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漪湖·浙江半程馬拉松團體賽 黃文龍/攝
近日,2025金漪湖·浙江半程馬拉松團體賽在金東區金漪湖科技創新策源地鳴槍開跑。萬名跑者齊聚金漪湖畔,現場彩旗飄揚,其中一面印有“金義新區青年人才跑團”的旗幟格外醒目,跑團負責人戴靈豪激動地揮舞著旗幟:“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金東參加馬拉松比賽,心情非常激動!”這支由40名科研骨干組成的隊伍,首次踏上金漪湖賽道,便與新城發展達成了“雙向奔赴”。
“我們現在住在‘金漪湖·青年之家’人才公寓里,平時也會在周邊轉轉。”回想起剛入駐金華科技城時的場景,戴靈豪很感慨。2022年12月30日,浙江中醫藥大學金華研究院、浙中實驗室揭牌成立;2023年1月初,戴靈豪就帶著團隊來到金華科技城。“剛到的時候,我們的住宿、辦公都還在辦理中,所以經常是金華杭州兩地跑。”得知戴靈豪的住宿存在問題,金東區第一時間聯系了金義發展集團為其提供住宿保障。為了讓人才留得下,金東區建立“全覆蓋聯系、全時空直達、全流程保障”的“三全”人才服務體系,解決人才落戶、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問題。留下人才,更要讓人才留得安心、留得舒心。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金華研究院入駐的同時,金漪湖科技創新策源地也正式動工,旨在“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示范區”。“我們是看著金漪湖一步一步到現在這個模樣的。”戴靈豪笑著說。
金漪湖科技創新策源地棲鳳橋 胡贛昌/攝
賽場上跑友競逐湖光掠影,賽場外金東深耕科創沃土。金漪湖科技創新策源地既讓優秀人才在金東科研“賽道”上扎根成長,其優質的平臺更激發人才科創奔跑的活力。浙江中醫藥大學金華研究院以人才共建機制架起校地合作同“心”橋,不僅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更成功獲批設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入站的博士后已有12人。“研究院為我們提供了前期科研資金及個性化實驗條件,這里的研究場地在省內屬于較為領先的平臺,完全滿足我們的實驗需求。”在浙江中醫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徐志偉選擇扎根金漪湖的創新沃土,依托研究院提供的平臺,他正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孵化企業,開展動物源性抗腫瘤藥物的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金華研究院構建的“引、育、留、用”服務機制,有效激活了本校高層次人才的創新潛能,還廣泛吸引了校外優秀人才。去年9月,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李同明入職該研究院,并成功孵化了一家科技企業,該企業研發的“藥食同源產品轉化技術”成功實現從實驗室“盆景”到產業“風景”的跨越。“我們的研發視野不僅局限于傳統中藥,我們還關注海洋中尚未開發、蘊含經濟價值的藥物資源,當前正聚焦于兩種具有潛力的微藻進行深入研究。”李同明說。近年來,金東致力于優化創新生態,充分挖掘并激發在金研究院的創新潛力和活力,按下產學研融合“快進鍵”,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企業“出題”,研究院“答題”。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同樣以“產學研用”為路徑,一頭牽引學院的人才資源,另一頭對接產業市場需求。去年10月金東本土企業托普光學與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開發了光學智能轉換顯示器,實現了顯微鏡下圖像向手機端的智能傳輸,目前該項目已進入開發編程階段。“與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的合作,不僅助力我們攻克了電子領域的技術難關,還確保了方案的安全性和自主性。當前,我們正與該研究院深入展開第二個項目合作。”金東區托普光學企業負責人陳小龍說。院企這種“珠聯璧合”的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也讓原先的“一馬當先”變成“萬馬奔騰”的創新潮涌局面。“截至目前,我們已與6家企業合作,合作意向金額達4800萬元。”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金漪云蝶中心 胡贛昌/攝
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山,如今正蛻變為人才薈萃、動能澎湃的科創高地。金東正以金漪湖科技創新策源地為圓心,持續擴大創新動能輻射半徑,打造出人才匯聚的“強磁場”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作者丨方柯/文 陳怡瀅/攝 來源丨金東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