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圖片來源 | AI制圖
今年,ETF市場正在悄然變局。最卷賽道果然并非浪得虛名。
開年,A股走出了典型的成長性行情,AI、人形機器人等板塊表現非常好,使得相關ETF規模增長迅速。
易方達、華夏基金相關產品的規模由此上升。
截至3.18日,人工智能領域規模領先的產品是易方達中證人工智能ETF,規模已經從去年底的85.15億元漲到了157.96億元。機器人領域規模領先的是華夏中證機器人ETF,規模已經從去年底的41.37億元漲到了127億元。
板塊機會凸顯后,收益有限的寬基規模有所退潮。華泰柏瑞和國泰基金相關產品的規模由此下滑。
掛鉤滬深300指數規模最大的產品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從去年高峰期的過四千億降到了3513億元,指數新貴A500里規模最大的國泰中證A500ETF從去年底的281億元降到了243.9億元。
這個仍在高速增長的行業,格局尚未穩定,但已出現分化。
#01公募ETF分化為四大陣營
早在五六年前,就有“萬物皆可ETF”的說法,任何一種可投資的資產門類,都可以構建起指數來衡量平均表現,并發行ETF產品來跟蹤指數,獲取市場平均收益。
從那時起,ETF踏上發展快車道,規模從2019年的0.7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73萬億元,增幅明顯。
數據來源:Wind
ETF風景獨好,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全行業有52家基金公司布局ETF,也就是全行業的三分之一都在做ETF。這些多是行業中排名靠前的公司。
在ETF上布局積極的公司,近幾年規模增長都比較不錯。典型的就是華泰柏瑞靠規模巨大的滬深300ETF,從一家中游公司進入了行業前十。易方達基金也通過ETF規模增長,鞏固了行業領先優勢。
小公司不是不想卷,而是卷不起,根本沒機會參與這場游戲。
排名 公司 ETF個數 ETF規模(億元) 總管理規模(億元) ETF占總規模的比重 1 華夏基金 94 6,587.82 18,909.63 34.84% 2 易方達 85 5,897.61 21,368.73 27.60% 3 華泰柏瑞 46 4,705.01 6,804.72 69.14% 4 南方基金 54 2,435.79 13,710.16 17.77% 5 嘉實基金 46 2,353.76 10,710.96 21.98% 6 華寶基金 30 1,613.66 3,636.93 44.37% 7 國泰基金 62 1,486.24 7,599.97 19.56% 8 廣發基金 59 1,403.73 15,297.17 9.18% 9 富國基金 56 1,305.94 12,195.87 10.71% 10 博時基金 47 1,301.60 11,732.08 11.09%
2024年底ETF整體規模排名(含貨基)數據來源:Wind
2016年至今,ETF行業格局持續變動。截至目前,刨除依然作壁上觀的,這些基金公司在ETF賽道上分成了四類:領先的、追趕的、陪跑的,和嗷嗷往里鉆的。
領先陣營倒是難被攻破。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的頭部位置一直穩如老狗,華泰柏瑞則在2021年后躋身前三并保持住了身位。
規模千億以上的前12家中,其余的8家位置就波動比較大了,屬于追趕陣營。包括嘉實、廣發、博時、南方、華安等行業頭部公司,以及國泰基金和華寶基金這樣的以行業ETF為主的公司,構成了ETF規模前十的常客。
近十年非貨ETF管理規模排名變化情況(圖片來源:中金公司)
12家千億級別公司之后,還有十家左右公司ETF規模在200億到700億之間,包括天弘、匯添富、鵬華、海富通、景順長城、工銀瑞信、招商基金、平安基金等。
他們屬于陪跑陣營。
這些公司中,部分公司產品布局較為均衡,如天弘基金;還有公司屬于靠一兩只主要產品來撐起規模,這些產品往往在跟蹤同一指數的產品中居首位,形成較大規模,但公司本身并沒有其他爆品。如國聯安基金這家行業里的中小公司能有三百億規模,主要由一只半導體ETF貢獻了七成左右。
ETF熱火朝天,卻還有個陣營在觀望。他們有一定整體實力,但目前未加入ETF戰局的公司。目前行業前三十的公司里,只有中歐、興全、交銀三家以主動權益為特色的公司,以及興業基金、上銀基金、浦銀安盛等以固收為主的銀行系基金,沒有卷ETF。
從競爭策略角度,此前沒有在ETF上發力,現在入局ETF,性價比已經并不高。
然而,這樣的局面下,嗷嗷往里鉆的攪局者的隊伍仍在擴大。
一部分公司雖然規模不及第一陣營,但行業ETF費率長期較高,日子過得還是不錯,有一定的參戰資本。典型如國泰、華寶這些行業ETF玩家在寬基市場大爆發的格局下感受到了危機,進入寬基陣營廝殺,國泰基金在A500戰役上取得暫時領先,在科創綜指ETF上暫居第二。
