛在活性、更易得的化合物,其已在多個外部項目上進行過密集的使用和迭代,是 DEL + AI 分子發現領域較為先進的系統。
此前,成都先導公布同騰訊AI Lab合作共同設計開發了一款分子骨架躍遷算法(GraphGMVAE),該算法可以在保持分子側鏈不變的情況下,生成具有相似活性不同骨架的分子。此外,還提出了一套對分子進行優先級排序的流程,可以縮小驗證范圍,該結果發表于ACS Omega上。以JAK1抑制劑Upadacitinib為例,證明了該模型在藥物發現中的適用性,可以像人類專家一樣有效和準確地尋找新的候選分子。
成都先導擁有由計算科學團隊和頂級互聯網公司共同設計開發的人工智能骨架躍遷平臺,配合后續自建的虛擬篩選、3D-CNN對接重打分和ADMET預測平臺,可以實現快速的分子評估、排序并得到候選化合物。
圖源:成都先導官網
成都先導聚焦于AI技術與其核心技術DEL/FBDD/SBDD有效結合,對創新藥小分子的發現與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計算科學 CADD/AI 團隊擁有多領域人才,在 FBDD/SBDD、小核酸、靶向蛋白降解等領域,借助 AI 技術提升研發效率,如在靶向蛋白降解領域利用 CADD 加速三元復合物的優化過程。這些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使其成為 AI 制藥概念的熱門標的,吸引市場關注與資金投入。
在 AI 制藥浪潮中的戰略布局與競爭態勢
Guide View
內部發展:多維度筑牢競爭根基
成都先導積極搭建外部合作網絡。2024 年 10 月,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強生、默沙東、輝瑞、羅氏等國際藥企攜手成都先導組建全球首個DNA編碼化合物庫(DEL)聯盟。該聯盟旨在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共享資源,高效構建 DEL 庫,分享最佳實踐,加速藥物發現與開發。成都先導憑借自身技術專長與豐富經驗,作為唯一服務供應商加入聯盟,為聯盟的 DEL 建庫項目提供支持。
其亦積極推進AI技術在藥物發現與優化方面的深度應用與業務布局。
圖源:Insight、開源證券研究所
在研發投入方面,成都先導在四個核心技術平臺及新藥管線上持續投入。2024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 3,073.40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 15.78%;2024 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 5,165.20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 17.32%。公司擁有實力雄厚的研發團隊,截至 2024 年上半年,研發人員達 392 人,是 DEL 細分領域團隊規模最大的研發服務公司之一。高研發投入、壯大的團隊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撐。
可以預見,對于成都先導等 CRO 企業和一些大型的制藥公司而言,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并不會選擇放棄AI技術,甚至會在預算范圍內進一步增加投入。
外部競爭:國內國際競爭勢態
在國內,眾多 CRO 企業如藥明康德、美迪西、藥石科技、成都先導、皓元醫藥、泓博醫藥等紛紛布局 AI 制藥領域。其中,藥明康德的 AI 算法側重于傳統 QSAR,其基于 DEL 庫與 AI 毒性預測模型聯動,成功縮短了臨床前開發周期;泓博醫藥在 DEL+AI 領域布局較晚,數據積累相對不足;維亞生物則以 CRO 業務為主。
在國際市場上,國際 TOP20 的藥企幾乎都布局了 DEL 技術,一批專注于該項技術的 CXO 企業陸續出現,如Nuevolution(2001年)、X-Chem(2009年)、成都先導(2012年)等。其中,X-Chem 是成都先導在 DEL 技術領域的直接競爭對手,在 DEL 庫的構建和篩選方面經驗豐富,與全球多家知名企業合作,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但其 AI 應用商業化程度較低。
圖源:X-Chem官網
AI能否成為CRO行業的變革引擎?
Guide View
政策支持與市場前景廣闊
政策層面,“十四五” 規劃明確 AI 醫療為戰略方向,2024 年醫療 AI 三類證審批周期縮短 33%,醫保目錄新增 12 項 AI 診療服務。光大證券指出,2023 年中國 AI + 醫療市場規模達 315 億元,預計 2025 年將突破 800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 58.3%;全球市場更將迎來爆發,到 2030 年規模預計突破 1.5 萬億美元,其中藥物研發、影像診斷、健康管理三大板塊占比超 60%。
未來展望與戰略規劃
圖源:成都先導官網
成都先導在“ AI + 藥物發現” 發現領域具備顯著先發優勢,隨著其 “DEL+AI” 一體化平臺的持續建設與完善,有望加速推進多個AI驅動發現與優化的分子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建議重點關注其管線推進速度、MNC合作項目進展及DEL庫規模擴張與迭代情況。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國泰君安
[3]開源證券
[4]金融界
[5]投資界
[6]藥融圈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