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啤酒最近輸了一個“天價官司”。
被判向重慶一民營企業賠償3.53億。
判決公布后,重慶啤酒的控股方嘉士伯似乎非常不滿,發文稱將“堅決上訴,澄清事實,維護合法權益”。
緊接著,有媒體開始“借題發揮”,拐彎抹角夾槍帶棒,似乎想讓事件“燒”到重慶的城市高度,例如有專業自媒體對重慶營商環境發起質疑...
看到如此操作,說實話,真“叔可忍,嬸都不可忍了”!
嘉士伯,嘉威啤酒,你們兩嘉的是非恩怨,商業紛爭,或許還可以只是你們自己的事,作為第三方我們可以不表,但嘉士伯,16年前重慶政府引進,希冀你們能做大重慶啤酒產業,助力重慶成為全國重要的啤酒生產基地和物流中心,你們為了從幾大競爭對手中拿下“重慶啤酒”這一優質上市企業,也做出若干承諾,可時至今日,回首過往,是不是該和重慶說幾聲「對不起」?!
第一聲對不起:
為何公然質疑司法判決?
在公開的表述中,你方質疑重慶五中院的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顯失公正”。
那么問題來了,如真按你方所稱“重啤已嚴格按照雙方相關協議的約定,全面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必然有充分的證據,難道法院都視而不見?
要知道,此案既涉及上市公司,又涉及外資企業,社會關注度極高,在聚光燈下,重慶法院審理起來想必會打起12分精神去梳理雙方提供的陳述與證據,嚴上加嚴,慎之又慎。
此案所圍繞的《包銷協議》及相關補充協議,都是經重啤董事會開會審議,并實際履行多年,上述協議簽訂過程,跨越多年,并非由“國企時代的重啤”實現,反倒是嘉士伯專業團隊全程參與或主導談判,如今卻想用一句“不公平”推翻?
認定事實的過程,顯然是要講證據的!
至于有人想借機拱火“重慶營商環境”一說,要帶節奏給相關方施加壓力?
其心可誅!
第二聲對不起:
對承諾失信說
有媒體報道,當年為了拿下重慶啤酒的控制權,嘉士伯曾給出極具吸引力的承諾。
包括將嘉士伯中國區管理總部遷至重慶,在重慶建立嘉士伯亞洲技術科研中心,把嘉士伯高端啤酒安排在重慶生產等。
16年過去了,嘉士伯中國區總部不僅沒有從廣州搬到重慶,還把重慶啤酒的辦公總部也搬走了;
2024年,嘉士伯投資近30億的佛山三水高端生產基地投產,同時其亞洲研發中心在基地內揭幕。
在嘉士伯“堅決上訴,澄清事實”的公告中稱“重啤始終是一家扎根重慶的本土企業”。
可打開他們的簡介,IP地址都醒目顯示著身處廣東的事實。
嘉士伯文中稱“重慶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是重啤發展的根基,也是我們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的動力”。
既然是根基,還要共同成長,為何當初許諾的種種,都未兌現?
是不是該說一聲對不起?
第三聲對不起:
對重慶本土合作伙伴、曾經陪你度過難關、支持你的合作伙伴說
第三聲對不起,對重慶本土合作伙伴、曾經陪你度過難關、支持你的合作伙伴說。
將嘉威描述為“一家高度依賴包銷協議存續的工廠,沒品牌、沒研發、沒風險的啤酒代工廠”;
且“不滿足長期超額收益,而是“得隴望蜀”,試圖進一步攫取更多利益”;
還“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歪曲混淆相關事實,誤導社會輿論”。
種種描述,似乎是在給重慶嘉威扣上“寄生吸血、農夫與蛇”的高帽子。
事實究竟如何呢?
梳理了網上公開的信息,我得到了這樣三點判斷:
第一點,重啤是嘉威的股東,雙方是合作關系,并非依附關系。
?1992年,重慶金星啤酒廠(鈺鑫前身)與重啤組建產銷聯盟,彼時重啤在重慶的市占率不足40%,可以說,雙方的合作更多是“做大蛋糕”式的市場考量;
?1999年,重啤以商標使用權參股成立嘉威,股權占比33%,是嘉威發展的利益既得方;
2009年,嘉士伯成為重啤第二大股東,這一年,重啤和嘉威簽訂了《包銷協議》;
2013年,嘉士伯成為重啤絕對控股方,對《包銷協議》進行了全面審查,并于2016年,主導重啤與嘉威繼續簽訂了相關補充協議。
雙方合作的時間脈絡清晰,出于合作約定進行分工分配,何來依附?何來“得隴望蜀”?