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公司整體實力尚可,急需在ETF排位上占據一席之地,因此也在不惜成本地加入戰團。如建信基金、工銀瑞信都在最近的科創綜指ETF上做了投入,建信的產品規模相對靠前。
此外,廣發、富國這些頭部大廠都沒有在ETF上取得在全行業中的同段位的地位,因此勢必也還得繼續投入。
#02領先陣營:華夏易方達爭霸戰,華泰柏瑞陪跑
截至去年底,華夏基金、易方達、華泰柏瑞這ETF前三強的ETF規模分別為6587.32、5897.61、4705.01億元。其中華夏基金是多年里的ETF霸主,曾經斷崖式領先第二名至少一倍。
然而,在全行業卷ETF的激烈競爭之下,領先優勢已經大幅縮減。
華夏基金得益于發力ETF最早。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王亞偉等基金經理的離職,讓華夏基金很早意識到,要盡量擺脫對明星基金經理的強依賴。也因此,很長時間里,華夏基金的ETF規模領先行業較多。
易方達各條業務線均衡發展,但近年來主動權益增長壓力大,因此在ETF上投入了更多資源。
易方達在固收和主動權益上規模均高于華夏基金,財務實力更強,更能承受ETF的階段性虧損,因此易方達通過降費以及增加營銷投入等方式在ETF上高舉高打,迅速縮短了與華夏基金的規模差距。2021年底時,易方達ETF規模約是華夏基金的52%,2024年底已經是華夏基金的90%。
從全行業來看,華夏、易方達的規模和產品數量都在行業里斷崖式領先,是行業里的平臺型公司。兩家公司在寬基、行業、跨境等主要ETF產品線上都形成了較大優勢,因此排位上咬得很緊。
產品布局方面,滬深300ETF規模上華夏基金不及易方達,不過華夏還有上證50、科創50、中證1000三個寬基大單品都在同類規模前列,A500上也有近200億規模。此外規模較大的是跨境ETF(包括恒生ETF、恒科ETF、納斯達克ETF等)和行業ETF(包括芯片ETF、機器人ETF等),積累了豐富的產品線。
易方達目前在產品上除了滬深300外,寬基上規模大的產品是創業板ETF、科創50ETF,合計近1600億元規模,除此之外主要是行業ETF,數量較多且平均規模大,包括醫藥ETF、人工智能ETF、證券ETF等,以及跨境ETF,包括中概互聯ETF、H股ETF、恒科ETF等。
資料來源:Wind
兩家公司還有個共同特點在于,雖然也都有一些規模低于1億元的ETF產品,但在總產品中占比都不高。
這體現了兩家較強的運營能力。
華泰柏瑞倒是特殊,產品數量少而精。迷你ETF基金相對較少,在中證2000等相對發展不太好的指數上也做到了首位,體現了一定的運營能力。不過整體來看,還是缺少更多行業里領先的產品,主要是靠滬深300ETF這個大單品來支撐。雖然規模領先,但整體競爭力較華夏和易方達而言比較脆弱。
預計在未來格局上,兩家絕對的頭部公司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地位相對穩固,產品布局上,兩家是最完善的,無論是什么行情起來,這兩家都是有相關產品來承接的。二者在渠道上經過多年的布局,也都比較成熟。對于產品的布局與推廣,也都有自己的方法論。
相比較來說易方達固收和主動權益規模更大,財力更雄厚一些,繼續加大投入的空間更大,兩者的排名可能會出現交替。
華泰柏瑞只有一個大單品,且除了ETF外,公司整體實力有限,拼投入沒法跟華夏和易方達比,未來更多是守成,能保持住現在的位置就不錯,難有進一步的空間。
#03追趕陣營中,南方基金地位相對最穩定
追趕陣營中,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目前規模靠前,去年底規模分別為2435.79和2353.76億元,這兩家較第一集團的三家公司差距還比較大,不過領先于其他ETF頭部廠商也比較多。兩家公司都是行業里長期位于前十的公司,實力較強,能夠支撐在ETF上做一定的資源投入。
資料來源:Wind
目前ETF規模上兩家公司差距不大,產品布局上也是有較大相似性,都是一兩個規模巨大的寬基產品貢獻了六成左右的規模,此外主要是靠行業ETF和風格指數ETF。這兩家公司在往平臺型公司方向發展,現在爆品數量不算多,其平臺能力較華夏、易方達有一定差距。
嘉實基金更依賴滬深300ETF這個大單品,規模占到整體ETF的64%,去年時隔四年重新回到了ETF行業前五。除此之外嘉實在寬基上主要是A500和雙創ETF,此外能貢獻規模的主要是行業ETF,包括科創芯片等。嘉實在產品數量上不及南方、富國、廣發這些頭部公司,還需要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
