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天價血友病基因療法 Beqvez 的退市,全球基因療法上游 CXO 企業紛紛裁員收縮業務。與此同時,中國的 CGT 產業在我國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從研發到商業化,正逐步構建起一條完整且充滿活力的產業鏈。上游 CXO又將有何發展?
圖源:Endpoints News
天價基因療法的退市風波
Guide View
去年 4 月,輝瑞的血友病基因療法 Beqvez 以一針 350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537 萬元)的價格刷新全球最貴藥紀錄。然而,上個月該藥卻宣布停止銷售。自美國上市 10 個月以來,除臨床試驗等非商業化場景外,Beqvez 沒有在商業市場賣出一針。
圖源:輝瑞官網
Beqvez 是一種基于腺相關病毒(AAV)載體的基因替代療法,針對 B 型血友病患者的長期出血問題。B 型血友病是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疾病,因第九凝血因子缺乏,患者需定期注射凝血因子防出血。Beqvez 通過導入正常第九凝血因子基因恢復患者凝血功能,從理論上可一次性解決長期出血問題。
輝瑞終止 Beqvez 開發,背后因素復雜。從市場表現看,自獲批以來,尚無患者接受商業藥物治療,未達預期。
高昂定價也是一大阻礙,350 萬美元的價格與 CSL Behring 的 Hemgenix 相當,令患者和醫保機構難以承受。基因療法本身的復雜性和潛在風險,也使患者和醫生態度謹慎。輝瑞發言人表示,患者和醫生對血友病基因療法興趣有限。
而且,市場競爭對 Beqvez 極為不利。在 B 型血友病治療領域,CSL 的 Hemgenix 和 BioMarin 的 Roctavian 已占據一定份額,市場推廣優勢明顯,進一步壓縮了 Beqvez 的市場空間。
輝瑞此舉不僅是對市場需求的回應,也是戰略調整的體現。近年來,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布局頻繁變動。2023 年,其將早期基因治療項目賣給阿斯利康旗下罕見病部門 Alexion;2024 年,終止與 Sangamo Therapeutics 在 A 型血友病基因療法的合作。此次停止 Beqvez 開發,或標志輝瑞徹底退出病毒載體基因治療領域。
圖源:百度百科
海外從事CGT的明星Biotech也處境不佳。Bluebird Bio 于 9 月宣布裁員約四分之一;BioMarin 在24年 8 月和 5 月連續兩輪大規模裁員;Bluebird 拆分出的 2seventy bio 也多次重組。
整個行業似乎都在面臨嚴峻挑戰,基因療法商業化之路困難重重。
CGT寒潮擴散:下游困境波及上游CXO
Guide View
基因療法下游商業化面臨重重阻礙,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多數患者望而卻步,保險覆蓋范圍有限難以緩解經濟壓力,患者選擇余地小,市場認知度也偏低。加之長期療效與安全性有待驗證,下游企業經營舉步維艱。而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關聯,下游的困境迅速傳導至上游,2025 年初,上游 CXO 企業接連陷入困境,紛紛開啟 “收縮模式”。
CDMO 企業 Resilience 裁員動作頻頻。先是去年年底在佛羅里達州阿拉丘亞工廠裁減 105 人。僅隔月余,2025年1月,在其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因治療設施宣布裁員120人?;厮?2021 年,Resilience 豪擲 1.1 億美元從藍鳥生物收購商業慢病毒載體制造基地,彼時信誓旦旦要保留全員、擴大生產,如今卻大幅裁員,反差強烈。
1 月 30 日,德國老牌 CDMO 企業 Rentschler Biopharma 果斷撤離CGT領域,關停英國斯蒂夫尼奇工廠,轉頭聚焦生物制劑(基于細胞培養的治療性蛋白質)。
進入 2 月,行業震蕩持續。CDMO 巨頭 Charles River 對美國田納西州細胞和基因治療基地下手,該基地 2022 年剛完成大規模擴建,新增九個處理套間,潔凈室數量翻番,還取得歐洲藥品管理局生產異體細胞治療藥物的許可,如今卻無奈對超 350 名員工實施裁員。
圖源:Charles River官網
與此同時,賽默飛世爾科技宣布,3 月 30 日起將對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兩家病毒載體制造工廠進行人員精簡,300 個崗位被裁撤,要知道病毒載體制造可是細胞基因療法產業鏈的核心環節。
業績滑坡現象屢見不鮮。服務國內 CGT 市場的和元生物已連續兩年虧損,2022 年營收達峰后便一路走低。博騰股份2023年基因細胞治療CDMO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301.57萬元,同比下降約30%;2024H1實現營業收入1904萬元,同比下降約18%。
