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經的輝煌和突如其來的怪物
1960年美國的GDP為 5433億美元 占到全球的39%以上,工業生產能力碾壓全球所有的國家。在工業、軍事、文化、貿易、金融、科技………各個核心領域都占據絕對的領先位置。當時的美國是強盛而自信。
那個時候的中國GDP只有597億美元,經濟形態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在蘇聯的幫助下剛剛建立了基礎的工業體系,但在工藝水平上遠遠落后,如果從人均來看,更是不值一提。
冷戰全勝以后,在美國的全球產業分工計劃中:臺灣、韓國負責半導體;日本和歐洲負責精密制造;英國分擔一部分金融業;中國和東南亞負責低端制造,澳洲、新西蘭、加拿大、中東、南美和非洲的一部分負責原材料供應。美國自己負責金融、尖端科技研發和整個世界的金融和貿易規則的制定,以及最前沿的軍工復合體。
在這樣的產業分工中,最大的弊端是美國主導的產業盡管利潤驚人且主導全球,但能夠帶來的有質量的就業機會太少,美國的中產階級在快速滑落。不過因為有海量的制成品可以從全球低價采購,再加上“快樂教育”和“政治正確”兩大法寶,人民群眾都還安貧樂道(當前美國高中以下的教育程度人口高達37%)。美國的深層政府認為這樣的完美狀態可以長久的維持下去。這樣的狀態是如此讓人迷醉,以至于福山喊出了“歷史終結”的結論。
2023年,美國的GDP近30萬億美元,占到全球的24.2% 。但是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卻衰弱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在美國本土的輕工業基本可以忽略,重工業被削弱到僅僅只是有的程度,軍工生產極其昂貴且產量低下,絕大部分產值來自于服務業(服務業占比超過80%。有什么產業能夠比金融和IT研發利潤更高?工作環境更舒適?)
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彈指30年的時間,東方的神秘大國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
1993年的中國GDP為 4447億美元只占到美國的6.48%,聊勝于無的工業體系生產的產品在美國人看來簡直就是垃圾。而到了2023年,中國的GDP為17.7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6%(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已超過美國)。而且工業產值占到GDP的38%。中國具有全工業領域和全產品門類的工業制造能力,提供了全球30%以上的工業制成品,在中國2023年23.77萬億人民幣的出口中有59%是機電制成品。這樣的GDP在含金量上遠遠碾壓美國。
一個有著龐大J20機群,正在瘋狂下餃子,還具備高超音速核打擊載具的擁核國家。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正在搭建自己的全球經貿和金融體系的全方位追趕者。這完全是帝國從沒面對過的一個龐大怪物。
最致命的是這個東方大國展示了另一種走向成功的路徑。這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帝國終結的開始。
二、對華打壓反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貿易方面)
二戰以來,美國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一個全方位接近自己的龐然大物。實際上從小布什時起,美國一直對大國保持警惕,醞釀著要像打翻日本那樣打殘中國。但這個抑制大國的戰略卻總是被打斷: 911、 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次貸危機、全球疫情。。。。。。。。,每一次美國在謀篇布局的時候,總有一件突發的大事來攪局。
從特朗普任期開始,美國終于將大國定義為唯一的競爭對手(敵人),在過去的7年時間內對大國展開了一系列的打擊計劃,進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
貿易方面:對華高關稅和友岸外包。
6年多的高關稅打壓下,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5003億美元,貿易順差 3361億美元(比6年前還增加了128億美元)。這些對美的直接出口大部分是工業制品,而從美國進口的大部分是糧食、礦物、能源等初級原材料。
從數據上看,中國對美的出口確實出現了顯著下滑(相比2022年)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對東盟和墨西哥的出口額卻成長迅猛。
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3年雙邊貿易超過6.41萬億人民幣,大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9508億人民幣(折合美元1339億美元)。