南方基金在寬基上沒能把握住滬深300這個最大品類的機會,不過在中證500和中證1000兩個指數上都做到了前列,兩個產品加起來與嘉實的滬深300ETF規模接近,在整體規模中占比也達到六成左右。還在A500上排位較為靠前,此外主要是證券ETF、房地產ETF等行業基金。
從長期走勢來看,南方基金行業地位更加穩定,多年里均在行業前五,是追趕陣營里的佼佼者。南方基金與領先陣營里的華泰柏瑞算是兄弟公司,都是華泰證券控股或者參股的公募。從整體實力來說,華泰柏瑞一直是南方基金小兄弟的角色。2020年以來華泰柏瑞通過滬深300ETF,在ETF上壓了老大哥一頭。
不過ETF產品布局來看,南方基金要更加全面,從寬基到行業ETF產品線完整,不像華泰柏瑞過于依賴單只基金,整體資源也要強于華泰柏瑞,未來南方基金可能會逐漸縮短與小兄弟的ETF規模差距。
同處在追趕陣營的公司還有國泰、廣發、富國、博時、華安和銀華基金等。其中華寶基金和國泰基金都是以行業ETF為主的公司,寬基產品少。
廣發、富國、博時都是公募大廠,在ETF上布局較晚,因此暫時落后于南方、嘉實這兩家第二集團的公司。
廣發、富國兩家頭部公募ETF數量都在55個以上,產品布局較為全面,特別是發行了大量行業ETF,不過由于在寬基上布局較晚,沒能形成在寬基指數上排名領先的大單品,因此沒能在排名上更進一步。廣發基金規模較大的是中證1000ETF和納指ETF。廣發基金ETF相對來說特色就是在跨境ETF上布局較多,除了在納斯達克ETF上規模領先,廣發基金還有多只港股行業ETF產品,包括港股創新藥ETF、中概互聯ETF、恒生科技ETF、港股紅利ETF、港股非銀ETF、恒生消費ETF等。
不過廣發基金問題在于存在多只1億元以下規模很小的產品,既包括一些未能起量的寬基,如中證1000ETF,也包括較多的垂直行業ETF,如電網ETF、糧食ETF、材料ETF等,浪費了資源,加劇了運營壓力。
富國基金作為行業頭部公司,主動權益和固收主動管理上實力強,在ETF上發力較晚,2019年才開始大力發行ETF產品,憑借較強的整體實力,做了較多的投入,成為這幾年里ETF增長較好的公司,非貨ETF從2019年的第十四位進入到行業第9位,進步明顯。特色是在行業ETF上有較多產品,近來在寬基上也有不錯表現,A500規模較好。目前規模較大的產品是港股通互聯網ETF和政金債ETF。不過也存在迷你ETF數量較多的問題。
業務以固收為主的博時基金做ETF較早,2009年就發布了首個ETF,但沒有去布局大型寬基等主流指數,真正發力ETF也是比較晚,因此在策略上也是找特色,目前已經在債券ETF形成了優勢,此外在商品和跨境ETF上也不錯,在主流的寬基和行業ETF上,相對缺少競爭力。
以行業ETF為主的基金公司,包括國泰基金、華寶基金在內,排名有階段性向上的可能。實際上這兩家此前排名都曾靠前過,因為長期以來行業ETF規模和寬基ETF規模是并駕齊驅的,相互交替成為股票型ETF最大品種。
變化來自于2023年下半年,一方面匯金入市買寬基,帶動了寬基ETF的爆發,另一方面股市行情沒有明顯亮點,板塊輪動很快,行業投資機會不好把握,寬基ETF投資更容易一些。這都導致寬基ETF規模大漲遠超行業ETF。這局面不一定會長期持續,在股市向好、板塊機會突出的情況下,行業ETF的潛在收益好于寬基,規模增長會更迅速。
從既往格局來看,基本上能在一項大單品上占據先發優勢,形成領先地位,就能在ETF行業格局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國聯安、海富通這類中游公司,也能依靠少量產品形成一定規模。而要在行業里走到頭部位置,需要形成豐富的產品線,方便客戶進行配置。
易方達指數投資部總經理林偉斌此前曾表示:ETF市場可能自然走向“龍頭公司提供完整產品線、精品公司提供差異化產品”的分工格局。
目前來看大致在往這個方向發展,龍頭公司自身形成指數研究、產品開發、渠道開拓、流動性支持、ETF投顧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打造平臺化布局,支撐多種產品的研發與運營;其余的公司很難全方位地跟著卷,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某個領域內形成自己的絕對優勢,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讓龍頭公司進來沒有先發優勢,得不償失。
現在行業格局上,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已經形成平臺化布局,華泰柏瑞、南方、嘉實、廣發、富國、國泰等公司在完善產品布局和運營能力,向平臺型公司靠攏。
行業里容不下太多平臺型公司,其他公司可能會向特色型公司方向發展。
#04這些因素將深度影響ETF格局變化
往下看,以下因素將持續攪動etf行業格局的變化。
首先,費率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
