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0%、65%...
中國GDP對比美國的比重,正在下降——這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從未有過未有的局面。
2021年,中國GDP17.82萬億美元,達到美國的77%,兩國GDP差距為5.2萬億美元。
到了2022年,這一差距擴大至7.47萬億美元,我們與美國的GDP比重,也下降到70%。
2023年數據顯示,中美GDP差距還在繼續拉大,比重進一步下降至美國的65%。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全年GDP創下了最高紀錄,達到了29.2萬億美元,中美GDP差距進一步擴大到了10.26萬億美元。
我們與美國的GDP比重,已低于65%……
面對這一情景,美國媒體高興地說:中國GDP可能永遠也追不上美國。
并且,他們開始流行一個叫做“70%定律”的說法。
什么是“70%定律”?
就是說當一個國家GDP達到美國的70%左右時,美國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遏制其發展,最終成功阻止后來者超越。
當年的日本,就是在70%這個位置上,止步不前。而蘇聯,根據某些版本的GDP統計數據,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初,也是在70%這個位置上,從巔峰進入衰落。
不禁要問,中國的崛起,也難道要結束了嗎?
先給答案,沒有。
今天,柏年就給大家對比一下中美經濟規模的實際情況,讓大家有個清晰的認識。
一、中美經濟總量對比
我們都知道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規模最常用的指標就是國家生產總值,也就是大家俗稱的GDP。但實際上GDP有多種不同的算法和維度,比較常見的是名義GDP、實際GDP和購買力平價GDP。
比如今年2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2024年GDP是134.9萬億人民幣,這個值就是名義GDP,是直接用當年價格計算的經濟總量,相當于一個“賬面數字”。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包子去年是1塊錢一個,今年漲價到2元,那在包子店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名義GDP就直接翻倍。
實際GDP是剔除漲價后的真實增長,比如包子店如果今年多生產了10%的包子,即使價格漲了一倍,實際GDP也只算這10%的產量增長。
而前面開頭所說的中美GDP對比下降,用的就是名義GDP。
美國自疫情開始,美聯儲開始瘋狂印錢刺激經濟,造成美國這幾年來物價高漲,2021-2023年年均上漲超過了7%。高通脹讓美國名義GDP快速飆升,但實際GDP一直維持在2%的增長。
而中國因為地產萎縮、經濟結構調整,面臨著物價下跌的通縮局面,再加上人民幣貶值,所以導致名義GDP換算成美元后,嚴重“縮水”。
簡單來說,美國靠“漲價”讓GDP虛胖,而中國卻因“降價”顯得瘦了。
但從實際GDP來看,中國實際GDP增速一直保持在5%以上,是美國增速的2倍多,占比美國實際GDP這些年一直保持上升的。
另外,我剛才也提到了,影響名義GDP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匯率。這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呈貶值趨勢,從2022年2月份1美元兌換6.322人民幣到今年初1美元兌換7.190,貶值了接近14%。
而這也引出了另外一種GDP計算方式,就是購買力平價GDP,俗稱PPP。
這里有個非常有趣的指標,巨無霸指數。該指數是以各國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的價格作為基準,來對比不同國家的購買力情況。
比如一個漢堡在美國賣5美元,在中國賣25元人民幣,那么1美元就相當于5元人民幣的購買力,而非匯率的7:1。
當然PPP是通過一籃子商品價格進行比較的,并不單單是巨無霸漢堡。
如果以名義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中國早在2015年就超過美國,現在則是美國的1.25倍。
二、中美經濟結構的對比
接下來我們說說中美經濟結構的對比。
國內一般將經濟結構一般分為一、二、三產業,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
相信這些年大家都聽過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指的就是工業中的一塊。
在1980年代,期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美國很多跨國企業將低端生產線轉移至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美國國內資本也逐漸轉向投資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行業。
由此美國的服務業開始蓬勃發展。到2024年,美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65%。其中醫療、法律、金融、教育等“高價格低產出”的行業占了大頭。
比如,美國以私立醫院、保險公司和大型制藥企業構成了商業醫療服務體系,該體系讓美國的醫療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美國醫療支出占GDP近20%。人均醫療費是中國的10倍,但人均壽命反而更低。
美國金融與保險業占GDP 8.4%(中國為7.9%),但高頻交易、衍生品投機等“虛體經濟”貢獻超過了30%的行業增加值。
而中國是通過強大有力的制造業作為支撐。
2024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全球占比35%,是美國12%的三倍,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工業機器人產量是美國的10倍,鋼鐵產量是美國的19倍、水泥生產是美國的22倍、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
那中國的服務發展情況如何呢?