2023年大國對墨西哥出口達 815億美元(比7年前增長152%) ,貿易順差627億美元。(作為對照,2023年中國與法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為 789億美元)
從上述東盟和墨西哥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友岸外包” 的戰略可謂成績斐然。
從實質來說,美國舍棄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非要設置關稅壁壘和拐個彎從第三方采購(實際上,上游的半成品依然來自中國),直接推高了國內的通脹系數。高速擴張的底層群眾面對高通脹的怒火,又導致美國的財政政策出現極大的變形,這直接影響了對華金融戰計劃。
6年的對華貿易戰并沒有摧毀中國的經濟,反而證明了美國離不開中國制造。這一政策推高了美國國內的通脹卻并沒有實現制造業的回歸(墨西哥、東南亞、印度倒是吃到不少紅利),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直接導致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政治短視。
二、對華打壓反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科技方面)
科技方面:芯片戰爭
拜登政府時期開始了圍繞高端芯片產業鏈的全方位對華打壓,效果當然是立竿見影。但美國忽略了大國國內市場的巨大規模。有這樣體量的市場托底,大國完全可以自己打造一個半導體工業體系
先進半導體工業體系的建立是一項投資巨大且見效很慢的長期工程。如果美西方一直敞開對大國先進半導體的供應,不管大國政府如何倡導和投資,企業都不會接受國產的價高、效低的二流產品。但現在美國政府幫了大國一把。不論國產芯片制程如何低(經過多次曝光目前也只能達到7納米,且良率根本無法和臺積電比),價格如何高,大國企業捏著鼻子都會采用(至少不會被人說斷供就斷供)。目前在成熟芯片的領域,大國已經能夠自給并開始輸出產量。一旦產業研發、銷售、升級 形成正循環,十年之后大國會循例將芯片產業打成白菜價。屆時,美西方最后的制造產業優勢也會消失殆盡。
作為一個對照,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當初歐洲“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將大國踢出局,導致大國只能被迫自行開發“北斗”系統的故事。現在“伽利略”和“北斗”的現狀就是未來美國芯片戰爭的結果。
芯片戰爭為全球的強國提了個醒,科技無國界的時代已經過去,各自都必須建立獨立的先進工業體系。美國在過去專注于前沿開發(利潤最大的部分),各國跟隨豐富設計和制造的雁行結構被打破。這也意味著過去美國就動動腦子,由別人去制造實現的好日子即將終結。
而這些制造業即便重回美國,以當前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勞工感人的人工成本和勞動生產率,最終能夠生產出什么樣的產品也就可想而知了。(看看美國海軍的艦艇維修效率吧。)
二、對華打壓反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金融方面)
金融戰爭:美元潮汐
金融是美國的強項,基于美元作為全球交易和儲備貨幣這一至高地位,美國可以影響任何國家的金融乃至經濟運行。將大國列為對手以后,通過傳統藝能打爆大國經濟也開始實施。
疫情三年,美國依靠核動力印鈔穩住了自身經濟環境,海量的美元在美國內外激蕩。但這些美元向全球的沖擊效果并不能讓美國滿意,反而推高了美國國內的通脹。高企的通脹,倒逼美聯儲開始急劇加息,全球回收美元,提前開始收割。(由于大量的美元還沒有擴散到全球去炒高各國資產,所以這輪加息首先打爆的是美國國內的諸家銀行。)
美元的幣值高企和回流,立即引起各國的資產暴跌。(試舉一例)東方大國最大產業的老板們借有大量的美元債,美元的急劇升值導致償債成本激增,現金流枯竭以后,手里的產品又賣不出去,導致接連出現倒閉潮。
但是讓美國意外的是,這一輪加息回收美元并沒有出現各國資產暴跌進而經濟崩潰的骨牌效應。除了斯里蘭卡因為之前被西方忽悠搞了“綠色農業”打殘自己的支柱產業以后,在這輪美元收水過程中國家破產以外,IMF竟無事可做。
神秘的東方大國早在美國加息之前就自行捅破泡沫且沒有為這些破產老板們托底,導致美元退出時并沒有割到大國多少韭菜。
緊要關頭,多個第三世界國家收到了一個神秘的大禮包 —— “本幣互換”(大國人民銀行累計與超過40家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有效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共31份,基本覆蓋了全球六大洲重點地區的主要經濟體,互換協議總規模合計約4.16萬億元人民幣),實質就是身為一百多個國家最大貿易伙伴的東方大國借出人民幣讓各國用來購買大國工業品,部分國家干脆用借到的人民幣兌換美元以后償債(日前電鋸人的外長剛剛拜訪大國要求再“互換”一筆人民幣)。因此各國的經濟體系并沒有因為美元撤出而停擺,應該干凈利索的加息周期現在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按照現在美國34萬億美元國債的規模,如果繼續維持5.5%的基本利率,2024年美國政府付出的利息將超過軍費開支,達到政府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而且在5.5% 的基本利率環境下,任何再生產和再投資都是無利可圖的,這和拜登政府要重振制造業的口號完全是背道而馳。
