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文件要求,我市完成了《舟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編制工作,于2024年3月31日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現根據有關法律要求,予以公告。
《規劃》突出國家戰略引領,聚焦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構建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我市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提供堅實的戰略支撐,對指導我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主要內容
01
發展愿景
自由貿易港、海上花園城。
02
城市性質
對外開放的海上樞紐城市,現代海洋城市,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和陸海統籌發展先行區。
03
發展目標
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持續優化,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海洋科技創新中心、長三角對外開放新高地、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資源配置基地、美麗中國海島樣板、市域治理現代化先行區、獨具韻味的海上花園城市,全面建成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海洋城市,描繪出“群島共興、千島共富、山海共美”的新畫卷。
04
落實主體功能定位
落實全省主體功能區劃分體系,細化至鄉鎮和街道,將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分為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地區、生態經濟地區、城市化優勢地區、城市化潛力地區五類以及海洋經濟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兩類附加類型。
定海區為城市化優勢地區,普陀區、岱山縣為城市化潛力地區,嵊泗縣為生態經濟地區。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和嵊泗縣均為海洋經濟地區,定海區、普陀區和嵊泗縣為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地區。
05
群島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規劃形成“一體兩廊三分區多島群”總體空間格局。
“一體”即舟山市中心城區,是市域開發開放發展的主體。
“兩廊”即滬舟甬一體化開放發展走廊和東部海洋生態文旅發展走廊,統領市域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格局優化。
“三分區”即形成“西灣、中城、東?!比齻€陸海統籌分區,實現東西保護、中部利用。
“多島群”即多處功能島群,以群島地理空間格局為本底,以功能提升為導向,統籌海域、海島和海岸線,系統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06
三條控制線劃定與管控
(1)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到2035年,舟山市耕地不低于139.21平方千米(20.8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96.77平方千米(14.51萬畝)。
(2)生態保護紅線
舟山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6980.94平方千米。
(3)城鎮開發邊界
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4263倍以內。
07
農業空間
(1)漁業空間布局
規劃形成“十片、兩區、多點”漁業養殖空間格局。
“十片”即提升和優化嵊山、枸杞、綠華、六橫、東極、桃花、朱家尖、蝦峙、長涂和秀山等十處淺海養殖區。
“兩區”即在岱山東部海域、普陀東部海域形成兩大深海智能化養殖區。
“多點”即以國家級和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為重點,形成多處生態化、高品質的陸基養殖集群。
(2)農林空間布局
“大島集聚、一島一策”優化農林業空間布局。
以舟山島、岱山島、六橫島、衢山島、金塘島、泗礁山島、朱家尖島、桃花島、小長涂山島、秀山島和登步島等島嶼為主要承載空間,因島施策,引導海島特色的農林業空間合理布局。
規劃形成海島特色的“帶、環、片、點”耕地布局模式。
“帶”即沿舟山島中部山體山腳線與北部產城融合帶、南部濱?;▓@城鎮帶之間形成兩條帶狀耕地布局區。
