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雅村地名非常文雅,相傳與我省老一輩教育家應開識有關。
應開識(1899-1989), 教育家,號有吾。湖北漢陽人。1924年畢業于湖南長沙雅禮大學文學系。1930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教育學,1932年獲碩士學位。曾任長沙雅禮中學英語教師、副校長,廣雅中學校董,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從事教育工作六十余年。1988年89歲高齡被美國耶魯大學評為1987-1988年度貢獻最大的五位校友之一,獲耶魯大學最高榮譽獎章。
民國時期,應老師任廣雅中學校董時,在學校附近荒野之處尋覓了一席空地,與明德中學、雅禮中學二位老師合伙建了一棟住宅。住宅位于現國防科大德雅村大門坡下,現原址己拆除。隨后陸續有在瀏陽河打漁為生的漁民在附近建房,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名村落。三位老師一合記,從三人任教的校名中各取一字為村名。明德、雅禮、廣雅,故德雅村名應運而生。
文革期間我們家曾借住在德雅村,與應老師家相距約100余米。因兩家均是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我母親1938年畢業于湖南大學),時有往來,應師母買菜回家經過我們家或小歇聊天。德雅村名之由來雖非妄語,但已無從佐證,也是笑談了。
1986年長沙地圖中的德雅村
朱家花園故址
德雅村位于德雅路中段,北連絲茅沖南接硯瓦池。沿德雅路自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京廣復線鐵路從西經鐵路跨線撟,穿過德雅路沿瀏陽河畔進入湘湖漁場、五里牌直達長沙火車站。鐵路跨線撟南側路邊設有德雅村菜店、肉店、醬園。德雅路向東分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東延伸至瀏陽河畔,稱瀏河村巷。
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德雅村鐵路橋(劉曙文攝)
瀏河村巷口立有一石碑,上書:
朱家花園故址 長沙市人民政府立 二00六年十一月
朱家花園故址在今德雅路國防科大干休所及省社科院一帶。清咸豐年間,長沙富商朱昌琳在此修建私人園林,名馀園,人稱朱家花園。園林占地四十余畝,園內宜春館、一笠亭、延兆軒等亭臺樓閣回環錯列,池塘環繞,假山嶙峋,奇花斗彩,風景宜人。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清咸豐年間以經營谷米起家,后營鹽茶,開設錢莊,投資近代工礦業,漸積巨資。為人樂善好施,辦義學、修義渡,修峻河道,并多次捐賑災民,功授侯補道員,贈內閣學士銜。
瀏河村巷巷口朱家花園故址]碑(劉曙文攝)
絲茅沖朱家花園舊址曾為總參兵種部長沙干休所,現掛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省軍區長沙笫三離職干部休養所朱家花園服務站。
省軍區干休所朱家花園服務站(絲茅沖朱家花園大門)(劉曙文攝)
朱家花園原址應該是從絲茅沖至德雅村一帶沿瀏陽河畔而建。朱家花園也并非坊間所傳為原國務院總理朱熔基家產業,只是朱昌琳系朱熔基的曾伯祖父而己。
北郊的天然游泳場
瀏河村巷抵達瀏陽河邊即為一人工渡口,一條雙槳木船終日接送人們往返于瀏陽河兩岸。早晚坐船過河的大多是鴨子鋪附近就讀長沙市七中的學生。這也是對岸鴨子鋪菜農送菜進城的一條便捷路。渡口附近河水平緩,沿河邊是一線長長的沙灘。
此處正是北郊天然游泳場。一到夏天北郊人們蜂擁而至。河邊上人聲鼎沸,人們爭先恐后跳入水中,在清澈的河水里人們盡情暢游。游累了就在沙灘上仰天而臥,悠閑的曬太陽。小孩們最喜歡在沙灘上嬉戲追逐、堆沙人挖沙洞。
我們家也是這個天然游泳場的常客。北郊因處瀏陽河畔,大人們為防止小孩私自下水游泳,出意外,一般都是早早的教會小孩游泳。我兒子五歲多就可以橫渡瀏陽河了。每當我帶著他橫渡瀏陽河,游到河中間時總會有人笑著夸獎"咯扎細伢子利害啦",他便會得意的將頭伸出水面甩甩頭,按現在的說法就是’’ 擺酷’’ 了 。
沙灘上也不時穿梭一些賣刮涼粉、綠豆汁和冰棒的小販,也給這個天然游泳場增添了幾分熱鬧和情趣。其場景絕不亞于湘江邊的水陸州泳場。
北郊還有一處泳場是在黑石渡舟橋部隊邊的礁石堆下,站在礁石上可以盡情玩跳水。但那只是水性好的小伙們的樂園。
幽靜的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瀏河村巷37號是一處毗鄰烈士公園躍進湖,樹木蔥蘢環境幽雅的大院。大院內駐有成立于1957年的中國科學院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和成立于1958年的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69年,兩所合并成立湖南省哲學歷史研究所。1980年更名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省社科院大門(劉曙文攝)