美聯儲現在面對的尷尬是繼續維持加息身子骨越來越扛不住,啟動降息吧自傷八百殺敵還不到三百完全是做了一個虧本買賣。
此次美元潮汐,美國人沒有想到遭遇了一個體量差不多的定海神針,不僅自己進退維谷,反而加速了全球貿易的脫美元化。美國將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清算體系SWIFT武器化,把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出口國俄羅斯踢出局,并且威脅將東方大國也要照此辦理,直接導致東方大國大搞雙邊本幣交易(最終會導向人民幣結算),這也啟動了國際金融結算開始脫美元化。
美元的霸主地位開始崩塌。
二、對華打壓反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地緣政治方面)
地緣政治:專注圍堵
拜登政府上臺以后,扭轉了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和新孤立主義,提出了“美國回來了”的口號,展開“合縱”之策,以東方大國為假想敵團結盟國展開圍堵。
在微觀來看,真正吃了這包藥的只有韓國、加拿大和菲律賓(立陶宛好像也算一個),其他諸國要么像印度吃掉糖衣卻不打炮彈,要么像法國、德國口頭響應暗地里卻加強了與大國的經貿合作(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119億歐元,增長4.3% ,創下歷史新高)。所謂的價值觀同盟并沒有對大國帶來太大的困擾。
從宏觀來看,按照基辛格的“大三角”理論,要打擊大國必須要聯合俄國。但現在美國卻把雙方打成了背靠背的伙伴(幾年前俄國在和大國簽訂長期石油出口合同時,堅持要用歐元結算,導致俄國在比利時歐洲清算銀行的2000億歐元被凍結。現在俄國強烈要求與各國的交易要么用盧布要么用人民幣結算)。布熱津斯基再三告誡不要讓大國、俄羅斯、伊朗三個陸權強國結為同盟,現在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實際上俄國和伊朗10年前都沒有將大國看在眼里,歐洲才是他們的首要結盟對象,對美國也一直存在著幻想。在奧巴馬和特朗普時期,美國都想要去拉攏這兩個國家,讓他們遠離大國。結果在拜登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這兩個大國現在都全面倒向大國,這才有了大國進入西伯利亞、中亞地區和促成沙伊和解的地緣收益。
拜登政府自詡諳熟同盟外交,高舉價值觀的旗幟重振甚至是新創(AUKUS)各種政治同盟,貌似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卻忘記了政治同盟的基礎是經濟利益。注重微觀范圍的合縱,卻缺乏宏觀層面的大戰略。觸發俄烏戰爭之際還不忘收割歐洲一把,堪稱“見小利而忘義,謀大事而惜身”。布林肯更是公開拋出“餐桌宣言”,這樣的地緣政治水平也是讓人擊節贊嘆不已。
東方大國有著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性價比的工業能力,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斷絕與大國的經濟聯系(看看立陶宛的窘境吧)。美國想只用口號和意識形態來圍堵大國,結果就是自身的全球政治號召力開始崩塌(看看其后院南美諸國對大國的態度和經貿往來吧)。
二、對華打壓反而加速了帝國的崩塌(輿論方面)
輿論環境:抹黑敘事
毫無疑問,美國對英語媒體(全球主流媒體)的把控程度是無與倫比的。通過這樣的輿論主導力量,美國能夠對全球進行意識形態的洗腦。“民主”、“人權”、“自由”、“平等”(近期又加上了“政治正確”)的價值觀確實在全球培養了大批的信徒。通過策動香港持續數年的“美麗風景線”為主軸,強有力的抹黑東方大國。將美國與之的經濟、政治的角力扭曲為價值觀的對立,進而推進到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敘事。
好死不死,俄烏戰爭 和 以哈戰爭 兩場同時進行的戰爭,導致美國的敘事邏輯出現了左右互搏。
美國現在熱烈的“美麗風景線”就是這一左右互博的產物。在猶太人的鐵拳下,香港警方的行動簡直就是過家家,當初對香港當局和東方大國的瘋狂抹黑正在反噬美國自己。
拜登政府面對此次學運的王八拳應對,直接將自己的“民主”“人權”“自由”“平等”神主牌(即便是面對國內民眾)瘋狂踩踏。這些藤校的學生(都是有錢人的子弟)忽然醒悟,這些普世價值只是用來對外征伐的工具,最為倡導價值觀的民主黨也沒有把這些迷魂藥當回事。學生們近年來癡迷的“政治正確”運動實際只是發動群眾斗群眾。學生們猛然看清在美國居然一直存在著深刻的階級矛盾,聲援加沙的學運在拜登政府的粗暴鎮壓下正在向階級斗爭的方向發展。隨著以色列進攻拉法,這次學運只是方興未艾。
