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潔
編輯:包芳鳴
圖源:攝圖網
中國城市向千萬人口城市的“沖刺跑”,正變成一場“拉鋸戰”。
最新數據顯示,溫州2024年末常住人口達985.2萬人,較上年增加9.1萬人,距離千萬大關僅差14.8萬人。而合肥則以1000.2萬人的成績,成為中國第18個千萬人口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后發現,人口總量超過920萬、最新公布人口數據年份(2023年或2024年)仍然保持人口增長的城市,一共有6座,包括溫州、寧波、佛山、南京、濟南和沈陽,他們保持著沖擊千萬人口城市的可能性。
然而,這場沖刺跑正呈現出新的特征:按照當前增速,2025年可能難以誕生第19座千萬人口城市。與此同時,一些900萬級人口城市的人口總量進入持續下行的通道。
在人口總量減少、流動格局呈現“省內為主”的背景下,城市沖擊千萬人口的門檻正顯著提高,這需要城市進一步提升發展的“內功”。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特別副研究員史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既包括住房補貼、創業扶持等政策紅利,也涵蓋生活成本、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質量,更與產業能級和就業機會密不可分。當前,各地政府正通過差異化的人才政策組合拳尋求突破,比如通過提供住房補貼、創業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年輕勞動力?!?/p>
1
城市沖擊千萬人口“拉鋸戰”
2020年,長沙和青島相繼突破千萬人口大關,躋身中國“千萬人口城市俱樂部”。然而此后數年,這一陣營始終未能迎來新成員,直至2024年合肥正式官宣跨過千萬人口門檻。
合肥正式躋身中國“千萬人口城市俱樂部”,成為全國第18座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城市。這一突破源自其持續強勁的人口增長動能: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較2023年末增長14.9萬人,近三年累計增長達53.7萬人。
業內分析指出,合肥的強勁人口吸引力主要在于,產業升級創造就業高地,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出更高的薪資水平。此外,合肥依托中國科技大學打造的良好人才基地,作為“風投之城”的定位清晰,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
史薇從四個維度分析了合肥的發展優勢。她指出,“一是,合肥近年來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二是,合肥有‘江淮硅谷’等創業政策;三是,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擁有較多的重點中學和高校,吸引了大量省內及周邊地區的學子和家長;四是,合肥市作為長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p>
合肥的人口增量很快,背后還有相對良好的人口結構。比如,2024年,合肥出生人口達到7.9萬人,出生率為7.9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21、1.81個千分點。此外,2023年的數據顯示,合肥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在2.8萬人以上,是全國的1.6倍左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超180人,是全國的2倍左右。
然而,其他沖刺千萬人口的城市卻未能復制合肥的人口高速增長態勢。以寧波為例,其2024年常住人口雖達到977.7萬人,但年度增量僅8萬人。佛山、南京、濟南和沈陽等城市2023年的人口增長也都在7萬人以下,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人口數據年度波動的現象,即前一年下跌次年又小幅回升。這種增長乏力且反復拉鋸的態勢,意味著城市沖擊千萬人口的道路已進入相對艱難的階段,城市需要尋找新的增長突破口。
當前中國城市沖擊千萬人口面臨三重挑戰。從城市層級看,正在沖刺的6座城市中有3座是普通地級市,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上難以與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等傳統強市抗衡。
其次,人口流動格局發生了一定變化。史薇指出,隨著跨省流動減弱、省內流動增強,省會城市的集聚效應愈發凸顯。史薇分析指出,省會憑借省級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位,往往集中了全省更優渥的醫療教育資源、更完善的交通網絡和更先進的城市治理體系,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
然而即便是省會城市也面臨人口結構的問題。以南京為例,南京并非省內人口和經濟最強的城市,蘇州的人口和GDP總量均超過南京,這使得南京在人口吸引力方面難以形成絕對優勢。其次,江蘇省2024年常住人口與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2.5‰,這也必然影響省內城市人口的變動。此外,南京還承受著老齡化壓力,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1.97%,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6.0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
大城市人口增長如何“解題”?
那么,這些沖刺千萬人口的城市,應如何解答人口增長這道發展"必答題"?
首先,產業升級成為核心突破口。
合肥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2024年合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創近3年同期新高。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7.6萬輛,同比激增84.5%。充電樁、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增長1.5倍和31.2%,邏輯芯片、智能電視和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49.8%、32.8%和3.6倍。
2024年溫州常住人口實現近10萬人的顯著增長,也與其產業突破密不可分。數據顯示,2024年溫州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732億元,同比增長18.8%。此外,全市智能裝備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生產總值為1410億元,同比增長12.3%。
史薇強調,城市要實現千萬人口目標,必須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她指出,關鍵在于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附加值領域,通過優質就業崗位增強人口吸引力。同時建議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打造創新集群,形成吸引高端人才的“強磁場”。
其次,城市還需著力優化生活成本與落戶政策,為新市民創造更友好的安居環境。
史薇建議,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降低新市民的住房成本;另一方面,需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人才落戶限制。
沈陽2024年出臺的落戶新政頗具代表性,沈陽發布《沈陽市進一步促進外來人口落戶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取消積分落戶名額限制、放寬學歷落戶、投靠落戶、購房隨遷落戶人員范圍等,以及在沈陽取得《遼寧省居住證》、在沈陽租賃房屋、在沈陽務工即可落戶等。
再次,城市發展的關鍵一環在于完善基礎設施與提升宜居水平。
當前,各大城市正著力補齊教育等公共服務短板。例如,沈陽在2024年新增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3060個、優質高中學位2764個。佛山在2024年著力推動教育擴優提質,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34所,新增學位3.3萬個,新組建佛山市高級中學、季華中學2所市屬高中。
“我國大城市和省會城市的人口規模仍在持續增長。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資源虹吸效應的強化?!笔忿北硎?。
但是,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遞減,疊加跨省流動減弱,很多大城市的人口增速已明顯放緩。這就要求大城市必須把握機遇窗口,通過優化公共服務和居住環境,重點吸引青壯年群體落戶,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儲備優質人力資本。
本期編輯 丹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