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對華加征的關稅,Temu選擇另辟蹊徑,嘗試通過“人才本土化”作為突破口突出重圍。
Temu在美國高薪挖人
據外媒報道,2025年一季度,Temu通過定向挖角至少12名亞馬遜招商經理、沃爾瑪供應鏈專家以及TikTok電商運營骨干,組建起了一支深諳美國市場規則的“突擊隊”。
內部人士透露,Temu為亞馬遜P7級以上員工開出的薪資溢價高達40%-6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馬遜Haul項目則因為薪酬缺乏競爭力,導致不少核心成員跳槽至Temu。
據領英數據顯示,被挖角的高管平均擁有8.3年美區運營經驗,其中多人曾主導過亞馬遜Prime Day的百億級項目運營。
雖然從表面來看,Temu開出的夸張薪資可能有點像“賠本買賣”,但從長期角度來看,其能夠帶來的價值將遠超短期的支出。
例如,挖角一名亞馬遜招商經理的成本大約為200萬/年,但如果其能夠引入10個本土知名品牌,由此產生的傭金就能輕松覆蓋掉人力成本。
一名Temu發言人向外媒證實,公司正通過“擴大團隊規模以吸引更多美國賣家入駐”來提升平臺銷售額。
此次大規模招聘其實是其拓展市場戰略的關鍵部分,恰逢美國對華進口商品加征20%關稅的政策生效。
為降低關稅沖擊,Temu正加速推廣“美國本土賣家商品+美國倉庫儲存”模式。通過將商品存儲于本土倉庫,Temu不僅能規避中國直郵商品的關稅影響,還能大幅提升配送時效。
這種模式的成效也立竿見影:美國本土倉SKU數量短時間內激增,其中30%來自新引入的Kirkland、Carter’s等本土品牌。
另一方面,通過吸納成熟平臺的操盤手,Temu可以快速復制美國市場的成功方法論——從亞馬遜習得品牌邏輯,從沃爾瑪借鑒供應鏈效率提升技巧,再融合拼多多擅長的社交裂變玩法,形成“中美混血”的競爭優勢。
除了Temu,SHEIN在美國也采取了一套類似的打法。通過在美國加州和新澤西等州設立倉庫,SHEIN將庫存前置至更接近消費者的地方。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這種模式能夠幫助SHEIN和Temu與亞馬遜等美國巨頭競爭,但也意味著其庫存規模相比依賴國內集中倉時會大幅縮減。
雖然長期來看Temu們依然在為光明的未來努力打拼著,但已有現實的問題逼近眼前。
母公司Q4營收不及預期
拼多多控股(PDD Holdings)2024年Q4財報揭曉,營收110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低于市場預期的1156.2億元,引發當日美股盤前股價下跌7.3%。
其實,早在2024年二季報公司管理層就曾表示:“我想向我們的投資者明確表示,從第三季度開始,利潤將逐漸呈下降趨勢……從長遠來看,盈利能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表面看似穩健的增長曲線下,實則暴露出Temu全球化擴張的戰略換擋陣痛:當“補短板”的本土倉建設與“拉長板”的全球攻城略地同時推進,高昂的轉型成本正在吞噬短期利潤。
具體來看,為吸引賣家使用美國本土倉,Temu承擔了相當比例的倉儲租賃成本,其中,新澤西倉單倉月租金成本達3.8億元,但SKU動銷率僅62%,導致單季滯銷庫存銷毀費用超5億元。
此外,Temu在海外的合規成本也在飆升。歐盟《數字服務法案》(DSA)強制要求設置本土內容審核團隊,僅歐洲區季度合規支出增加4.3億元;為應對美國《電商平臺責任法案》草案,提前計提10億美元(約72億元)保證金,致管理費用率上升2.3個百分點。
當然,深挖財報細節可發現戰略轉型的積極信號:
北美用戶年均消費額從89美元增至142美元,其中本土倉商品貢獻占比達64%,客單價增幅超60%。
美國本土倉商家突破12萬家,其中4000家為年銷售額超百萬美元品牌,帶動平臺GMAC(毛利率)從12%提升至21%。更關鍵的是,佛山、義烏等產業帶工廠開始反向定制美國本土倉商品,例如專為德州設計的加厚版野營帳篷。
目前,Temu美國本土倉覆蓋城市從15個拓展至40個,2025年Q1核心城市72小時覆蓋率突破70%。
不過,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模型推演,若假設Temu北美用戶年均消費額維持在142美元且獲客成本(CAC)不高于23美元,其需在2027年前將活躍用戶規模擴張至2.1億-2.3億區間方能覆蓋現有運營成本。
不過該預測面臨兩大現實制約:其一,美國電商用戶總量增速已放緩至年均4.2%(eMarketer 2025年數據);其二,亞馬遜Prime會員與SHEIN用戶合計滲透率達美國網購人口的68%,這意味著Temu的新增用戶中將有超三成需來自非傳統電商人群。"
面對增長天花板與盈利倒懸的雙重擠壓,Temu正站在戰略抉擇的十字路口。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若能在2025年前將本土倉商品占比提升至80%,同時將用戶流失率控制在8%以內,有望在2026年Q2實現北美業務單季度盈虧平衡。
眼下,Temu的破局之道或許在于:用中國效率改造美國供應鏈的同時,在跨境電商的合規迷宮中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