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蓬勃發展,華為、阿里巴巴和DeepSeek等民營企業表現亮眼,進而再次引發科技創新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討論。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消減科學經費,首當其沖的是美國國家創新體系中最重要的兩個資助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IH還是全球管理科學基金規模最大的資助機構。
與此同時,全社會更是普遍關注我國政府研發經費的投入和使用情況。中國政府財政研發經費規模有何變化?哪些中央政府部門管理研發經費?不同部門研發經費投向哪里去?地方政府財政研發經費投入有何特點?高等院校研發經費從哪里來,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總量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
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穩步增長年均超10%。《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顯示,2022年,中國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為5470.94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的17.77%。作為研發經費第二大來源部門,中國政府財政研發經費支出較2010年的1696.3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25%(圖1)。
政府研發經費支出類型不斷優化。政府財政研發經費支出以應用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為主,但基礎研究經費規模增勢強勁。2022年,基礎研究經費規模占比提升至26%左右,較2020年的19%,增長了7個百分點。應用研究經費規模較往年有所回落,占比降低至35%左右,較2020年的40%,降低了5個百分點。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變動相對平緩(見圖2)。
圖1 中國政府研發經費規模增長趨勢
圖2 中國政府研發經費支出類型
地方財政研發支出比重持續提升。中央和地方財政決算顯示,202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研發經費(包括科學技術支出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究與開發費用)分別為2272.72億和2812.31億,地方財政研發支出占政府研發支出的比重超過65%。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科技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權責。《方案》指出中央財政應對科學前沿探索問題、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重大科學問題等承擔主要支出責任;地方財政根據本地區實際,自主開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設立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等由地方財政承擔支出責任。
圖3 中央與地方財政科技支出比較
中央和地方財政均強化基礎研究。從經費支出類型來看,中央政府研發經費主要投向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經費占比2010年達到峰值79%,2022年下降至63%;基礎研究經費平穩增長,占比由2012年的21%上升至2022年的36%。地方政府主要投向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穩步增長,但占比由2012年的94%下降至2022年的69%;應用研究比例在10%左右波動;基礎研究比例有所增長,2022年占比增長至18%(見圖4)。
圖4 中央與地方政府研發經費主要類型
管理部門多元,部門職能凸顯
中央政府部門研發經費增長明顯。2022年中央政府102個部門公布了部門決算,其中43個部門具有研發經費支出,42個部門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為1518.62億元,占中央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的66.82%。較2020年中央政府研發支出1318.13億元,增長了15.21%。在42個中央政府研發經費管理部門中,科學技術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基金委”,NSFC)管理經費規模均超過350億元;農業農村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均超過100億元,其他部門相對比較少(見圖5)。
圖5 中央財政研發經費主要管理部門(2022年)
經費投入類型與部門職能相匹配。2014年,國務院出臺《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要求政府各部門統籌科技資源,簡政放權,加強部門分工,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和使用要集中財力、突出重點。從目前的情況來看,2014年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國家基金委經費全部用于基礎研究,科學技術部研發經費主要用于重大專項;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則將經費主要用于應用研究。從時間上看,科學技術部、基金委研發經費總量大且呈上升趨勢;農業農村部2020年以來增長明顯,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年后下降明顯;衛健委和教育部研發經費總量基本保持穩定(見圖6)。
圖6 中央主要部門研發經費管理態勢(2010-2022年)
地方支出不均,增長極轉換快
各省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差異大。中國各省級財政科技支出排名前3位為廣東、江蘇及浙江省,分別為919.74億,633.61億,613.24億。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西部、東北地區科學技術支出相對偏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水平呈現高度的相關性。廣東省的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是東北地區的11.36倍,是西部地區的1.5倍。中國財政科技支出排名前3位省級行政區共計財政科技投入約2167億元,占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的29.6%,呈現Top3-1/3現象。中國各省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存在較大差異,呈現出“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見圖7)。
圖7 省級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比較(2022年)
深圳超過上海,合肥超過廣州,城市財政科技競爭激烈。2022年,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00億元以上的城市有11個,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以及長三角,中部的武漢和西部的成都也進入100億元俱樂部(圖8)。
2022年,深圳市財政科技支出459億元,較2021年增長20.16%,已經超過上海位列全國第二。2022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支出246億元,較2021年增長41.38%,增長勢頭強勁,從2021年的第九位躍升為第四位,超過廣州和蘇州。最近非常出圈的杭州,財政科技經費支出也從2020年的第八位,提升到了2022年的第六位。
圖8 城市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比較(2020-2022年)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看到深圳、合肥和杭州快速躍升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關注到廣州的不進則退,已經從2020年的第四位下滑至2022年的第七位。2024年,城市GDP,廣州第四的位置也被重慶超越,“北上廣深”已經變成了“北上深”,誰會是中國“第四城”?蘇州和杭州將會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當前,中國財政研發經費體系呈現“中央戰略引領、地方投入適配”的特點,形成研發經費總量擴張、結構優化,管理部門橫向分權、縱向聯動,地方財政科技經費區域競爭的態勢。未來,改革需以科技經費投入效能為導向,構建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匹配的新型投入機制。
建議將研發經費的分配方式從一次性、短期的分配,轉變為注重長期投入、持續培育和系統性支持,以實現研發經費的可持續利用和科技創新的長期發展。同時,中國公共部門研發經費管理仍面臨一個主要挑戰:仍然以科學技術統計為主,除研發經費中政府來源經費數據之外,尚未建立公共部門研發經費統計體系。未來需強化數據治理,依托“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跨部門經費流向實時監測與績效評估。
本文來源于《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孟巧爽,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孫玉濤,大連理工大學科技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研究中心。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