這就引出了第三個問題,中美在GDP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的差異。
三、中美GDP統計口徑的差異
中國主要是基于生產法統計GDP,計算各行業各部門的總產出,再扣除中間品的增加值,最后匯總得出GDP。
工廠造了多少貨、農民種了多少糧,這些都是聚焦在工農業產出、建筑業及批發零售業的實物量,是實實在在的生產數據。
這種方法更側重于反映實際生產活動,有助于避免重復計算,但也忽略了一些非市場化或難以量化的文化服務、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等的貢獻。
比如統計不覆蓋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等非正規經濟活動,尤其農村自建房和個體工商戶非稅收入。
而美國主要采用“支出法”,即將整個社會的最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相加,得出GDP。這種方法更容易將市場上發生的各項支出,包括虛擬租金、知識產權購買支出等,納入核算,從而在統計口徑上使GDP數據偏高。
比如美國會將居民自有住房的按市場租金價格計入消費,簡單說就是,我自己購買的房子,必須要按照市場同等房租的形式計入GDP。這部分虛擬租金就占據了美國GDP的6%。(不過這一塊,我們在去年12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國家統計局關于修訂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公告》,后續也會將居民自有住房按市場租金價格計入GDP。)
除此之外,美國還將家庭勞務隱含價值、毒品交易這些服務都納入GDP的計算。
說了這么多,柏年只是想告訴大家,現在美國經濟被高估,而中國經濟被低估,我們可以更自信一些。
當前的中美經濟對比,非常像19世紀末美國與英國的實力轉換期——舊霸權執著于金融賬面數字,但新興力量已掌控生產力根基。
當中國每年新增相當于一個澳大利亞的發電量,美國制造業回流仍需依賴中國鋰電池組件,“70%魔咒”只是一套陳舊敘事的話術陷阱。
中國經濟或許不再追求“數字上的第一”,人民飯碗更穩、工廠機器更響、科技突破更快——這才是真正的“超車”。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
今年,柏年對私密圈子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升級。每月的三期內容,后續會這么安排:
一期是針對國內外宏觀經濟與政策的深度分析和解讀;
一期是月度的大類資產研判;
還有一期是聚焦當前熱點產業和熱點事件的深度專題解讀。
目前已經更新了33期。
其中:
【宏觀與政策分析】會梳理這一個月全球重磅經濟數據和宏觀政策,幫助大家了解全球最新的政策動態;
【大類資產研判】側重于政策和經濟變化對地產、股市、債市、黃金、原油等資產的影響,并分享我自己的投資組合思考,分為【穩健組合】和【進取組合】兩個,幫助大家更有效地進行投資;
【深度專題解讀】將側重于當前熱點和產業的最新動態,幫助大家分析背后的趨勢變化,更快更準地把握當下風口。
后續,我也會認真傾聽每個粉絲的寶貴意見,在內容上不斷進行優化、調整,讓內容更加落地、適用。
畢竟我建立私密圈子的初衷就是想結合我對于國際形勢的觀察和我的金融從業經驗,給大家提供在當前的歷史潮流之下,如何去做人生選擇和投資的一些建議。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私信柏年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我把我知道的東西,都告訴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