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文雪
編輯/子夜
連續多年在手機紅海里卷的vivo,可能已經意識到,只能多搶到1%左右的蛋糕,已經說明不了什么了。
3月25日,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站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的演講臺上,宣布了vivo正式成立機器人Lab的消息。
這不是vivo第一次試圖講一個比智能影像手機更“好聽”的故事。
近幾年,vivo建立過AI研發團隊,推出過AI大模型,做過AI手機,與其他企業合作推出過MR穿戴設備,如今又宣布跨界做機器人,并且直接瞄準C端,想要做面向個人和家庭場景機器人的開發。
vivo入局機器人的底氣在哪里?胡柏山在介紹研發方向的同時也相當于是回答了這個問題,“vivo將通過人工智能與影像兩大技術驅動,專注于機器人‘大腦’和‘眼睛’的技術研發,并通過與伙伴探索合作,為產業注入蓬勃動力。”
但機器人的這塊“蛋糕”并不好搶,在vivo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玩家深耕多年,卻也只是在機器人上小有成就。
vivo聲稱要專注的兩個方向,幾乎是人形機器人身上技術門檻最高的部分。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想要生產出真正智能、好用的機器人產品需要時間,如果還想要讓消費者愿意為其付費,則更需要時間。
而對于vivo來說,跨界并不容易。此前在手機行業的技術積累,并不足以支撐vivo的機器人故事。
講述新故事,是vivo熱衷的,但這并不容易。例如,vivo的AI手機故事就沒有講好,此前,其AI手機業務剛剛經歷過主推功能體驗感不佳、核心高管離職等事件,還處于調整階段。
而如今,vivo的機器人布局,或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畫餅”狀態。胡柏松也把正式推出“人們理想中的家庭機器人”的時間,預估到了10年以后。
可擺在vivo面前的問題是,機器人或許可以慢慢研發,但面臨發展挑戰的手機業務,能否為vivo的跨界故事長期提供資金支持?
1、vivo的AI“大躍進”,沒能讓AI手機故事更性感
在AI上,vivo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因為它也和多數加入人工智能熱潮的企業一樣,在2017年就開始了對AI的探索。
按照vivo創始人兼總裁沈煒當時的話來說,“人工智能是所有技術創新的最底層技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應該去‘過飽和’地投入。”
隨后,vivo也確實如創始人所言,對AI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建團隊、請專家,近年來,AI已成vivo研發投入的重點,地位幾乎與手機影像齊平。
公開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vivo每年的研發費用幾乎都超過百億元。截至2024年10月,vivo在AI領域的投入已經超過230億元,AI研究院的研發人員數量從2019年的1000人增加至2000多人。
對于人才和設備,vivo也很舍得花錢。
vivo副總裁周圍曾在2023年11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vivo大模型現在每年20-30億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設備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稅后100萬元。公司對大模型投入定義為高規格投入,沒有設置上限。
大力度的研發投入,確實能支持vivo在每一年的VDC中拋出一些技術成果。
尤其是在2023年的11月,vivo一口氣發布了5款大模型,涵蓋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同時,vivo還跑通了1B、7B、13B的端側大模型,并發布了自研操作系統藍河Blue0s、Originos 4等。
2024年,vivo又發布了手機智能體PhoneGPT,具備自主拆解需求、主動規劃路徑、實時環境識別、動態反饋決策等能力。
不過,這些能力看起來不錯,發布會概念視頻也做得漂亮,實則要么沒真正解決用戶需求,要么在其他多數手機上也具備相似功能。
例如vivo在發布會中展示的“小V訂座助手”功能,用戶需要通過語音對話說出想要預訂的餐廳類型、時間和人數,手機就會自主跳轉相關APP,找到符合需求的餐廳,識別餐廳電話并自動進行電話預約。
但其實,用戶本來的訂餐步驟也要打個電話給餐廳,說出想要預定的時間和人數,這個功能只是減少了用戶選擇餐廳、尋找電話的時間。而選擇的餐廳能否精準符合用戶要求、接電話的餐廳工作人員能否與AI做更自然的對話,才應該是這個功能應該著重研發和完善的點。
再如vivo手機的AI照片修圖、翻譯、相冊檢索等功能,都不能說是AI手機的標配,而是市面上多數智能手機的標配,并不能成為vivo AI手機的獨有故事。
除此之外,vivo在AI語音助手與大模型功能融合方面的表現也不及友商。
榮耀、OPPO、小米等品牌早已完成整合,而vivo卻因AI部門與OS部門之間存在“部門墻”,導致AI研發無法與操作系統有效打通,使得其AI體驗繁瑣、機械。
多年的大力投入有沒有真的激起火花,vivo自己最清楚,來自四面八方的用戶反饋,也不斷宣告著vivo長期的AI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
曾經,vivo過度重視云端性能,導致很多簡單的操作都需要在云端上“過一遍”,手機端的算力、傳輸速度都有限,帶不動高參數的AI。有時用戶只是想查一下天氣,都要等云端大模型數據傳輸兩秒鐘。
連胡柏山都承認,“我們當時展示的功能就是點個外賣,說能點成功。其實每一步成功率只有85%,跑三步就跑不動了,時間也很長,這個體驗只是個模型,用戶體驗根本不好?!?/p>
因此,vivo不得不調轉車頭,在AI領域做了一系列戰略調整。
一方面,vivo調整研發重心,從云端大模型轉向了端側大模型的體驗優化。同時暫停了對大模型研發的資金投入,轉而接入DeepSeek。
另一方面,vivo也在組織上做了調整,在原OS產品領域下增設AI領域,并將人工智能一部、人工智能二部劃入AI領域。原人工智能一部總經理肖方旭離職,AI領域總經理張飛監管該部門。
調整的逐漸落地,也證實了vivo的AI手機故事沒講出預期的效果。
2、進軍機器人,這次故事能講成嗎?