“環”即圍繞岱山島、桃花島、衢山島中部山體,在山腳海積平原地區形成環狀耕地布局區,規劃在岱山島火箭鹽場建設“萬畝方”耕地1處。
“片”即在岑港、小沙、展茅、桃花、岱東和秀山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布局,規劃建設“千畝方”耕地6處。
“點”即在城鎮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外,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手段,促進零散耕地連片化,形成與村莊布局相協調、有利耕作的小片耕地。
08
生態空間格局
構建“三區三廊一帶多群”生態空間總體格局。
“三區”即西部杭州灣河口生態區、中部海島生態區、東部海洋生態區,筑牢沿海生態屏障,保護海洋生態基底。
“三廊”即金塘島-舟山島-朱家尖島、岱山島-大小長涂山島、衢山島等三條市級山海生態廊道,錨固海島生態空間骨架,貫通陸海生態系統。
“一帶”即近岸濕地生態保育帶,形成由南至北貫穿普陀東南部島嶼、舟山島東北、秀山島東南、岱山島東部和大小長涂山島南部等區域的近岸濕地重點保護帶。
“多群”即以島群為聚落,形成多處重點生態保護斑塊。
09
“一主兩副四專多點”城鎮體系
規劃構建“一主兩副四專多點”城鎮體系,形成簇群式、網絡化城鎮空間格局。
“一主”即中心城區(控制范圍),為市級主中心,承擔面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引領市域發展的核心職能,是舟山開發開放的主體區域。
“兩副”即岱山縣城、嵊泗縣城,為市域副中心城市,承擔縣域綜合服務職能。
“四專”即洋山、衢山、金塘和六橫四個專業化城鎮,以承擔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專業化職能為重點。
“多點”包括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岱東鎮、岱西鎮、東沙鎮、長涂鎮、嵊山鎮以及秀山鄉、五龍鄉、黃龍鄉、枸杞鄉和花鳥鄉等多個一般鎮(鄉)。
10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中心城區規劃形成“一核三副、四帶五區”的空間結構。
“一核三副”即以新城為核,引領定海、普陀、白泉三個副中心,打造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城鎮網絡的海上花園城市核心。
“四帶”即構建南部濱?;▓@城鎮帶、中部海島生態保育帶、北部產城融合發展帶和東部海島休閑旅游帶。
“五區”即打造老塘山大宗商品儲運片區、定海工業園海工裝備制造片區、干遠洋漁業發展片區、高新區-展茅海洋產業發展片區和普陀山-朱家尖風景旅游片區等五大產城融合發展片區。
11
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結構優化
優化住宅用地布局,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區“一核三副”。
銜接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引導公共設施分級集中布局,統籌公共設施“平急兩用”建設,新增設施用地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區“一核三副”及朱家尖等,持續做好存量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服務能級提升工作。
落實“城市向?!卑l展思路,結合“三灣兩岸、濱海秀帶”引導大型商業服務業用地結合濱海開敞空間合理布局,提升濱??臻g魅力與活力。
工業用地主要布局于北部產城融合發展帶,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促進工業用地集中緊湊布局。引導南部濱海花園城鎮帶內存量工業用地轉型提升、騰籠換鳥,打造都市型創新產業園區。
結合機場、碼頭、主要交通線和產業園區布置城市生活、生產物流倉儲用地,引導物流倉儲用地向物流園區集中。
以南部濱?;▓@城鎮帶為重點,新增道路與交通場站用地,合理保障城市道路養護基地用地需求。
推進基礎設施綠色化升級,合理引導市政基礎設施用地立體化、復合化利用,優化公用設施用地布局。
提升海上花園城市綠地與開敞空間建設水平,構建山海貫通、獨具魅力的城市藍綠網絡。
12
城市重要控制線
重點藍線包括縣級以上河道、?。?)型及以上水庫、城鎮重要景觀河道以及需要進行重點控制的其他城鎮河湖水系。
重點綠線包括重要城市公園、重要濱水綠地以及需要進行重點控制的其他綠地。
重點紫線包括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以及需要進行重點控制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控制線。
重點黃線包括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控制界線(包括縣(區)級以上城市交通、給排水、環衛、電力、燃氣、防災、消防等設施)以及需要進行重點安全防護的重大危險設施的用地控制線。