同樣是這樣敘事邏輯的左右互搏,將美國在國際上置于空前孤立的位置,甚至最倚重的歐洲盟友都不愿意加以支持(否則在面對俄烏戰爭的議題,歐洲將何以自處)。這直接導致圍堵東方大國的行動失去了輿論堆砌出來的道德至高點。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在全球輿論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正在失去正當性。
帝國由于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摧毀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帝國的大義正在崩塌。
如上所述。
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巨大怪物,它不是自己的殖民地(比如日本),在經濟上如此強健且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反之如法國、德國),在工業能力上如此包羅萬象且與全球深度捆綁(反之如蘇聯)。美國在采用傳統打擊老二的手段,幾乎都是殺敵三百、自傷八百。根據郭正亮的政治牛頓第三定律,種種對東方大國的非戰爭打壓措施都在反噬自己,加速了帝國的崩塌。
而神秘的東方大國在種種打壓的助力之下,反而開始了產業升級。一方面將自己原來的“三來一補”低端工業擴散到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轉變為設計和標準制定以及上游半成品生產國,培植起自己的經濟協作圈。另一方面猛攻精密機械、高端造船、汽車、大飛機、半導體等等高利潤高附加值的工業門類。在經歷的陣痛以后,盡管傳統行業在消沉,新興行業卻開始崛起,進入此消彼長總量更為強健的狀況(2024年一季度中國對外出口5.74萬億人民幣 增長4.9%,貿易順差1.31萬億人民幣)。進入2024年,西方輿論已經由“大國到頂論”重新轉為“大國威脅論”。同時憑據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東方大國的軍工產能和技術先進性已經開始接近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內矛盾正在激化:居民財富的進一步集中,工業生產能力的進一步衰敗,高通脹和高利率的雙重炙烤,加速崩壞的財政紀律導致的高額國債利息,低下的工人素質和勞動生產率,再次露頭的階級矛盾(上一次是占領華爾街運動)。
帝國可謂是內外交困。
時間是站在東方大國這邊,持續的相持下去,帝國只會加速崩塌并喪失全球霸主地位。
三、戰爭的誘惑
很多專家認為,在這一系列組合拳沒有奏效的情況下,美國會升級為對大國的全面冷戰,徹底撕破臉切斷與大國的經貿和政治協作,從此一拍兩散各自安好。
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如前文所述,美西方戒不掉大國的工業制成品,本身又處于被東方大國趕超的衰落中。如果一直保持和平環境,雙方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注意是與美西方的差距,而不是和美國的差距),一旦由東方大國主導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建立完成,美國就只有回老家過他的孤立主義小日子,帝國也就只能成為一場夢幻。
有沒有一種可能,抬高東方大國的生產成本,切斷原材料進口和制成品出口的通路,進而打斷其上升過程,使其倒退十年呢?
于是戰爭的誘惑出現了。
三、戰爭的誘惑(美軍的衰落)
冷戰勝利以后,美國政府和軍方認為,一超無強的單極世界將會持續非常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美軍將不再會與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打一場高烈度的戰爭,未來的美軍更多的是和伊拉克、南聯盟、朝鮮這樣體量較小且裝備存在極大代差的刺頭之間低烈度、外科手術式的戰役。在這一戰略方向的指引下,美軍的建軍思路和裝備研發方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空軍
F22和B2的裝備數量被大幅削減,生產線被廢棄。大量的資源用于研發昂貴的大型無人機。三十年來唯一成功研發裝備的F35家族,是一個需要同時滿足空軍、海軍、陸戰隊需求的四不像。F35作為一個單發、短程(相對F22和F15),最高時速只有1.6馬赫,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載彈量僅6噸(空軍版本)的低配F22,也就只能打打低烈度戰爭。面對這樣一個銀樣蠟槍頭,美國空軍甚至不愿意完全淘汰F16,更在大力搞F15EX這樣采購價更貴的傳統空優雙發重型戰機。在研的B21依然是一個低配版的B2 ,B1-B安全率又堪憂,B52看來還能再戰三十年。
陸軍