面向全球的龍頭藥明康德,2024 年前三季度 CGT 業務營收 8.5 億,同比下降 17%,經調整毛利率為 - 29.7%。同樣面向全球的龍沙,2024 年上半年細胞基因業務營收下降 8.8%,息稅前利潤下降 15.1%。
種種跡象表明,基因療法上游產業正深陷困境,艱難求存。
藥明康德增資5億元,博騰股份加碼,押注中國CGT市場
Guide View
近期,上海藥明生基的工商變更引發行業關注。藥明康德取代原股東,全資持股藥明生基,并將其注冊資本從 1 億元增至 6 億元,增幅500%。同時調整經營范圍,減少 “藥品委托生產” 項目。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藥明康德在CGT行業復雜周期中的戰略布局。
圖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官網
實際上,從藥明康德過往業績便能察覺市場變化的影響: 2021 - 2023 年,藥明康德CGT板塊的收入分別為10.26億元、13.08億元、13.1億元,收入增長幅度逐漸放緩;同期毛利潤則分別為-0.21億元、-0.87億元、-1.3億元。加上《生物安全法案》的影響,2024 年上半年,該業務板塊收入5.7億元,同比下滑了 19%,虧損加劇。
藥明康德在財報中將業績波動歸因于商業化項目放量慢、部分項目延遲或取消,以及美國擬議法案致新訂單不足。
在困境下,2024 年 12 月,藥明康德出售藥明生基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雖這兩者在 2024 年 1 - 11 月累計營收約 9.8 億元,但占上一財年經審計營收比例僅 2.4%。
不過,剝離海外CGT業務的同時,藥明康德并沒有放棄中國CGT市場,甚至再度增資。
眼下,藥明康德仍舊在為總計59個項目提供工藝開發、檢測與生產服務,包括2個商業化項目,4個臨床III 期項目(其中1個項目處于上市申請準備階段),8個臨床II期項目,以及45個臨床前和臨床I期項目。
無獨有偶,在藥明康德增資藥明生基后,CDMO 企業博騰股份于 2025 年 2 月宣布,擬出資參與投資細胞與基因產業基金。公告顯示,博騰股份作為有限合伙人,計劃以自有資金不超 5000 萬元,參與投資規模達 15 億元的 “深圳市松禾細胞與基因產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
該基金將 100% 圍繞細胞與基因領域布局,涵蓋細胞和基因治療、新型病毒載體、新型疫苗研發及產業化、基因技術、生物育種研發及產業化以及相關上游產業。
圖源:博騰股份官網
在當前行業寒冬下,藥明康德與博騰股份對中國 CGT 市場的布局能否取得突破,值得持續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3月17日,阿斯利康宣布收購EsoBiotec,布局體內CAR-T等細胞療法。按照公告,阿斯利康將支付4.25億美元預付款,以及5.75億美元基于開發和監管的里程碑金額,交易總額最高可達10億美元。
首個實現盈利的CGT企業出現
Guide View
2024 年,細胞基因療法領域迎來歷史性時刻,Sarepta Therapeutics 在成立 44 年后首次實現盈利。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達 7619 萬美元,同比增長 113.1%。
彼時,旗下四款產品在售,其中 Elevidys 作為重組基因療法,將微抗肌萎縮蛋白轉基因包裝于 AAV 病毒載體,于 2024 年 6 月獲 FDA 完全批準,適應癥擴至 4 歲及以上 DMD 基因突變患者。
Exondys 51、Vyondys 53、Amondys 45 三款反義寡核苷酸療法產品,也已獲批用于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癥(DMD)等。
Elevidys 貢獻突出,2024 年凈收入 8.208 億美元,成為盈利主因。作為全球首款 DMD 基因療法,填補臨床空白,對各類 DMD 致病基因變異患者均有效。在潛在患者群體中,目前滲透率不足 5%,潛在市場份額有望超 200 億美元。
然而,3 月 18 日,Sarepta 宣布 Elevidys 出現首例治療相關死亡病例。一名 16 歲男性患者接受治療后突發急性肝衰竭離世。消息傳出,Sarepta 股價盤后暴跌 27.44%。
圖源:Sarepta官網
經調查,患者死亡前感染巨細胞病毒(CMV),CMV 引發的肝炎與基因治療產生協同毒性,致使急性肝損傷惡化為肝衰竭。雖急性肝損傷是已知副作用,但致死性肝衰竭首次出現。
此前,Bluebird Bio 等因 7 名患者接受基因療法后患血癌(可能與慢病毒載體相關)陷入信任危機,BioMarin、羅氏 Spark Therapeutics 等項目終止,打擊行業信心。
如今,行業亟待思考如何通過載體改造降低治療風險,推動細胞基因療法繼續發展。
中國 CGT 產業的蓬勃生機與政策助力