第二點,拐彎抹角貶損嘉威創始人,實在不該。
在嘉士伯的公告中說金星啤酒廠創始人尹興明當年“求著重啤幫忙脫困,重啤出于感動才有出手拯救”,一直強調重啤很強,對方很差。
字里行間透露著“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傲慢!
不可否認外企在消費品行業的成熟與領先,但出于任何角度考慮,都不應貶損一個中國企業家,太丟份!
更何況,尹興明還是被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范”,至于1992年的那次努力,他救的也不是自己,而是集體企業。
第三點,尊重規則與契約,才是商業之本,沒有誰是“躺賺”。
事實上,雙方爭議的本身,就是《包銷協議》及其補充協議等,是一場圍繞商業利益的博弈。
從一個不想管的局外人角度看這件事,或許導致嘉士伯不滿的最大可能性,就是那句流行的“見不得你開路虎”。
正所謂“過去掙的不多,也就算了,現在掙的太多,那就不行!”“因為你掙的原本都可以屬于我!”
外部市場環境、內部企業經營等發生改變,的確可能導致合作雙方利益分配方式發生變化。
但契約精神是現代社會,尤其西方大力倡導的文明根基。
請尊重合同契約,尊重合作伙伴。
第四聲對不起:
對“山城”牌啤酒說!
山城啤酒到底有沒有被雪藏?
不少重慶人都提出過一個疑問:這幾年山城啤酒去哪了?尤其過去吃飯聚會最愛的“老山城”,幾乎絕跡。
嘉士伯中國曾在聲明中回應,說沒有打壓山城啤酒,2023年山城啤酒銷量超過16萬噸,相當于3.2億瓶,假定重慶有1000萬愛喝啤酒的成年人計算,人均消費32瓶,夠多了!
但事實上,“山城”牌啤酒在重慶的占有率曾接近95%,西南地區占有率超65%,年產銷量超100萬噸!
100萬VS16萬,有沒有被雪藏,一眼便知,何須辯駁?
山城牌啤酒為什么“消失”?
銷量的暴跌,固然有很多原因,比如嘉士伯解釋的“市場原因”;
還可能有價格利潤因素。在重啤的2023年產品公告中,山城和其他品牌同為“經濟”檔;
什么叫“經濟”?售價便宜,利潤額低,邊緣化。銷售收入只占全部的2%,還是和“其他”一起!
多么具有諷刺意味的占比。
有沒有被雪藏,一眼便知。
在商言商,看重利益固然沒錯,但口是心非、刻意操弄,和在過去30年改開過程中一些“民族品牌”被打壓、侵蝕、最終消亡的套路,何其相似。
有一段時間里,我們發現不少國貨老品牌會被外企收購,作為他們迅速打擊競爭對手,進入中國消費市場的捷徑。
有人統計,中國被外資收購的近65000個國產品牌,至今持續運營的僅剩大約1500個。
有的徹底消失,有的則是用著老名字卻裝著新貨。
中華牙膏、舒而美、活力28、太太樂、小護士、哈爾濱啤酒、羽西、三笑、統一潤滑油、白加黑、水井坊、丁家宜、小肥羊、徐福記、丸美、金絲猴、大大泡泡糖...
山城啤酒,知心朋友。
朋友為什么要知心呢?
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本文所引用信息素材均來源于網絡公開報道)
往期精選回顧
聲明
1.本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是本公眾號運營者的個人觀點、分析與判斷,我務求客觀真實,但無法涵蓋所有信息,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買賣指導
2.內容如有侵權或失實的表述,請聯系我,將會依法核實并處理
3.如仍有疑問,歡迎后臺留言單獨咨詢
4.本文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
5.所贈禮品為指定型號和顏色,最終解釋權歸大衛聊重慶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