“十字軍戰士”先進自行火炮系統、“科曼奇”先進戰斗直升機等項目相繼被砍,M1坦克生產線被廢棄。在漫長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美國陸軍已經蛻化為一個“治安戰”小能手,缺乏師級規模的戰斗學說(看看烏克蘭北約旅在戰場上的表現和烏軍對美國教官的評價吧),無疑陸軍是這一次軍事改革中最大的失意者。
海軍
F14那樣夢幻的雙發遠程空優艦載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F35C這樣的單發短腿艦載機,海軍只能捏著鼻子接手,回頭來反復壓榨F18的潛力(《壯志凌云2 獨行俠》中阿湯哥摔完科幻驗證機以后回頭還是用F18大戰三百回合,F35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你就可以感受到海軍對F35有多嫌棄)。
基于由大洋決戰轉為由海向陸的戰爭設想轉變,大量的資源砸到了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科幻戰艦上,投入了近230億美元后造出了三艘隱身炮艦(先進的電磁炮系統后來也沒有列裝上艦)后就戛然而止。LCS 濱海戰斗艦項目(分為獨立級和自由級)共計建造34艘(已經列裝33艘)總投資200億美元以上。該型戰艦完全是針對近海治安戰研發,其所謂的多功能模塊應用場景完全就是一個笑話,為追求高速使用鋁合金輕質材料來制作船體,導致不可避免的電化學腐蝕,目前該系列戰艦的服役年限為5年,出現了邊服役邊退役的奇景。以上就是美國海軍30年內研發的臥龍鳳雛,除了花錢以外,好像沒有其他的用途。另一個重金投資的福特級航母因為電磁彈射效率一直遠低于設計數據,后續姐妹艦現在仍處于建造延誤狀態。
現在海軍在翻遍舊圖紙想搞一個“博克級”的改進版和在歐洲現有艦型上搞的一個改良版的“星座級”。目前上述兩種回歸傳統的戰艦無一下水。
基于美國現在羸弱的造艦能力,建造新船一再延后,舊船無法定時大修,放棄定期檢查的美軍艦隊整日銹跡斑斑的游弋在全球各大洋。戰備情況可想而知。
陸戰隊
馬潤在這一波軍改中算是撿到寶了,F35B在各方面都遠遠優于海鷂。但在正規航母相繼趴窩的情況下,參聯會要求他們用兩棲攻擊艦加F35B(垂直起降就意味著F35B短腿和載彈不足) 組成閃電航母,這樣的編隊用來對付沿海治安戰還行,用于大洋決戰明顯也是力有不逮。
上述種種,美國的軍事力量在過去三十年遭遇到嚴重的自我削弱。由于其全球部署的需求,在亞洲地區與東方大國打一場正規戰爭已經是不可能的了(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最終美國艦隊的后撤就是證明)。
三、戰爭的誘惑(完美的計劃)
但實際上東方大國最大的軟肋是 —— 臺灣。
根據美國智庫的規劃,策動臺灣當局宣布獨立,逼迫東方大國出兵收臺。削弱臺軍的近海決戰能力(一旦決戰失敗就會立即投降,請參考清朝收臺的過程),加強臺軍防空力量和陸戰兵力(現在正在催促臺軍提升陸軍員額和后備役規模,提供M1坦克和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大量裝備刺針防空導彈和標槍反坦克導彈),將收臺戰役拖長為一場治安戰性質的綿長戰爭。
一旦久攻不下,美西方就會在全球輿論猛烈攻擊東方大國,逼迫盟國切斷與之的經貿聯系,通過強大的海空軍和豐富的海外基地封鎖東方大國的海上通路,最大范圍摧毀其工業制造的原材料供應和產品出口,沒收其海外資產,從而觸發東方大國的經濟崩潰和社會動亂。(有沒有感覺到與俄烏戰爭的配方非常相似?)
這個戰略構想是如此的完美且頗具可行性。隨著美國在各條打壓戰線上的師老兵疲,戰爭的誘惑越來越閃亮誘人。
2024開年,美國進一步放松對日本軍備擴張的限制(允許其實質擁有輕型航母并提供戰斧導彈,協助其研發中程導彈)。從菲律賓開始在南海周邊開始試水部署中程導彈。加緊將先進芯片制造撤離臺灣,加強臺灣陸戰力量的建設。進一步加強韓國軍備建設,逼迫其疏離東方大國(盡管韓國經濟已經開始為此遭受重創)。拼命拉攏印度,保持對邊境和印度洋的壓力。為澳大利亞配備核動力潛艇(一時半會造不出來,可以先租幾艘)。如此種種都是在為這一場低烈度的封鎖戰爭做準備。
一旦帝國的崩塌加速,這一場戰爭的推進也會加速。看看2024年美國所處的國內外形勢,戰爭的誘惑從未如此的誘人。
四、應對之策
作為一介草民,對于東方大國的應對之策,我只能引用郭嘉在官渡之戰中對曹操的建言: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于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交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知,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各,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全文完
(本文寫于2024年5月,過去了快一年,大家可以看看當初的文章和現在的現實走向是否契合)
本文所列舉的相關數據均來自網絡搜索,有質疑者請自行搜索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