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的香港新聞”這個這話題,我其實去年(2024年)就基本完稿了。因為“罄竹難書”,所以做成連載。
一不小心就跨到了今年,而且冒出了新的笑點:“首批數十萬高才,續簽竟只有300人”。兜兜轉轉,我還有個驚人發現。
本期連載,就先說說這事背后的真與假。
3.太無語:偷換概念的數據對比
2025年3月上旬,我刷到關于首批高才續簽的奇聞。這兒有個例子:
把孫玉菡局長的名字寫錯,我就不多說了。
列舉事實之后的一番感慨亮了:“首批高才獲批人數怎么也有數十萬,結果續簽竟只有300人?這個數據讓人驚訝!”
看到這樣的對比方法,我也挺驚訝的,當即向一些朋友指出了問題所在。
首先,“各項”人才計劃有超過28萬宗獲批,“高才通”占三分之一,那就是9萬多。哪來的數十萬?
再說續簽。獲批9萬多人當中,大部分還沒到續簽的時候,現在討論續簽成功率有多大意義呢?
查查新聞就知道,“高才通”是2022年12月28日正式開始接受申請的。初期,符合條件的內地高校只有9所。約300人續簽,是2025年1月底的數字,要計算比例的話,最好是對應2023年1月底已獲批并且到香港激活身份的總人數,也就是港府統計的“已到港”或“已來港”人數。
我嘗試查找這個“已到港”數字,一時沒查到,可能因為政策實施初期公布那樣的統計數據意義不大。但我查到了可以參考的數據:2023年2月8日,孫玉菡回復議員查詢時表示,截至1月27日,有5799宗“高才通”申請獲批;2023年6月,香港入境處表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有17041宗“高才通”申請獲批,其中,10367人領取簽證獲得進入許可,其中約一半已經到港。
也就是說,截至2023年4月30日的到港人數是5000左右。按照申請獲批、繳費領證、抵達香港的進度推算,2023年1月底到港人數怕是1000都不到,只有他們是需要在2025年1月底之前辦理好續簽的。如果是大約300人續簽了,那么,成功率至少有30%,這也很高了好不好!
最近的議論,讓孫玉菡局長坐不住了。2025年3月12日,他對媒體說,“高才通”的續簽剛起步,首月即今年1月底到期的簽證只有300多張,數目很少,政府正在處理,續簽的結果是滿意和樂觀的。至3月底應該有近3000張簽證到期,而第二季度有7000多張,年中總共約有1萬張簽證到期,屆時可以有更清晰的圖象顯示高才的續簽情況以及他們為香港帶來的貢獻。
原來如此!
這意味著,孫玉菡3月4日在社交平臺發帖說1月底到期續簽有300多人,指的就是1月底到期、需要續簽的人數,不是成功續簽的人數。他3月12日的發言重申了這個數字,但沒有透露續簽成功的數字。
都散了吧。
4.太隱秘:斷章取義夾私貨
現在很多人喜歡通過短視頻獲取重要信息,這是比較容易上當的。開局一張圖、一段視頻,雖然不是全靠編,但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夾帶私貨的例子太多了,手法還挺隱秘。
2024年10月,一些自媒體流傳一條大“新聞”:35歲以下人才成香港引進人才主力軍,35歲以上的獲批者續簽將會更困難,外派到內地的續簽崗位更加稀缺。
有孫玉菡局長的視頻片段為證,是不是讓人覺得千真萬確、珍珠都沒有這么真?
您要是真信了這些自媒體的演繹,那就太善良了。
內地的年齡歧視蔓延到香港了嗎?這么大的“新聞”,怎么沒見正規媒體報道?
事出反常必有妖。
搜一下新聞就會發現,孫玉菡的這番發言跟坊間比較關注的高才、優才無關,也不涉及他們的續簽。
孫玉菡發言的背景是,施政報告提出,在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新增渠道吸引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一般就業政策不適用于內地居民,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就是俗稱的“專才計劃”,這兩種申請方式都要跟香港雇主綁定。)孫玉菡指出:香港2028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最缺的是技工,預計短缺約6萬人,對整個城市運作會帶來很大影響。將集中吸引35歲或以下、具有專業技能、可長遠留港的年輕人才經此渠道來港;但要平衡本地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初步構思未來3年共設約1萬個配額。
所以,“35歲或以下”的要求,針對的是技工,是“新增渠道吸引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而且是為了支撐香港的城市運作,如果“出口轉內銷”、外派到內地,那就跟政策目標背道而馳了。某些自媒體夸大為“35歲以下人才成香港引進人才主力軍”,是為了吸引流量并且推銷“續簽專屬外派崗位”。
還有更騷的操作。
2024年11月,有短視頻自媒體聲稱:孫局長透露,年輕的高才更容易獲批、更容易續簽。
翻出舊聞,得出聳人聽聞的結論,這是欺負多數人懶得定格畫面分辨真偽嗎?