在省社科院大院內拍攝毗鄰烈士公園躍進湖(劉曙文攝)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是湖南省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咨詢的專門機構,是省委、省政府的核心智庫。院內匯聚了省內哲學、社會科學的頂級研究人員。大院內現共駐有省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三個單位。
省社科院辦公樓(劉曙文攝)
省社科聯辦公樓(劉曙文攝)
在這個大院里曾有一位歷經坎坷,卻又在年過半百后,再次在長沙政壇發出耀眼的光芒的人,他就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室主任鄒乃山。
來自德雅村的市委書記
鄒乃山,1947在湖南大學讀書時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地下黨湖南省工委書記周禮直接領導下從事學運工作。
鄒乃山
解放后鄒乃山先后在共青團湖南省委,中央高教部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送北大荒850農場勞動改造。(1958年中央各部、軍委各部送北大荒850農場勞動改造1000名右派名單中:259 號,鄒乃山1927年生于湖南,大學,副科長15級,右四)。直到1979年才平反恢復工作,任湖南省化學工業學校校長。1982年擔任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室主任。
北大荒850勞改農場259號鄒乃山(高教部右四)
1983年初,中央組織部派出工作組考察、組建長沙市新一屆領導班子,鄒乃山出任中共長沙市委書記。
鄒乃山上任后仍然住在德雅村省社科院大院內,每天搭乘3路公交車上下班。3路車的乘客們每天都看到一位年過半百帶著一副眼鏡的乘客在德雅村公交站侯車,上車后就融入了乘客之中,根本不會引起他人關注。直到有一天他拎著包擠上公交車,被一位機關干部認出,隨后在機關里傳開了。記者聞迅后作了專題報導。一時傳為佳話,“親民書記”稱呼不徑而走。
上世紀60年代就行駛在德雅路的3路公交車仍然照常行駛(劉曙文攝)
鄒乃山在干部選拔方面獨樹一織,大膽地把本市40歲以下、具有中級職稱的共產黨員干部一律提撥為市級機關(國企)副處級,個別甚至直接提撥為正處級。
此舉使近300名年輕知識分子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使這些干部脫穎而出。如長沙市十中教師潘貴玉被任命為市教育局副局長(后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望城縣一中教師易希文任命為望城縣副縣長(后任長沙市委副書記)、長沙氣焊機廠焊接工程師屈敬增任命為長沙市勞動局副局長、等等。
陳先樞供圖
在他的任期內長沙市經濟體制改革也跨出了一大步。他帶領一班人,逐個單位現場辦公,使特困企業扭虧為盈。對嚴重虧損的長沙卷煙廠,他大力整頓領導班子,從正圓動力機廠調年富力強的肖壽松任長沙卷煙廠廠長,一舉徹底改寫長煙歷史,躋身長沙市利稅首戶。在長沙汽車發動機廠大膽啟用發動機專家范崇武當廠長,使自主品牌的汽車發動機推向了世界。1985年下半年,鄒乃山卸任市委書記, 2002年因病辭世。
北郊企業中的嬌嬌者
德雅路東側的湖南造漆廠始建于1950年, 其生產的“湘江” 牌油漆為全國軍工油漆定點生產單位。1997年更名為湖南湘江涂料集團有限公司。如今已蝶變成以涂料和樹脂研發、生產、銷售與涂裝服務為核心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
湖南造漆廠大門原址(劉曙文攝)
旗下擁有湘江涂料科技、湘江關西、鄭州雙塔三大涂料子公司,其中湘江關西專業生產汽車涂料,產品及服務覆蓋日系、歐美、國內自主品牌三大領域。 集團的“湘江”、“雙塔”、“HKP”三個主導品牌產品,涵蓋國家涂料標準18大類,品種花色多達1000余種。2002年起利稅連續過億元,是北郊老企業中發展最好的企業。
瀏河村巷兩廂建有湖南造漆廠宿舍、原省郵電器材倉庫和育德小學。
“花園式”學校——育德小學
座落在瀏河村巷36號。學校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學校地理位置優越,東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南毗長沙市七中,處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校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素有“花園式”學校之稱,是長沙市著名的特色“示范性學校”,也是北郊地區幾所小學中教育質量最高的學校。