Guide View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從規模擴張邁向技術驅動階段。在 CGT 領域,2024 年國內在研管線達 5380 項,占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CAR-T、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步入臨床轉化關鍵期。
下一個扭虧為盈的細胞基因療法企業或將是中國的傳奇生物。其Carvykti 西達基奧侖賽注射液已在中美上市,預計 2026 年實現盈利,其效果顯著,市場前景廣闊。2023年,Carvykti銷售額達到5億美金。按照強生的預計,Carvykti會是一款年銷售額峰值達到50億美金的藥物。
多地積極布局產業基地,以上海為例,其 CGT 在研管線超 400 個,占全國近 40%,還誕生了復星凱特阿基侖賽注射液、藥明巨諾倍諾達等全球領先的 CAR-T 產品,展現出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鏈條創新實力。
3 月 18 日,上海舉辦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化進展與項目融資路演對接會,10 家上海企業參與路演,近 20 家知名風投機構與企業交流。上海國投先導生物醫藥母基金第一批 4 家子基金已在 CGT 領域深度布局,投資 23.04 億元,覆蓋 26 個項目,上海本地項目占 15 個。
同時,躍賽生物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中美雙臨床帕金森病自體細胞藥物 UX-DA001 注射液已在瑞金醫院開展一期臨床試驗并完成首例注射。
和元生物作為國內首家科創板上市的 CGT CDMO 企業,依托自身技術與經驗,助力 40 多個項目獲得 IND 批件,13 個通過美國 FDA 審批,并成立再生醫學事業部,推動 CGT 技術向更多領域拓展。
圖源:和元生物官網
兩會代表委員聚焦 CGT 領域提案
2025 年兩會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將其定位為 “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增長極”,通過多維度政策全力激發產業活力。國家藥監局聯合多部門推進審評審批改革,為細胞基因治療(CGT)、創新藥械開辟 “特殊通道”,顯著縮短研發周期,例如干細胞療法臨床審批時間有望從 3 年大幅壓縮至 18 個月,極大促進技術向成果的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建議設立國家級罕見病專項基金,探索 “基本醫保 + 商業保險 + 公益救助” 多元支付模式,推動符合條件的基因治療產品優先進入醫保目錄。數據顯示,我國罕見病患者超 2000 萬,部分基因療法雖有治愈潛力,但高昂費用讓多數家庭無力承擔。
上海市政協委員、復星國際聯席 CEO 陳啟宇聚焦支付機制創新,建議以上海為試點,將細胞與基因治療藥品納入醫保丙類目錄,借助 “滬惠保” 等商業保險提高特藥賠付比例,如將賠付比例從 10% 提升至 30% 并取消不合理賠付上限,可使 CAR-T 等療法患者自付比例降至 40% 以下。上海已連續三年將 CAR-T 藥品納入 “滬惠保”,最高賠付 50 萬元。
同時設立專項補貼,對在歐美等主流市場獲得認證的創新藥給予最高 3000 萬元獎勵。
提案體現了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的發展需求,我國有望在生命科學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結語
Guide View
中國 CGT 產業在技術創新與政策扶持的雙重驅動下,已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從蓬勃發展的產業態勢到兩會代表委員的積極建言,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中國 CGT 產業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有望在全球基因療法的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為人類健康事業書寫新的篇章。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干細胞與外泌體
[3]澎湃新聞
[4]上觀新聞
[5]丁香園
[6]藥智網
[7]MedTrend醫趨勢
[8]醫藥魔方Invest
[9]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
[10]藥時代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