重點橙線包括縣(區)級以上重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設施以及需要重點保障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控制線。在重點橙線范圍內不得侵占重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設施用地。
劃示道路紅線,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結構性道路。
13
中心城區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中心城區形成“1+4+12”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1個濱海中央活力區。濱海中央活力區包括新城核心區濱海區域及小干島、長峙島,是現代海洋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
4個地區中心。即定海、普陀、白泉和朱家尖地區中心。強化面向所在城市片區的綜合服務功能。
12個街道中心。以街道(鎮)為單位,規劃建設12個街道級中心,合理布局街道公共服務和社區商業服務設施。
14
中心城區海城風貌格局
延續“山、城、海、島”自然地理特征,保護山體、海岬、港灣和濱海帶等特色風貌要素,以五雷山與黃楊尖山兩大山脈構成的舟山島中部山林帶為本底,以由島嶼中部山體延伸至海岸的山岬和河流水系為骨架,以山海環抱的定海、新城、普陀城區及眾多山岙為重點區域,營造“兩山環海城、岬灣塑分區、多廊連山?!笨傮w景觀風貌格局。
15
中心城區公園綠地系統
(1)公園體系規劃
落實全市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標準,合理布局各級、各類公園,實現市民就近“見山、望海、入園”,打造海島特色的公園城市。
(2)生態景觀廊道保護
保護以“十一岬十四廊”為核心的城市生態廊道。以藍綠開敞空間打造為重點,合理配置公共休閑設施,控制廊道內開發強度及建筑高度。
16
中心城區歷史城區保護
歷史城區范圍為定海古城城墻遺址圍合的方形區域。嚴格保護歷史城區及周邊環境的“七山兩島一古城”總體格局,構建歷史城區的“一環兩軸四門四區”空間結構。整體保護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加強城垣形制、歷史軸線、河湖水系、街巷肌理和重要節點等空間特征的保護。
17
中心城區綜合交通
(1)城市道路規劃
與海島帶狀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相協同,規劃形成“魚骨狀”城市道路交通網絡,按照“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的思路,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個層級的城市道路,不斷完善中心城區道路網絡。
(2)停車系統規劃
合理增加停車供給,促進動靜態交通平衡,改善城市停車設施環境,規劃形成以配建為主、公共為輔的停車設施供給體。
(3)公共交通規劃
近期建立以骨干公交為主,出租車、共享交通及海上交通為輔的公共交通體系,遠期適時謀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打造覆蓋中心城區的“45分鐘公交活動圈”,形成海島特色的多層次公交網。
(4)慢行交通規劃
倡導“以人為本、綠色出行”理念,銜接公共交通網絡系統,構建海島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統,引導“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
18
中心城區市政基礎設施
(1)給水工程規劃
圍繞虹橋、岑港、螞蝗山、城北和紅衛等水庫聯網聯調,系統謀劃骨干配置通道,構建“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優質飲用水供給保障體系。
(2)污水工程規劃
排水體制以雨污分流制為主、截留式合流制為輔,積極推進中水回用。
(3)雨水工程規劃
中心城區實施雨水自排,疏浚主要河道,強化雨水調蓄以及資源化利用能力,實現對雨水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管理。
(4)電力工程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2座500千伏變電站、7座220千伏變電站,規劃8條500千伏高壓走廊和25條220千伏高壓走廊。
(5)燃氣工程規劃
形成“二源、八線、九站”天然氣輸配系統供氣格局。
(6)通信工程規劃
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通信基礎設施。
(7)環衛工程規劃
構建完善的“收集-轉運-處理”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擴大綜合處置能力,實現原生垃圾無害化處置。
19
中心城區防災減災
(1)防洪排澇防災減災措施