實際上,沈煒跟隨風口的速度是不慢的。
之前看好AI并All in,如今又看中的機器人,也確實是當下許多企業都在爭先恐后布局的標的。
從vivo最新披露的研發目標來看,其還是從曾經布局過的技術入手,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胡柏山稱,vivo進軍家庭機器人領域但不會全面涉足全身硬件的制造,而是主要聚焦于為機器人打造“大腦”和“眼睛”。
從技術復用性來看,vivo在影像技術、芯片技術、空間感知等方面,確與研發機器人所需技術有所重合。
例如,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譜技術,能夠在復雜環境中識別物體,或許能幫助提升機器人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其自研影像芯片上的ISP(圖像信號處理器),可對機器人視覺信息做快速的處理,為機器人的行動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但看到風口,未必就能真的站上風口,這一次vivo官宣入局機器人的“劇情”帶有一些當年布局AI手機的影子。
雖然vivo聲稱將聚焦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但這個說法很寬泛,像是在刻意尋找自家技術與機器人這個行業的共同點。
如果說“眼睛”對應的是vivo的影像技術,“大腦”對應的是AI大模型技術,可毫無疑問的是,手機的AI和攝像頭技術,與機器人視覺感知系統所需的攝像頭方案天差地別。
其中,人形機器人視覺感知系統中的攝像頭方案,對算法的要求很高,需要依賴3D視覺技術,例如立體相機、ToF相機和激光雷達等。
而vivo目前只是在手機影像上小有成就,此前在AI手機上的布局也不算成功,因此不管是影像還是AI,都不能算是vivo在機器人研發上具備的優勢。
甚至從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角度來看,vivo只做其中的一環——傳感器,都有些困難。放眼整個行業,不管是生產激光雷達還是攝像頭等人形機器人傳感器的玩家都已經有很多了,比如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大疆等。
如果只做大模型,vivo也不如華為、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更有勝算。機器人賽道中近期還擠入了美的、海爾、科沃斯等家電企業,這些家電企業在家庭場景和供應鏈方面,都比vivo更有優勢。
或許以現在vivo的能力,思考如何將機器人業務與手機業務相結合,才是較容易落地的路線。
比如開發一款應用,能讓用戶通過手機控制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機器人,令其執行各種任務;或許也可以利用自己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應用生態,為機器人的訓練提供數據和應用場景支撐,優化機器人的功能和服務等等。
如今,已經不止有一種聲音在預測人形機器人將在近幾年爆發,vivo想突破增長瓶頸,緊跟風口也可以理解。
但vivo不能再重蹈AI手機的覆轍,投入巨大卻回報寥寥了。
3、手機業務海內外都有壓力,沈煒也不能松口氣
vivo著急跨界的原因,或許來自手機業務的壓力。
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vivo以17%份額,成為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最高的品牌。
但這個第一名的位置,vivo坐得并不安心。
第二名華為的市場份額為16%,與vivo僅差1%,同時,第三名-第五名的市場份額差距甚至都不到1%,與第一名的vivo也僅差2個百分點。稍不注意,vivo就可能從第一的位置上掉下去。
此外,在國產手機品牌紛紛逐鹿高端機型的當下,出貨量也已經不是評判手機品牌市場地位的唯一標準。
而vivo因其曾經的“廠妹機”標簽、性價比路線,讓其在高端化上一直難以突破。
以vivo在2018年推出的NEX機型為例,彼時,vivo宣稱其為手機歷史上首款真正的全面屏手機,為vivo高端產品線子品牌之一,但四年后的2022年,NEX系列宣布停產,至今沒有下文。
同時,素來自稱是“影像專家”的vivo,在影像技術上也到達了研發瓶頸。
此前,vivo重磅推出的全新旗艦vivo X200系列出現了炫光問題,其原因竟是由于vivo試圖進一步拉大相機的光圈、并采用防“鬼影”問題的鍍膜技術導致。
這些來自技術更新的“翻車”,讓不少vivo粉絲感到失望,也讓vivo陷入了是否已經達到技術天花板的質疑。
在海外市場,vivo也同樣面臨挑戰,甚至出海的第一站印度,至今都沒能真正“拿下”。
去年6月,印度政府曾要求塔塔集團持有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合資公司需由印度企業主導,營銷網絡也要在地化。
盡管vivo在2024年第三季度,首次實現了印度市場出貨量第一,市場份額達到19%,出貨量為910萬臺,同比增長26%,但印度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復雜多變,vivo在該地區的發展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放眼全球,vivo的壓力更大。
據Omdia發布的數據,2024年全年,蘋果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全年出貨量為2.259億部,市場份額為18%,與第二名的三星份額持平。
而vivo只排在第六位,全年出貨量為1.009億部,全球市場份額為8%。
雖然,2024年全年,全球手機市場的整體出貨量實現了7.1%的增長,但隨著消費者換機周期的不斷拉長,手機市場的短暫復蘇能否延長至2025年,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但vivo選擇在主營業務壓力不小的情況下,跨界做一個技術門檻頗高的新業務,這勢必又要耗費vivo大量的資金和精力。
而不管是AI還是機器人,都是短期難以商業化的領域,一旦新業務的發展不如預期,不僅會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還可能對其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胡柏山曾在宣布入局機器人賽道時表示,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著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成果。遺憾的是,兩個世界依然處于獨立的狀態,未能完美連接。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
但或許對于vivo而言,真正的遺憾,是vivo至今還沒把座橋的“木板”制作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