育德小學(劉曙文攝)
幾乎每年“小升初”,育德小學學生考入長沙市一中的人數都是北郊的榜首,我兒子就是在這所小學考入長沙市一中。學校形成了“立志、勤奮、踏實、進取”的校風。育德小學被收錄入《湖南名校志》。
德雅村——“城中村”
德雅路向西分支一條公路通向德雅村居民區,現稱科大東街。
德雅村居民住宅就分布在科大東街兩廂(劉曙文攝)
德雅村名字非常文雅,可是現實中的德雅村居民區卻是低矮陳舊、雜亂無章的棚戶區。德雅路路況及兩廂建筑面貌幾乎與改革開放前相差無幾。難怪老長沙人都評論:長沙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唯有德雅村一成不變。
德雅路現狀幾乎仍如往日(劉曙文攝)
德雅村居民區大多是1950年修建烈士公園時的拆遷戶,他們依地形而建平房或兩層樓房。大多為士磚壘徹或木柱木板房。因與重要軍事單位相鄰,德雅村的居民區樓房層高受到嚴格控制,故無地產開發商問津。德雅村的居民區至今仍保留著上世紀70年代風貌,稱之為“城中村”實不為過。
德雅村公交站仍在幾十年前的原地,只是多了幾路車。(劉曙文攝)
德雅村炒貨行總店就座落在德雅村公交車站附近。這是一家有著近三十年歷史的傳統老店,經營瓜子、堅果,近年火爆長沙。
德雅村炒貨總店就座落在德雅村公交站附近(劉曙文攝)
科大東街最終通向國防科技大學校園,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是著名的“哈軍工”。
國防科技大學入駐德雅村
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著名的“哈軍工”南遷長沙入駐德雅村工程兵學院營地,并改名為長沙工學院。1978年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國防科大大院是北郊地區最大的、也是級別最高的單位大院,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大院西鄰東風路上大垅、硯瓦池,東沿德雅村、絲茅沖,南到烈士公園北門、北至四方坪都是他的校園。幾乎占據了北郊的半壁江山。大院也三易其門,工兵學校時期大門設在德雅村,工程兵學院時期大門設在硯瓦池,國防科大擴建后現在的大門設在三一大道。
國防科大最早的大門設在德雅村(劉曙文攝)
國防科大校園幾乎占據了北郊半壁江山
校園面積大,人口多、生活設施相應也就多了。科大院內有實驗工廠、醫院、招待所、商店、液化氣站、十幾個澡堂和食堂,大小不一的鍋爐20余臺。建國以來軍事單位的鍋爐安全管理工作都是由軍隊自行管理。湖南地區軍事單位鍋爐管理均是委托廣州軍區軍械所管理。
1982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將軍事單位鍋爐安全管理工作劃歸地方管理。為此長沙市勞動局鍋爐安全監察科組織檢驗人員,接管長沙地區軍事單位鍋爐安全管理工作。
我當時參加了對國防科大鍋爐安全檢驗工作。該單位的級別高,機構龐大、各鍋爐使用單位各自為政,鍋爐安全管理沒有一個部門歸口管理。諸如此類問題我們認真收集整理成文向校領導報告,并建議全校鍋爐統一歸口一個部門管理。以保證國家有關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落實。
本文作者(右-)和長沙市勞動局鍋爐監察科劉正元工程師(中)與國防科大營房處領導在鍋爐房合影(劉曙文供圖)
科大校領導很快采納了我們的建議。劃定全校鍋爐統一歸口營房處管理。并指定營房處工程隊長成漢珠負責。從此我們與營房處及成漢珠開始了上十年的友好合作,共同努力保證了科大鍋爐安全經濟運行,得到了科大校領導的贊許,我們也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后來成漢珠轉業回老家徐州,任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我們都曾與之話別。
2017年,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內設十三個學院一個研究所。學院分設于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校本部仍設在長沙。
廣雅、行素、長沙市第七中學
長沙市第七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其前身是1916年雅禮大學同學會創立的廣雅中學和1938年鄔干于先生創辦的行素中學。校址位于德雅路482號。學校始終秉持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培養了大批社會中堅和國家棟梁。
長沙市第七中學老校門(劉暉文供圖)
文革前在七中畢業的學生中的優秀代表人物有:
著名核物理學家鄔恩九,湖南省新化人。195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原子核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核物理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對我國重離子核物理的起步、定向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起東,湖南雙峰人。1961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
著名作家張揚,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長葛人,在湖南長沙長大。1963年七中高中畢業, 1961年10月發表處女作。1963年2月寫出《第二次握手》初稿名為《歸來》,后改為《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正式出版后,累計印數達430萬冊,至今居新時期以來我國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的首位;
初53班學生沈美娟,民革成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軍統處長沈醉之女。先后為其父沈醉整理撰寫《我這三十年》、《魔窟生涯》。出版長篇紀實文學《暗殺大王——王亞樵》、《孽海梟雄——戴笠新傳》、《風流特使唐生明》、《我的父親沈醉》等,主編《沈醉回憶作品全集》;
初60班學生張國增,曾任長沙市市電業局長、湖南省送變電公司黨委書記;
七中學子顧興緒,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免疫學博士后;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孫載夫,初53班、高31班學生,后考入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專業,1998年8至2001年11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2001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省委副書記;
原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少年時代曾在廣雅中學讀書;
國務院副秘書長李適時,外交學院外交業務系國際公法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3.01——1978.02,曾在長沙市第七中學任教師)。
我于1964年進入長沙市第七中學初95班就讀,也就是后來稱之為“老三屆”中的67屆。95班是七中教工子弟和部分未被第一志愿錄取,而轉錄七中的學生組成。我就是超過長沙市一中錄取線,但政審未通過而轉錄七中。當走進教室坐入我的座位,看到課桌右上方烙印的“廣雅”兩個字時,一種厚重的歷史感油然而生。
95班的班主任是年青漂亮的胡玉薔老師,她從湖南師范學院畢業分配到七中;語文授課老師是黃斌,帶一副黑邊框眼鏡,衣著整齊,尤其是褲子上兩條直線任何時侯都熨得筆挺,一副學者派頭,講課生動、引人入勝;數學授課老學師劉守文是湘鄉人,鄉音難懂,但他那句名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倒是人人都懂了;英語授課老學師袁惠中是退休返聘的資深英語專家;地理授課老師是海軍轉業的夏老師,上課時天南海北、說到興起時唾沫橫飛,同學們背地稱之“夏牛皮”。
年青漂亮的七中95班班主任胡玉薔老師,今年己是90高壽了。(胡玉薔供圖)
據說這幾位都是七中的王牌老師,所以在全年級8個班中各科成績95班總是名列前茅。校長是臉上永遠帶著微笑、慈母般的賀益恩。最有趣的是我班的勞動委員胡錫泉,日后機緣巧合還真成了湖南省的勞動模范。
1968年胡錫泉下放常德農村,后招工進郵電局分配在安裝公司“爬電桿”。胡錫泉身高力壯又勤快,辛苦奮斗二十幾年被評上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郵政、電信分家后任電信安裝公司經理。
其業務范圍內有一項特殊任務,就是為來湘的中央領導架設保密專線,后來該項業務從電信局分離,單獨成立湖南省電信保密局。改由省委辦公廳直接領導。仍然任命勞動模范出身的胡錫泉為局長。
七中少年籃球隊在長沙市中學生隊中也是強隊之一,并有孫家駒、佘良一兩同學入選長沙市中學生聯隊,參加了全國中學生籃球聯賽。這對十幾歲的少年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耀了。
