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探索戲劇化英語課堂新樣態,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英語教研組于近日開展“活動凝智慧 賦能助成長”集體備課活動,同步進行全國前沿課堂展示課第二次試教。張瀚文老師以三年級下冊戲劇課《狐假虎威》為課例進行教學展示,七星區英語教研員李昱現場指導,英語組全體教師參與研討。
沉浸式戲劇課堂:角色解碼促思維進階
課堂中,張瀚文老師通過“三步角色孵化法”串聯教學主線:學生先觀察教師呈現的狐貍、老虎等動物面具與動態插圖,分析角色微表情與肢體語言;繼而通過“情緒溫度計”游戲,模仿動物咆哮、踱步等動作,用英語語調表現角色的憤怒、狡詐等心理變化;接下來以小組合作演繹故事創編;最后組建“森林法官”辯論場景,學生化身角色用英文陳述觀點。李昱教研員特別指出,課堂中“語音雕塑”環節獨具巧思——教師引導學生在臺詞重讀、拖長音調中體驗狐貍虛張聲勢的緊張感,實現語言學習與情感表達的深度融合。
教研員精準把脈:戲劇元素賦能課程思政
評課環節中,李昱老師高度評價本節課“以戲劇為舟,載育人之魂”的設計理念。她強調,課堂通過三大維度落實學科育人目標:一是“角色共情”,學生在演繹中理解《狐假虎威》寓言內核,自然滲透“智慧需以誠信為基”的價值導向;二是“過程顯性化”,將表情管理、肢體控制等戲劇訓練轉化為“Slow Motion定格”“Emotion Mirror情緒鏡像”等可視化活動,助力學生英語思維外顯;三是“評價立體化”,通過“角色信念星”“創意臺詞卡”等工具,讓語言能力與核心素養同步生長。
精雕細節再提升:教學藝術淬煉成長
針對課堂優化,李昱老師提出“細節成就精品”的改進建議:在“森林場景”過渡至“法庭辯論”的關鍵環節,可增設“Whisper Passing傳聲筒”互動,通過學生接力復述劇情確保理解連貫;注重實施細節,特別是在環節之間的切換上,需更加注重學生對指令的理解,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能扎實落地,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此次活動將課程思政研討與戲劇化教學實踐有機融合,英語組教師圍繞“戲劇任務鏈設計”“跨學科育人路徑”展開深度探討。據悉,該課例經優化后將亮相全國創新課堂展示,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將持續探索“以劇潤德、以劇促學”的英語教學新范式,讓核心素養在沉浸式課堂中生根發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