通過“外控”“內疏”“強排”三大措施綜合治理。規劃在中心城區沿海段建設百年一遇標準海塘,城市局部低洼地段加泵強排。
(2)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措施
建設用地布局應合理規避地質災害易發區。針對現狀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地質災害隱患區,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3)公共衛生防災減災措施
完善中心城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防控體系,建立市級、區(功能區)級、鎮(街道)級三級收治體系。
(4)防臺抗臺防災減災措施
加強對臺風災害、水文氣象的準確監測、預報,提前采取相關措施加固建筑物和構筑物,提高抗臺能力。
(5)重大危險設施防災減災措施
加強危險品倉庫和碼頭、化工園區、LNG接收站和LNG氣化站、油氣長輸管線等城市重大危險設施的管理。重大危險設施應在相對獨立的安全區域規劃選址,避開地質復雜地區。預留一定應急用地和大型危險品存儲用地,科學劃定安全防護和緩沖空間。危化品企業集中布局在已規劃的石化園區內,中心城區不再布局新的?;穲@區。
20
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構筑“雙核、雙廊、五片、多點”的市域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雙核”即以定海歷史城區及周邊遺產資源構建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和以普陀山為核心構建佛教文化保護核心。
“雙廊”即打造海上絲綢文化遺產廊道和陸海朝圣文化遺產廊道。
“五片”即形成馬岙-白泉新石器時代文化、金塘-岑港海絲海防文化、普陀山-朱家尖佛教觀音文化、岱山-嵊泗海洋漁俗文化、六橫-蝦峙航運商貿文化等五片遺產集聚片。
“多點”即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海防遺跡和水下文物等。
21
海島風貌塑造
(1)群島整體風貌
營造具有“海洋風格、海島風情、海城風韻、海港風范、海岸風貌”氣質的群島整體景觀風貌,強調“佛教、漁都、海防”等文化基因,塑造“海在城中、城在海中、千島之城、海上花園、島鏈串珠”的特色形象。
(2)打造“海韻”風貌特色區
構建形成普陀山-朱家尖觀音文化、定海古城文化、東極海島文化、桃花海島文化、六橫海島文化、岱山和嵊泗等市級文化風貌魅力特色區。
(3)打造“四通”魅力空間
以有居民海島為重點,構建海島特色魅力空間網絡,“貫通”環島岸線空間、“環通”近山步道空間、“聯通”山海生態空間、“融通”特色街巷空間,實現魅力空間串聯成網。
22
構建立體島鏈式綜合交通體系
(1)港口空間布局
規劃舟山港域范圍內形成“兩核、十一區”總體空間格局。
“兩核”即以舟山島、金塘島、六橫島和冊子島等為主體,與寧波市域范圍內相關港區共同打造中部核心區,以港區優化完善、資源整合提升為主;以洋山、衢山和嵊泗等為主體,打造北部核心區,以新港區集約開發、港口空間合理拓展為主。
“十一區”即規劃形成洋山港區、衢山港區、六橫港區、金塘港區、岑港港區、岱山港區、嵊泗港區、定海港區、白泉港區、馬岙港區和沈家門港區共十一個港區。
(2)航道規劃
規劃形成“兩干、三縱、三橫”為主體的航道空間布局體系。
“兩干”即以衢山主航道、洋山主航道和馬跡山主航道等組成北部核心區干線航道群,以條帚門航道、蝦峙門航道及定線制沿線航道等組成中部核心區干線航道群。
“三縱”即外航路、東航路和西航路,是服務我國沿海南北大通道及進出寧波舟山港的公共航道。
“三橫”即岱山北和大長涂航道、馬岙和魚山主航道、六橫南和象山港主航道。
(3)滬舟甬公鐵綜合大通道
規劃建設滬舟甬公鐵綜合大通道,連接世界最大港口群,串聯大小洋山、衢山、岱山、舟山和金塘等島嶼,實現杭州灣由“C型”盡端式交通向“O型”環狀交通的歷史性重大轉變。
(4)機場及通用航空規劃
構建“1+6+X”群島低空航空運輸網。以舟山普陀山國際機場為核心,完善6個A1類通用機場,建設若干其他通用機場。
(5)連島工程規劃
以提升寧波舟山港疏港大通道為核心,兼顧優化島際交通出行,科學連島、有序連島。
(6)鐵路及場站規劃
規劃形成“一縱多聯”鐵路網絡?!耙豢v”由甬舟鐵路和滬舟鐵路共同構成,“多聯”包括衢山島鐵路支線、六橫島鐵路支線等。
規劃形成7處鐵路場站,包括舟山站、金塘站、馬岙站、岱山站、洋山站、衢山站和六橫站。舟山站作為鐵路樞紐站,馬岙站作為滬舟鐵路的預留接軌站。
(7)公路網規劃
規劃形成“一縱兩橫多聯”高速公路網,優化完善國省道干線公路網絡。
23
陸海統籌格局
統籌協調陸海功能布局、陸海資源要素保障以及海岸帶保護與利用。通過“島群聚功能”策略將功能聯系緊密的海島及周邊海域劃分為陸海統籌的“島群”,構建陸海統籌“島群”單元。
原文見左下角“閱讀原文”,下一篇我們來聊聊舟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跟岱山相關的規劃內容!
來源:舟山市人民政府網站
你可能還關注以下內容: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