老三屆的學生們在校學習時期,據說是建國以來教育質量最好的時期,又經歷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知青運動”,正應了“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倒也成就了一大批棟梁之材,不辱七中樹德育人之使命。
韓少功
其中最為老三屆引以自豪的是當代著名文學家韓少功,老三屆初97班學生,其夫人是我們95班的梁予立同學。韓少功1978考入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并先后發表小說《七月洪峰》《月蘭》《馬橋詞典》《韓少功作品系列》等,曾多次獲國內外獎項: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美國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獎、法蘭西文藝騎士獎等。現任海南省文聯名譽主席,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湖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據了解老三屆同學還有不少有建樹者:
高38學生黃秀娥;曾任長沙市政府顧問、市藥監局黨組書記兼局長;
高33班學生王立賢:曾任長沙市芙蓉區政府副區長;
高33班學生盧明輝: 曾任長沙市開福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綜合農場黨委書記;
高40班學生姚斌湘:曾任湖南省電力公司紀檢書記、工會主席;
高35班學生鄒敏訥;曾任湖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編審。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博物館高級會員;
初95班學生胡錫泉;曾任湖南省電信保密局局長、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8年因病去世);
初92班學生賀大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油畫家、雕塑家;
初81班學生左漢中;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編輯,湖南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順便八卦一下:他是著名影視明星左小青之父;
老三屆同學有關信息僅在有限范圍內收集,并得到劉暉文、黃再年、梁予立、黃其惠等同學協助。但難免有所遺漏,不盡之處還望各位學友補正。文革后畢業學友中的精英也望學弟、學妹們續寫。
湖南電視臺和長沙動物園原址
七中校門前坪曾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去長沙動物園的游人絡繹不絕,每逢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有時競擠得水泄不通。湖南電視臺門前車來車往,常有新款高檔車亮像。冷不丁來個領導,還得警車開道,警笛蜂鳴,領導車隊方得通行。
湖南電視臺原址位于德雅路480號,毗鄰長沙市七中,與烈士公園一墻之隔,是一處新建的大院。1970年1月1日湖南電視臺正式開播,先后增設湖南文藝臺、湖南有線臺、湖南衛視臺等。1999年電視臺整體遷入開福區馬欄山廣電中心。留下了湖南電視臺創建時的艱辛和歷史,帶走了29年獨步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和引領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輝煌。現今年青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德雅路480號是電視湘軍的策源地和大本營了。
長沙動物園創建于1956年,園址在德雅路466號,烈士公園東北角和尚坡西側,大門設在烈士公園內,隸屬烈士公園管理。1967年文革期間“革命群眾”提出動物園設在烈士公園有損革命烈士光輝形象,故將烈士公園與動物園用圍墻隔開,并在市七中右側單獨設門出入。
1983年為方便游人,在烈士公園與動物園的東南邊圍墻處重新開設一個側門使兩園相通。2010年9月3日,有五十多年歷史的長沙動物園閉園,搬遷至位于長沙縣暮云鎮的長沙生態動物園。
湖南電視臺、長沙動物園相繼搬出德雅村后,長沙七中校門前坪逐漸冷清了,昔日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不再,大有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蒼涼感。其景象倒也和德雅村幾十年不變的面貌合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