這條視頻引用的消息明明是:孫玉菡10月9日在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透露,獲批“高才通計劃”的人才大都很年輕,約三分之一是30歲或以下,40歲或以下約70%,50或以下占90%以上。
從“獲批的人才大都很年輕”就能倒推“年輕更容易獲批”嗎?正解難道不是“申請者大都很年輕”嗎?欺負大家沒學過邏輯學?
至于“年輕更容易續簽”,就是從“年輕更容易獲批”硬推的。
然后,把關于引進技工的新聞視頻嫁接過來,聲稱:此前孫局長接受采訪表示要平衡就業機會,35歲以上或將面臨工作/續簽困難,會優先考慮本地人的就業機會,不能讓來港的外地人才做什么工作都能續簽。
這短視頻最后的落腳點,仍然是外派工作:
這方面,是需要慎重的。
2025年3月27日的高才通續簽分享會上,香港入境處總入境事務主任(居留權證明書)何露明回應了外派能否續簽的問題。她說,如果外派有合理的理由和證明,續簽時可能會考慮批出比較短的期限。
在這場活動中,入境處再三提醒:不要弄虛作假、以身試法。助理首席入境事務主任李冠宇坦承,入境處最怕的就是鉆空子,對各種手法都很清楚了。
我覺得,不管做推介什么業務,夸大其詞、販賣焦慮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您或您的親友符合“高才通”的條件并且打算到香港發展,歡迎留言或者私信,我和小伙伴真誠務實的服務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5.太疏忽:專業水準去哪了
2024年夏天,一家媒體推出一篇《內地高才,卷去香港》。適逢某些港漂因為太“卷”而被貼上“工賊”標簽,這篇文章有些熱度。但有些常識錯誤和文字疏漏,挺別扭的。
(1)深圳香港分不清楚
下圖的圖片說明“深圳福田口岸”是錯的。
看到頂上“歡迎蒞臨香港”的牌子了嗎?這只能掛在香港,原理跟很多地方掛的“××歡迎您”類似。
從福田口岸出境之后,經人行通道橋跨過深圳河中線,進入香港境內,然后到達深圳河南岸,就是圖中的地方了——香港的落馬洲支線管制站。
我做的這張圖,一看就懂:
(2)彌敦道變身步行街
再看報道里的這張照片:
這怕是對步行街有什么誤解。
汽車不能開進去的,才叫步行街??!
這路面上的斑馬線和街中間亮起的紅燈,是幾個意思?
照片里的地點,是彌敦道和北京道交界處。彌敦道的左邊是iSQUARE國際廣場,右邊是大名鼎鼎的重慶大廈。那里絕不是什么步行街,而是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
你看到行人穿梭過街,那是因為針對汽車的紅燈亮了,比如這樣:
車輛綠燈亮起時,畫風是這樣:
順便說一下,報道里用的那張夜景照片,很舊了。圖的右手邊,連鎖化妝品店莎莎旁邊的友商卓悅早已關門大吉。
2022年4月的谷歌地圖街景照片里還有卓悅:
2022年12月就換成另一家店了:
(3)說好的規范表達呢
這里來了個三連擊:
“一天20塊一個小時”,到底是“一天20塊”還是“20塊一個小時”?“一天20塊”是不可能的,也是非法的。所以應該是“20塊一個小時”。說話者加上“一天”或許是強調上班的日子才計算時薪,但畫蛇添足了。
“中港兩地”,是很不嚴謹的叫法。正經媒體這樣用,不合適。
新聞寫作不是有聞必錄,而是要追求規范表達。
“他們公司招聘的高才優才,也是以保險,家辦(家族辦公室,金融投資領域),醫療行業最多?!边@句話里的某些逗號用得不規范??紤]過頓號的感受嗎?
(4)OT該怎么拼?
來學學英語:
加班、加時賽,英文單詞是overtime,中間不能分開。
(5)她學了假的粵語?
說完英語,說粵語。
“她的的社交媒體賬號”,顯然多了個“的”字,就不細說了。
粵語,有必要加引號嗎?
文章開頭就提了好幾次粵語,沒加引號。文章中間再次提到時,為什么加引號?難道意思是菲菲學了假的粵語?這言外之意也太深奧了吧!而且后面那段話提到粵語時也沒加引號。
(6)圖片說明再推敲
再來看兩張照片的文字說明。
這樣的圖片說明,初讀起來不是很順暢。
解決方法是,要么改個標點,要么調整一下句子結構,比如:
“大家都來深圳玩,因為便宜。周六的晚上,舒舒過關回香港?!?/p>
“周六的晚上,舒舒過關回香港。大家周末都來深圳玩,因為便宜?!?/p>
這句有點怪怪的。我來寫的話,會寫成:“仁桑在公屋聚集區見到有人踢球。”
(7)一個“的”字的講究
最后看看這里:
“香港的康文署網站”,沒必要加那個“的”字。
如果要追求口語化、生活化,也沒錯,但“的”的位置可以變一下,改成“香港康文署的網站”。
總之,這篇報道的采寫、編輯、發布,可能太趕時間了吧。
感謝您讀到這里。歡迎關注本號,以免錯過下次更精彩的內容。謝謝!
(未完待續)
前情回顧:那些關于香港的新聞,可以有多搞笑?(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