以往大家是試水性質的投入,競爭不像現在這樣焦灼,費率并不是核心因素,更多是看對不同指數的選擇,以及營銷投入。如今費率成了至關重要的競爭因素。易方達憑借綜合實力,更有降費的承受力,以降費為重要手段,在自身不是非常有優勢的產品上率先降費,引領了降費潮,拉近了與華夏基金的規模差距,同時在自身領先的產品上保持原有費率從而保存實力。
如易方達滬深300ETF自2015年管理費率從0.5%降至0.2%,2019年又從0.2%降至0.15%,規模在去年國家隊進場時急速攀升,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降幅來應對競爭。如今寬基ETF發行,大多以0.15%的最低檔管理費來收取,最近的中證A500和科創綜指ETF都是如此。
其次,ETF愈加對于綜合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除了要對指數的創新方向進行深入研究,選擇具備市場潛力的指數進行跟蹤布局,還要有合作關系較好的券商渠道,并對于渠道進行較大投入,以換取券商渠道大力推廣自身產品。
公募公司自身渠道部門也要卷起來,多溝通多路演,還對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公募為該產品開發相應的投資策略,提供給客戶,增強客戶的使用體驗。
目前趨勢是ETF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在持續提升,對于基金公司C端獲客和服務也構成了要求,包括直播、AI助手、ETF輔助投資工具等新興形式都需要加以研究。上市交易還需要做好流動性管理,向做市商、一級交易商讓渡一些利益。綜合來看成本非常高。
有數據測算一家公募ETF規模只有上千億時才能打平成本。
這些因素綜合影響,ETF的格局遠未到終局。
單只ETF產品往往是強者恒強,因為規模越大,流動性越好,進而帶動規模進一步變大,形成滾雪球效應。長期來講龍頭公司也是越來越有行業資源、流動性等方面的優勢,理論上也會是強者恒強,但中短期來說,行業還未到出清階段,大家都還在真金白銀地做投入,可能還會經歷一個格局分化的過程。
作為頭部的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雖然有整體實力的優勢,但資源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個機會都可以拼盡全力去爭奪,更多是做好布局,將資源用在最具決定性的產品上。
就拿最近來說,激烈的A500ETF之爭,目前規模暫時領先的是國泰基金、南方基金,科創綜指ETF暫時領先的是鵬華基金和國泰基金。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并不能做到每個新品都領先。在當下ETF廝殺中,頭部公司既想做到領先,又要考慮長期可持續性,而后進入者光腳不怕穿鞋的,在單品上狹路相逢,勇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05ETF何時定終局?
這樣,未來一段時間仍舊是公募在ETF賽道廝殺的階段,還沒到清掃戰場的時候。ETF的高門檻擋住了行業的中下游公司,玩家數量不會明顯增長,但這些玩家對于ETF的投入會持續強化,使得格局較難穩定下來。
廝殺到什么時候?只有行業還有明顯增長,就會有ETF廠商的大量投入,加劇內卷。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ETF規模增速分別為45.9%、30.51%、14.24%、26.86%、89%,增幅非常明顯,蛋糕還在迅速做大,是競爭加劇的重要原因。只有當規模陷入低速增長時,比如個位數增長,增長機會顯著減少,內卷程度才會減弱。
從2017年至今,股市經歷了牛熊轉換,ETF規模并沒有受到行情影響出現起伏,而是一路高速增長。這表明ETF還處在滲透率提升的階段,很多投資者還在炒股,沒有把ETF這個工具用起來,因此ETF市場空間大,不理會A股的漲跌,持續增長。當滲透率到一定階段后,規模可能隨著牛熊狀況而出現一定波動。
美國市場 ETF 資產管理規模走勢(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成熟市場的美國ETF規模也是有一定波動的。當國內ETF年度規模開始隨市場行情有所變化時,可能是ETF結束高速增長的時候。這時ETF市場的格局才會逐漸固定下來。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擅長金融板塊的研究,覆蓋的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券商、軟件、工業互聯網,側重產業分析和估值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